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媒体最近披露了有关关塔那摩监狱羁押者的约700份官方文件,为人们了解这个关押恐怖分子嫌疑犯的特殊监狱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据报道,这些文件的日期为2002年2月至2009年1月,军方情报人员在文件中详细地记录了每一位嫌疑人的细节:被逮捕时口袋里的私人物品——一张去喀布尔的公交车票,一本假护照、假的学生证件、一张餐馆的收据,甚至是一首诗;每一位羁押者的身体状况也都一一记录在案;在过去的六年中,审讯  相似文献   

2.
逮捕是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对逮捕必要作出准确认定是适用逮捕措施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侦查机关以有逮捕必要为由报捕,检察机关以有逮捕必要而批捕或无捕必要而不捕,故逮捕的实质是对逮捕必要性之判断。虽然新修订的刑事诉讼规则对逮捕必要性标准作出一些规定,但是实践中对逮捕必要认定标准仍因人因案而异,故有必要对逮捕必要认定进行探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为清算日本侵略者的罪行,1945年9月11日,远东盟军最高司令部下令逮捕以东条英机为首的39名战犯。9月12日,东条英机开枪自杀未遂,10月7日逮捕归案。10月2日,盟军又下令逮捕59名战犯,6日再逮捕9名。这些战犯关押在东京巢鸭监狱内。  相似文献   

4.
洪东顺 《大观周刊》2013,(11):27-27
我国刑事诉讼中审前羁押率高是普遍现象,“够罪即捕、一押到底”成为司法实践中习以为常的惯例。新刑法93条的规定确立了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对于遏制这一现象具有极大的意义。但是这一规定较为笼统,本文主要从羁押必要性审查入法的原因、意义及该制度完善建议等进行阐述,以期对审前羁押制度的科学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话中有画     
——长沙汉寿县公安局看守所副所长万江在女贪官蒋艳萍羁押期间,被蒋用色相拉下水。败露后,万江对办案人员如此解释。  相似文献   

6.
邓成成 《大观周刊》2011,(31):105-105,124
逮捕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它在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串供、继续危害社会等方面起到不容质疑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逮捕制度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并未能制约公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甚至可以说侵害了公民权利。本文介绍了外国的相关逮捕制度,论证了逮捕听证制度的优越性,意图说明中国建立逮捕听证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金吉奇被刺后,该国内务部发表公告称,警方已逮捕了318名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8.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为清算日本侵略者的罪行,1945年9月11日,远东盟军最高司令部下令逮捕以东条英机为首的39名战犯。9月12日,东条英机开枪自杀未遂,10月7日逮捕归案。10月2日,盟军又下令逮捕59名战犯,6日再逮捕9名。这些战犯关押在东京巢鸭监狱内。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总部设在日本东京。澳大利亚代表卫勃(有的译作韦伯)爵士被任命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美国律师约瑟夫.季南担任  相似文献   

9.
湘潮 《兰台内外》2013,(3):16-17
1950年11月的一天,湖南省人民政府突然收到一份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央急电:湖南省人民政府,着即查明茶陵罗克绍此人是否在?在则从速逮捕。这是建国后毛泽东第一个亲自起草电令要求逮捕的人。罗克绍是谁?毛泽东为什么要急令逮捕他?反共的急先锋罗克绍,湖南省茶陵县江口乡人,生于1883年12月,是当地客籍人,  相似文献   

10.
王军 《新闻与写作》2006,(11):46-46
1.对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提请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检察院只能批准逮捕而非决定逮捕 检察院只有对自己立案侦查的犯罪嫌疑人,才有权决定逮捕。如:“检察院以敲诈勒索罪决定将孙某逮捕.”敲诈勒索罪是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范围.不属于检察院立案侦查的范围.因此.这句话应改为:“检察院以涉嫌敲诈勒索罪批准将孙某逮捕。”  相似文献   

11.
戴伟 《黑龙江档案》2014,(3):206-207
正1937年4月15日日伪军警开始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对中国共产党东北地下组织进行有计划的大逮捕。截至当年10月,共逮捕了480余人,处死80余人。这就是震惊世人的"四·一五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务统治委员会对其下辖区域的中国共产党实施大搜捕,在这次行动中先后逮捕了中国共产党哈尔滨鞋厂支部的4名共产党员,使党的组织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哈尔滨的共产运动和反满抗日斗争带  相似文献   

