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都知道,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可是皇帝的女儿为什么称公主?此外,古书中还有翁主、郡主、县主等名称,它们又与公主有什么区别?“公主”一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公”,周朝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于是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所谓公主也者,乃“公”主持其婚礼之意也。当时,周天子的女儿叫“公主”,其他诸侯的女儿也叫“公主”。“公主”又可以叫“君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  相似文献   

2.
皇帝的女儿被称作公主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是公主这称谓是后起的,最初称为“王姬”。《左传·庄公元年》:“夏,单伯送王姬。”杨伯峻注:“王姬者,周王之女之通称。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同姓诸侯为之主,己不主婚,以天子与诸侯尊卑不称故也。周王将嫁女于齐,鲁侯主婚,故天子之卿单伯送女来鲁,以备出嫁。”又“秋,筑王姬之馆于外。”杨伯峻注:“于外者,孔《疏》引郑玄《箴膏肓》云:“宫庙,朝廷各有定处,无所馆天子之女,故宜筑于宫外。”杨伯峻先生是今人,孔颖达是唐朝人,郑玄是汉朝人,杨引孔说:孔引郑说,足见他们虽各异代,但都  相似文献   

3.
我国周朝时候,人们把帝王的女儿叫"王姬"。战国时,人们把帝王的女儿称为"公主"或"郡主"。到了汉朝才形成制度,皇帝的女儿叫"公主",皇帝的妹妹叫"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叫"大长公主"。为什么把皇帝的女儿叫"公主"呢?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古时候,皇帝是从不替女儿主婚的。  相似文献   

4.
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源于西周。当时,有一种礼仪:天子的女儿下嫁于诸侯,是不能由至尊的天子来主持婚礼的,必须由和天子同姓的“公”来主持婚礼,因而天子之女被称为“公主”。到了秦汉时期,全国实现统一,国内已不存在诸侯割据的局面,并实行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了郡县。天子的女儿出嫁,改由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主持婚礼。天子之女仍然被称为“公主” (后来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朝 )。在汉朝,皇帝之女被称为“公主”,而皇帝的姊妹被称为“长公主”。诸侯之女出嫁,王女或宗室之女下嫁,也有被称为“公主”的…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就拿人的称谓来说,有的源于典故,有的源于古籍,有的源于礼俗,情形各异,不一而足。下面举十例略加说明。1.公主:指帝王的女儿。按周代的礼制,天子地主至尊,在女儿出嫁时,不能亲自主婚而“使公侯同姓者主之”,所以叫“公主”。如  相似文献   

6.
长公主高中第四册《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长公主”一词。课本未注。按,自唐以还,历来所谓“长公主”都指皇帝的妹妹,而不是女儿;皇帝的姑妈称“大长公主”。《明史卷121·庄烈帝六女》记载:“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 ’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  相似文献   

7.
姓氏觅源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这个同样的问题 :“我的姓究竟最早是怎么来的 ?”据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众仲说 :“天子建德 ,因生以赐姓 ,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 ,因以为族 ,官有世功 ,则有官族 ,邑亦如之。”(《左传·隐公八年》)意思是说 :天子立有德之人为诸侯 ,依照他的出生地而赐姓 ,分封土地而赐给他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 ,后人以此为氏 ;累世做官而有功绩 ,后人就以官名为氏 ;也有以封邑为氏的。如此说来 ,姓氏的起源当在周朝建立以后 ,出乎天子之手。其实不然 ,姓氏的起源较此说法要早得多。否则 ,周文王何以姓姬名昌 ?我国很早就有“同姓…  相似文献   

8.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  相似文献   

9.
一、皇帝之妻后皇帝的正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皇后皇帝的正妻。《史记·孝文本纪》:“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女君皇后。《三国志·魏·文德郭皇后传》  相似文献   

10.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中有一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其中“国人”一词,《古文观止》是这样注解的:“国人:当时对住在国都的人的通称。周,指诸侯食邑。”这未免有些笼统。要想真正理解,还须从西周时代的有关制度说起。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同姓王族、功臣、谋士和古帝先圣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史称“封建亲戚,以蕃(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里的“封建”就是“封邦建国”之意。诸侯国内也实行分封,诸侯将土地分给卿大夫,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再分封给士,封地称食地,士是最低层贵族。《说文…  相似文献   

