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桦 《大观周刊》2011,(30):161-16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中英语教学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新课程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英语老师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如何利用这块阵地,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妥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2.
田海燕 《大观周刊》2013,(6):254-254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胡瑾 《大观周刊》2012,(44):329-329
创新思维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就体现营造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江勇 《大观周刊》2012,(11):216-216
随着数学教材的改革,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刘建杰 《大观周刊》2011,(33):202-202
伴随着新课程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利创新精神。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教育必须要从娃娃抓起,  相似文献   

6.
甄瑞 《大观周刊》2012,(39):304-304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语文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将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春杏 《大观周刊》2013,(12):174-174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和人们关注的焦点。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个性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个性,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块阵地。  相似文献   

8.
陆兴亮 《大观周刊》2010,(37):191-191
人类社会的生存史、发展史首先就是一部创新史。教育在培育学生创新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是当前教育主旋律。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9.
陈杏霞 《大观周刊》2012,(10):221-221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的教育。正当教育改革春潮涌动,教育改革发展生机勃勃的世纪之交,创新是主题。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应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数学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伟 《大观周刊》2012,(17):278-278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张永强 《大观周刊》2012,(36):171-172
创新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在“自己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发散学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加强创新教育,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只有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才有出路,才会达成新课程改革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务必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12.
周忠伟 《大观周刊》2013,(1):217-217
改进物理教学,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终点行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达到终点行为的经常任务。学生的创造性是可以通过培养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感。只要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坚持不懈,一定能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更新观念、正确认识、评价学生  相似文献   

13.
孙武岐 《大观周刊》2011,(39):200-200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草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巴日斯 《大观周刊》2013,(11):357-35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一个民族的进步在于创新,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创新能力的民族。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卢支 《大观周刊》2012,(39):214-214
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创新精神,作为学校教育,创新教育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何更好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创新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杨应志 《大观周刊》2011,(42):97-97
创新是国家的灵魂,创新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关键。创新精神是人类创造力发展的体现和动力,创新能力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通过了解职教计算机教育教学现状,更新教师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思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7.
杨瑞玲 《大观周刊》2013,(4):187-187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8.
周会景 《大观周刊》2012,(28):272-272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值得我们新世纪广大英语教师认真探讨的重大课题,我从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思维:精设课外活动,进行积极评价,体验成功喜悦,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五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撰此文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薛云燕 《大观周刊》2011,(50):172-172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改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育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毕春艳 《大观周刊》2012,(5):193-193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中学英语的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顺应时代的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