12.
平日读报,在一些法制报道和经济报道当中,不时会发现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究其原因,则是由于作者、编者对某些问题或则一知半解、或则望文生义,于是终至谬误难免。下面分别举例谈谈我的意见。一、法制类:1.×县电业局召开系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动员大会,特请县人民检查院对四名犯罪人员宣布逮捕。“特请县人民检察院……宣布逮捕”的提法是错误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是×县电业局根据四名人员的犯罪事实,向县人民检察院提出控告或检举,县人民检查院受理后,经立案、侦察,再宣布逮捕。  相似文献   

13.
刘晓庆涉嫌偷税刚被捕,立刻就有媒体拿这个题目做起了文章。其实这题目是很不准确的,因为当时刘案并未判决,羁押她的地方是看守所而不是监牢——这是题外话,暂且不谈。不管刘晓庆进了哪里,总之是不太体面的地方,那么是谁送她进去的呢?文章说是“她自己”。这话当然绝对错不了,有句古训就叫咎由自取,她不偷税,检察院能签字逮捕她?但如此回答,虽然一语中的,简捷明快,却未必缜密周全。她为什么会把自己送进去?除了她自己,还有没有其它的外在因素起作用?有人说刘晓庆“一贯胆大妄为”,所以才有今天这一步。然而胆子的大小,其…  相似文献   

14.
2010年2月18日午间,某电视台在法制类新闻栏目中报道了某看守所王警官见微知著,善于耐心教育被羁押犯人,在所内从未发生过极端事件的先进事迹.当介绍了王警官循循善诱,使一名产生了绝望情绪,先后用暗中绝食和吃肥皂的办法企图自杀的年轻被押者,增长了法律知识,懂得了党的有关政策,看到了自己仍有光明前途,打消了自杀念头的事例后,主持人竟说:"王警官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感动了无数在这里羁押过的人."  相似文献   

15.
媒体视点     
如果一个人先在公捕大会上被宣布公开逮捕,此后又被法院判决无罪,这种“公捕”就已经对该人的名誉权造成了实际上的消极影响。未经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而“公开宣布逮捕”则实际上造成了“有罪”的印象。“公捕大会”不是法庭判决,但公开宣布逮捕犯罪嫌疑人却可能在一定程  相似文献   

16.
朱茂叶 《大观周刊》2012,(24):25-26
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但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等特点,在流动人口刑事案件中,为了保证诉讼进行,逮捕措施适用率较高,本文将从这一现状分析其深层的原因,并希望对流动人口刑事案件的逮捕适用有更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周其俊 《新闻三昧》2004,(12):30-31
这几年有许多新闻常让人摸不透是真是假,比如2004年8月初,我在长沙采访时,媒体关于黄娅妮宝马车撞人案的报道就有多个版本:“是否批捕黄娅妮尚未定论”、“黄娅妮已被公安部门移送检察院进入逮捕程序”、“黄娅妮不会被逮捕”、“黄娅妮被正式逮捕”……许多网站都转载了这些新闻,特别是“黄娅妮被正式逮捕”这条新闻,被媒体和网站广为转载。  相似文献   

18.
据《沈阳日报》七月五日报道:西方世界产生了「记者危机」,新闻记者被杀害、逮捕事件时有发生。新闻自由仍然是西方世界的大问题。新闻记者被杀害、逮捕和驱逐出境等事件时有发生,由于这一职业仍然危险。美国自由联盟的报告说,从一九八六年初到年底,西方记者被杀害的人数较前年减少,但被逮捕的人数却创造了新纪录。全年被杀害  相似文献   

19.
如:“被拘捕时他才知道现在是‘严打’”。这里的‘拘捕’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律术语.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中也没有拘捕这个词。从字面理解.拘捕是拘留和逮捕,而依据我国刑诉法规定.拘留和逮捕,属于两种不同的强制措施。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对罪该逮捕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直接采用的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逮捕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为防止被告人逃避或阻碍侦查、  相似文献   

20.
从1946年5月中央大学由重庆复员回南京,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军、警、宪、特在中大共进行了四次逮捕。1947年“5.20”时,风传国民党要到中大抓人,但最终没有成为事实,只是在珠江路口打伤了七十多位同学,没有一人死亡。国民党第一次抓中大的同学,是1948年7月在上新河途中抓朱成学、华彬清、李飞三人。国民党第二次到中大抓人是1948年8月19日到20日,在校门口派特务点线,由宪兵在校外逮捕,也派有校外特务进人学生宿舍区对要逮捕的对象进行盯梢,但没有在学生宿舍区中抓人。关于这两次逮捕,我在上次的补正中已写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