11.
翻开周人的诗歌总集《诗经》 ,“君子”一词频频出现 ,尤其在《风》、《雅》中出现较多 ,而《雅》中又以《小雅》为盛。粗略统计 ,《风》中有 2 0余篇 ,《小雅》中有 30余篇 ,《大雅》有近 10篇提到“君子”一词。对“君子”具体含义进行归纳 ,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 )对天子的尊称。如“假乐君子 ,显显令德”(《大雅·假乐》)、“君子万年 ,保其家庭”(《小雅·瞻彼洛矣》)、“既见君子 ,孔燕岂弟”(《小雅·蓼萧》)等。《假乐》为周宣王行冠礼的冠词 ,《瞻彼洛矣》、《蓼萧》均为诸侯朝会天子的祝颂诗。所以 ,诗中“君子”当为对天子的尊称…  相似文献   

12.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天子游猎赋》 ,《史记》、《汉书》本传连为一篇 ,但从时间来看 ,《子虚赋》本作于梁孝王时 ,而后者则作于武帝建元三年或稍后 ,参《史记》、《汉书》本传及《汉书·东方朔传》。《史记》、《汉书》本传将二赋连为一篇 ,盖主要是从二赋内容及形式的连贯来考虑的 ,而本传所谓的“赋奏 ,天子以为郎” ,则单指奏《天子游猎赋》 ,非指二赋同时奏上。又 ,《子虚赋》开头“而无是公在焉”一句 ,亦非原有 ,而是后来加进去的。据《隋书·儒林传》及《史通·序传》称 ,相如本有《自序》之作 ,而司马迁作传盖本于其《自序》。…  相似文献   

13.
(一)今人称“伯父、叔父”可以简称“伯”与“叔”,古代这两组称呼有严格的区别:“伯、叔”为兄弟行,“伯父、叔父”才指父辈。《尔雅·释诂》:“伯,长也。”凡“伯”均有长义。《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荀子·王霸》注:“为诸侯之长曰伯。”后专用为兄弟之长。《左传》定公四年传疏:“伯是兄弟之长。”长兄称为  相似文献   

14.
直接释义,就是不经过分析字形或语音,直接解释词义,又称义训。这是一种古老、易行,常见的训诂方法。和音训一样,在先秦古籍的正文中就有不少这种释词的例子。例如:坎,陷也。艮,止也。《周易·说卦》和,曾也;勤,劳也。《周书·谥法》嘉耦日妃,怨耦日仇《左传·桓公二年》凡师……大崩日败绩《左传·庄公十一年》凡师有鼓钟目伐,无目侵,轻日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尧曰》基,始也,……宥,宽也,……靖,和也。(《国语·周语下》)老而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书》曰;“洚水警予”。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上》)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孟子·告子下》)征者,上伐下也。《孟子·尽心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用“七庙”和“九庙”来代指“国家”的提法《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注:“七庙,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指南录〉后序》:“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课文节选,没有这几句)有注释为:“九庙”代指国家。  相似文献   

16.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蔡(王熏)”的“(王熏)”字,名字典未收,课本亦无注音及解释。在此,我想对这个字作点臆测。蔡(王熏)是虚构的人物。《三国志·魏书》中牵涉到蔡瑁之处,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典略》等书籍,均无言及“蔡(王熏)”其人。这个虚构人物的取名应与其兄的名字有一定的关系。蔡瑁字德圭,瑁、圭皆玉属。《礼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白虎通》:“合符信者,谓天子执瑁以朝,诸侯执圭以觐天子。《说文》:“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圭与  相似文献   

17.
一、“都试”课本注为:“讲武”。不妥。容易跟课文第二节中的“致民田猎以讲武”句中的“讲武”相混淆。第二节中的“讲武”,是“教练武事”(见课文注释),是周朝训练军队的一种制度。《礼·月令》有“天子乃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的记载。《国语·周语》也说:“三时务农,一时讲  相似文献   

18.
<正>"三军"在中国最早起源于周代。在春秋时期,"军"是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人数通常为一万两千五百人。周朝天子军队可保有六军,而诸侯国最多只能保有三军。当然,也有小国国力不济,最多只能保有两军甚至一军的。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周礼·夏官·司马》中"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  相似文献   

19.
《永乐大典·潮州府·建置沿革》载,潮州于“天宝元年(742年)改潮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州。”韩愈贬为潮州刺史时(819年)有“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之句;李德裕《过恶溪》诗亦云:“潮阳未到人先说,海气昏昏水拍天。”诗中的“潮阳”就是潮州。直到北宋初,陈尧佐诗中乃称潮州为潮阳。  相似文献   

20.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