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出版交流》2001,(1):30-30
肖正华同志在《出版科学》 2000· 3撰文,就如何降低图书出版成本提出具体方法:  1.编辑方面: (1)在版面上,字体、字号的使用,要注意图书的整体设计,版面要简洁勿繁,每面字数要符合要求。如大 32开图书,一般为 28(行 )× 28(字 );正度 32开,为 25(行 )× 26(字 );大 32开图书版心一般不超过 105mm× 170mm,正度为 95mm× 150mm;正文字体字号 (除章、篇、节外 ),尽量统一,不然就会增大相应的成本费用。 (2)一本图书的印张以整数最佳,如 5个印张、 6个印张,达到 5. 5印张或 6. 5印张均可。如印张突破整数,那么, 5. 625印…  相似文献   

2.
【目的】新文创视角下的T2O媒体节目模式创新旨在解决传统节目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观看体验。【方法】通过注重内容质量和保护观众权益,使节目在商业化发展的同时,保持节目内容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与社交媒体进行互动,可有效提高观众参与程度,吸引更多观众的参与和关注;通过分析观众的行为数据和兴趣偏好,能够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节目推荐;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将节目推广到不同的平台和渠道,扩大节目受众群体。【结果】通过寻找商业平衡点、互动化设计、个性化推荐和多平台覆盖等策略,以实现T2O媒体节目的持续创新与发展。【结论】T2O媒体节目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增加营收,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3.
《湖北档案》2007,(11):4-5
1927年11月13日,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人民,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和中共湖北省委及中共黄麻特委的正确领导下,由共产党员潘忠汝,吴光浩,王志仁,吴焕先等组织两县农民自卫军,义勇队约3万人举行起义,一举攻克黄安县城,摧毁了旧政权,在长江以北的大别山区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成立了第一支革命武装。这次起义贯彻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鄂豫皖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揭开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建设的序幕,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80年前.面对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对共产党人采取“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屠杀政策.在鄂豫皖苏区有数十万优秀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与敌人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用鲜血和生命燃起了大别山区工农武装革命的烽火。在战场上。他们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在监被里,他们强忍酷刑,坚贞不屈;在刑场上.他们视死如归,慷慨就义。鄂豫皖苏区的头产党人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北黄麻起义革命精神。湖北黄麻起义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费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湖北黄麻起义革命精神有着多方面的内涵。其中主要有:1、不畏强敌、美勇反抗的拼搏图存精神;2、一切从实际出发、上山游击的求实精神;3、依靠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纪念湖北黄麻起义80周年之际,回顾黄庥起义这一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弘扬湖北黄麻起义革命精神.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麻起义过去已经整整80周年了。抚今思昔,我们更加怀念曹参加黄麻起义的革命老前辈和为黄麻起?  相似文献   

4.
张品纯 《编辑学报》2001,13(1):60-61
张品纯    刘泽林同志1982年8月开 始从事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 作,先后承担过《农业机械》杂志 的编辑工作,以及《农业机械》、 《汽车与驾驶维修》、《工程机械 与维修》等杂志和部分图书的审 稿把关工作。10多年来编辑、 审阅了1?000多万字的稿件。 他1987年11月担任杂志社负责人,1990年9月起担任杂志社社长至今。1998年10月,他荣获第2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1999年12月,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刘泽林善于把握全局。他主持杂志社工作后,始终站在改革的潮头、创新的前列。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期刊主办单位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在各个专业研究所分散办刊的模式逐步调整为集中办刊,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期刊品种越来越多。他以独到的战略眼光、敏锐的超前意识和过人的胆识魄力,坚定不移地把合并在一起的期刊当作集体产业来发展。在他的领导和管理下,杂志社的期刊结构不断优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队伍建设不断巩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社内各种期刊的质量稳步提高,有的期刊还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1992年12月,《农业机械》杂志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2月,杂志社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集体;1997年3月,《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荣获第2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1999年12月又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 1 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   刘泽林在主持杂志社的工作中,始终牢记科普期刊的根本任务,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科技方针和出版政策法规。最近几年,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和报刊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现实,他经常强调,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技信息,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服务,是杂志社的根本任务。他明确要求社内各期刊必须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允许以哗众取宠和低级趣味的文章招徕读者,不允许搞有偿新闻,以牺牲期刊的质量为代价去换取暂时的经济效益。他指出,杂志社要创造经济效益,获得发展,必须坚持面向市场办刊,努力创名牌,出精品,突出特色,在市场竞争中以质量取胜。为了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他带头进行市场调研,亲自主持研究各刊的读者定位、内容定位、栏目设置和营销策略,并多次带领编辑人员到其他期刊社学习经验。他还主持制定了包括岗位责任制在内的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主编负责制和稿件的“三审制”,并亲自负责部分期刊每期的终审。由于他的严格把关,各期刊坚持高格调、高品位,刊登了大批优秀科普文章,广受读者欢迎,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网络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主流观点认为它们将对传统的纸媒出版造成致命的冲击,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传统纸媒在数字化时代香消玉殒,似乎印证了新媒体终结传统纸媒的观点。为顺应时势,传统出版单位向数字出版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失去新媒体,将失去整个未来。但是,传统出版是否就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却很值得探讨。每一种新兴媒体的诞生都只是对市场的进一步精细的划分,就如同电视的出现,并没有能够终结电影,它们在同一个舞台上演绎不同的角色,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突出和完善自己的特质。同样,新媒体的出现,也不会敲响传统纸媒的丧钟。笔者认为,对于《课堂内外》等青少年期刊而言,传统纸媒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青少年期刊至少还有十年的黄金发展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壮大自己。