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天津地方的社会救济事业肇始于明代的养济院,一直延续到清代的育黎堂、普济堂、栖流所等救济机构。从清末到民国前期,在社会救济领域,官民合作的特征很明显。1928年以后,官办救济事业得到强化,官方救济机构办理得较有起色。地方政府在社会救济事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执行中央决策,兴办地方救济机构;劝导地方精英助办救济事业;以救济事业作为维护地方安全,救助弱势群体,实施社会控制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著名党史学家彭明一生建树颇多,研究所涉及的领域甚广。他因对五四运动的精深研究而誉满学界。他对民国史倾注了不少心血,堪称民国史研究的先驱性人物。他对民国史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探索相关专题,铺垫民国史研究开创之基;二是参编著作教材,增添民国史研究壮大之势;三是表述深化建议,指引民国史研究前进之向。彭明终身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却对民国史研究投注莫大热情。原因在于他切身体会到了民国史研究成果之于党史研究深化的极大重要性。他在民国史领域的深耕细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史学界同仁。其学术贡献为毛泽东所说的将党内党外两种材料“对照起来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华民国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国史作为历史研究的新兴学科,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对近年来民国史研究取得的总体进展、专题领域的新成果,以及新研究领域的开拓作一述评。指出近些年来,民国史研究不仅在传统的政治史与外交史领域进一步深化,而且民国经济史、社会史等以往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日渐为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4.
对民国土匪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和丰富这时期社会史、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近八年民国土匪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还须从新的角度拓宽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邵雍教授长期致力于底层社会和江湖社会的研究,20多年来,先后推出了《中国帮会史》(下编)、《中国会道门》、《中国秘密社会·民国帮会》、《中国近代贩毒史》、《民国绿林史》等专著,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中国近代绿林史》是其近年的又一力作,此书描述近代绿林的发展历程,修补旧作《民国绿林史》的不足,延展中将时段研究为全景式研究,升华了研究的学术意义。1.“绿林”概念的进一步明确早在从事帮会、会道门研究时,邵雍就开始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在民国38年中,社会救济行政主要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两个阶段,初步形成了社会救济行政的系统化,专门化,初步建立起了以总统制为核心的中央一级专职救济体制,明确了救济工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这一时期社会救济经济管理体制实行中央、省(道)、县三级管理,但由于这一时期军阀纷争、内战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及社会行政人才的短缺,建立起来的救济体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灾难降临不仅对人民的生存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是对政府应急机制的一种考验.揆诸抗战时期,面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国民政府在救济目标与原则、救济机构及救济政策上积极应对,力争将这一社会问题转化为抗战的有利因素,将难民转化为人力资源,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推动民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十年以来,民国妇女生活研究逐渐兴盛。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妇女"身体革命"、教育、婚恋家庭、职业生活变迁等方面,对我们认识、理解民国妇女的生活状态乃至民国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但研究中也存在不足,多数学者习惯以"观念史"和"思想史"意义上的变化来反映现实的妇女生活,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研究趋同化、简单化。妇女生活研究亟须完善理论建设和对妇女史跨领域研究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9.
国民政府救难机制研究——以抗战时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难降临不仅对人民的生存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是对政府应急机制的一种考验。揆诸抗战时期,面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国民政府在救济目标与原则、救济机构及救济政策上积极应对,力争将这一社会问题转化为抗战的有利因素,将难民转化为人力资源,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推动民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类型与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吏民救济、宗族救济、宗教救济等,其主要特征是:宗族、地方官吏与社会互助组织是民间救济的主体;宗教组织的社会救济带有浓重的神秘性与宗教性;民间救济以物质救济为主,精神救济为次.民间社会救济在整个社会救济体系中的地位相当突出,是社会救济的主体,显示了积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国家救济仅在灾荒特殊时期才显示出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与组织优势.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的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仍然存在很大缺陷,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是实现权利的本质内涵的需要,是满足国家正当性存在并实现其价值的需要,是履行国际人权公约义务的需要。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需要在宪法中增加规定权利救济请求权,将其确立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健全有关公民基本权利救济的普通法律体系,全面落实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在宪法中增加对私人间普通法律未提供救济的公民基本权利纠纷的救济规定;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应有作用;在宪法中确立基本权利的法律限制的界限和原则,以此来减少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所存在的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与其他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如学生、教师等的纠纷也不断增多。而众多的教育法律纠纷因为教育关系主体间的法律关系的模糊不清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各主体的合法权益未得到切实保护。本文试图在对学校性质的定位以及以学校为中心的各类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纠纷的救济途径,以期建立一个各种救济途径配置得当的学生权利救济体制。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检田在承袭唐五代的基础上,不仅制度、程序更加细致完备,而且灾伤检放的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前代。由于灾伤检放与地方吏治、乡役及地方财政利益密切相关,因而宋朝各级官府在灾伤检放过程中往往有检放失实之弊,地方官府讳言灾伤,不按受灾程度的实际分数放免租税。虽然宋廷采取了种种纠治措施,但是一时放免租税的恩赦之令与恐失财赋的永久之制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利害关系以及不可跨越的巨大鸿沟,致使地方官员检放不实现象层出不穷,弊端得不到根治。  相似文献   

14.
晚明以来佛教在社会救济事业远不如唐宋以前,除了政府政策的立意、乡绅势力的积极涉人与新兴民间宗教的相继参与,及频仍的战乱局限了佛教的社会救济能力外,如闽南地区某些寺僧受雇于宗族家庙(寺),担任提供宗教服务的神职人员,代为执掌祭拜家族先人的祭祀工作,流为家族之附庸。而这层雇用与依附的关系,似乎也隐藏着明清时期寺僧难以独立承担社会救济的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要素。透过闽南地区的几部家谱资料,就寺僧与家族在社会救济方面的推动与互动关系,进行更具体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司法救济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罪犯应当拥有司法救济权并且不得克减.建立罪犯司法救济机制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实现保护罪犯基本人权、预防犯罪、制约权力、促进监狱治理法治化等目的.建立罪犯司法救济机制必须抛弃特别权利关系理论,树立基本人权理论,承认刑事执行行为是行政行为,形成权利救济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6.
汉代篆书的成果因隶书的巨大成就而没有得到书家充分的肯定,汉代篆书名碑亦不能代表这一时期石刻书法的全貌。汉画像石题记作为刻石文字体例之一,率然纯真、风格多样,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当时书体的风貌及各种书体演进之轨迹。本文从汉画像石题记中搜集到的小篆与杂体篆来进一步阐述汉代篆书的发展以及汉代篆书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贫困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其取得的成果,探讨其适用性下移,以期总结、丰富和发展贫困救助理论,进而进一步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8.
江西在宋代获得大发展,但也不时遭遇自然灾害。江西地区的官员与士人是救灾的核心力量,主要通过赈给、赈粜、赈贷和办社仓来实施救济。官员与士人之所以积极参与救灾,既是因为地方财政的窘困和政府考核的压力,又受到了自身社会理想和赢得民心的双重驱动。  相似文献   

19.
有唐一代的社会救济活动已比较成熟,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法令法规和救济行政机构。1985年以来,学者仓储制度、救荒措施、慈善事业以及社邑这一民间互助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强化社会史的色彩,将是今后社会救济史研究的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明洪武时期,太祖朱元璋立足现实,坚持民本意识,恪守致用精神,针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提出一系列内涵丰富、用意鲜明的救荒措施,如灾前备荒、临灾救荒和灾后赈灾等。笔者仅以河南布政司作为考察中心,透视其救荒措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但因其大多在洪武时期转化为具体"荒政",并成为终明一代之"祖训",因而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甚而对当前的荒政建设也具有一定的鉴戒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