青少年期刊应注重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所谓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认为其包括三个部分,即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而人文素养则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和品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国的青少年期刊应注重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青少年课外阅读严重不达标。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少阅读量为145万字,初中阶段的学生最少阅读量为260万字,高中阶段的学生最少阅读量为450万字。就这个标准,前段时间出炉了一个调查结果:小、初、高学生每学期实际阅读的课外书籍,38.6%的学生只阅读了1本至4本,36.7%的学生阅读了5本至10本,只有24.7%的学生阅读量在10本以上。小、初、高学生的最低阅读完成率分别为:62.8%、48.7%和39.6%。数据表明,随着学龄的增高,青少年的课外阅读量越少,课外阅读率越低。与此同时,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青少年电子阅读或网络阅读的比例逐年升高,但考察这种新型的阅读内容就会发现,网络阅读的娱乐消遣属性占了极大的比重,这对青少年的素质养成来说,益处并不大。我国公民和青少年科学素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就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和其他发达国家比较,也有明显的差距。根据中国科协201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日本在1991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加拿大在1989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4%,欧盟在1992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5%,美国在200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1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的比例仅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最近两三年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差距有所缩小,但并没有根本扭转局面,这无形中就造成了我国目前在国际竞争中某些环节的劣势。就正在成长的这一代而言,情况也不容乐观,从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一组对比数据就能看出这一点:小学阶段,我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差1%;中学阶段,我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差11%;大学阶段,我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差36%。从数据来看,年龄越大、学历越高,中美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差距越大。《课堂内外》坚守"科学、人文、生活"的办刊理念。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阅读方式的改变势不可挡。笔者认为,娱乐和资讯转向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但经典阅读、素质养成仍然需要依靠传统的阅读方式,无论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视力,还是为了体验"翻阅"的质感、阅读的厚重,传统的、经典的、纸质的出版物,都是无可代替的。经典阅读避免了网络空间的碎片化,是精炼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青少年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正是基于此,《课堂内外》的办刊理念定位为"科学、人文、生活",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生活是美。《课堂内外》将这一理念贯穿在期刊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中,有机融合在期刊策划、栏目设计中,为全国3亿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着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青少年期刊的十年黄金发展期《课堂内外》的发展历程,证明了青少年期刊在数字时代依然活力无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青少年期刊至少有十年的黄金发展期。青少年群体是一个显性的大市场。我国在校中小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的学生有3685.7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有9695.90万人,初中在校学生有4763.06万人,高中在校学生有4595.28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有2391.32万人。即全国幼儿园、中小学在校学生2.27亿,加上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共计2.51亿。如果算上中职教育、民办教育等,我国学生总数大致与美国总人口相当。《课堂内外》正是紧紧盯住这个巨大的、集中的市场,开发出《课堂内外》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陪伴莘莘学子度过求学、成长的青少年时代,也是他们人生的黄金时代。诚然,学生是"流水的兵",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一届届地成长,但学校是"铁打的营盘",青少年期刊只要找到了学校,就找到了读者,这对于期刊的精准营销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利好。青少年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青少年的消费能力相较以往更为强大。据央视财经频道2012年7月发布的《2011-2012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支出目前已在家庭总消费中排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占家庭消费比例2009年为41.37%,2010年为41.75%,2011年达46.04%。另据《2011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家庭每月用于教育消费的金额为1370元。以此推算,一个孩子全年教育消费为16440元。按全国2.2亿在校中小学生计算,考虑到城乡差别和城镇低收入家庭情况,其教育消费市场规模在2万亿元左右。与此同时,青少年学生自主消费能力在增强。他们的零用钱在增加,压岁钱在增加,过生日收到的礼金在增加,这种握在学生手里、可以自主支配的钱,即使最保守的估算,也在数千亿元的规模。那学生手里的这一大笔钱最后都去了哪里呢?据天津市教科院对1.5万名学生的调查,中小学生自主支配的零用钱的去向,排在第一位的是购买课外书,占调查总样本的37.0%。课堂内外杂志社开展的"中国青少年成长调查"的结果同样验证了这一判断:零用钱用于购买课外书的比例达到43.86%(多选),虽然这一比例排在"购买零食"之后,但这一数字仍然很能说明问题(见图1)。十年之后,最大的"00后"长大成人,最小的"00后"也即将初中毕业,他们生在数字时代,长在数字时代,加上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会最终决定传统出版的命运。同时,教育部每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量逐年下降,与2011年相比,2012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下降2.4%,初中在校生下降6.4%,高中在校生增加0.5%。当学龄人口降低到一定程度,青少年期刊将遭遇"寒冬",单本期刊的发行量将会下降,但青少年期刊的品种将会增加,以满足更加细分的市场的需要。青少年期刊应建立有效的营销模式新一代青少年"1+6"消费模式。抓住青少年的消费特点是建立有效的营销模式的前提。孩子是家庭的轴心,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中心位置,在家庭消费中有举足轻重的份量。我们对《课堂内外》系列期刊的发行作了统计,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数据:《课堂内外》幼儿和小学阶段期刊的发行量中,邮局订阅占了51.2%;初中阶段期刊的发行量中,邮局订阅占了36.1%;高中阶段期刊的发行量中,邮局订阅占了25.7%。这说明青少年的购买行为,特别是幼儿和小学阶段的购买行为基本上都不是他独立完成的,这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孩子选期刊,父母来埋单。因此,针对这种现象,青少年期刊要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青少年学生作为消费者而言,他们背后的家人才是期刊经营的重要客户。需知,一个孩子,身后至少有6个亲人为之埋单:父母、爷爷奶图1青少年零用钱统计(数据来源:《课堂内外》中国青少年成长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