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在批判意识形态“虚假性”、“欺骗性”和研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精神生产现象时揭示了“思想的生产与分配”的规律。列宁和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不再一般地谈论意识形态虚假性,而是强调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及其实现战略。马克思、列宁及葛兰西在意识形态批判、建构过程中揭示的阶级社会和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当前我国文化领导权建构有重要意义.我国文化领导权建构面临诸多问题: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碎片化”,思想多元化;文化领导权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的挑战;微文化的发展对我国文化领导权的冲击和侵蚀.对此,建构当前我国文化领导权,可采取的路径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来分析我国文化领导权的建构;发挥文化产业的优势作用,促进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加强网络文化领导权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借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理论,阿尔都塞制定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从而拓展与细化了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方式的理论认知.通过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资源的接纳,阿尔都塞全面揭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作机制的辩证法.通过凸显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经济学场景,阿尔都塞确立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作的出场路径.通过引介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范式,阿尔都塞细腻阐释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主体建构的微观机制.基于上述异质视域的有机接合,阿尔都塞建构了极具特色的意识形态实践图式和运作场景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本期以文、史、哲为序 ,首先推荐《文学研究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和《中国文学的主体批评及其权力话语表征》两篇文学论文。前者不仅纵论“文学研究的文化模式”这一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形成的历史脉络 ,而且入理地归结文化模式对我国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借鉴意义 ,很见理论功力 ;后者概括中国文学的主体批评权力话语为“道德批评”、“政治批评”和“人本批评”三种现象 ,既有历史的轨迹可察 ,又有理论的旋转飞跃 ,颇有学术见地。语言学论文《从日常话语新方式说到汉语言共时发展问题》和《辞书编纂对新词语应重在描写》二文聚焦汉语言新词…  相似文献   

5.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和阶级意识理论以及列宁的领导权思想,对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着一定程度的启迪。重温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知识分子和阵地论思想,有助于深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所以要发挥有机知识分子领导权主体作用,借助“阵地战”策略,切实有效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相似文献   

6.
祝贺 《华章》2010,(30)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把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作用提高到了首要地位,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先河.本文将从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内涵、实现主体及实现方式来探究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并阐述其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学观念演变历程的考察 ,认为文化与文学现象中的“雅正”与“雅俗”之辨 ,不简单是一种文学美学价值观念的变化 ,而是代表国家权力意志与代表个人意志的意识形态在权力斗争天平上权衡的结果。任何一种意志都在通过声称自己的“雅正”身份来获取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共和国初期文学成为革命表征的符号修辞,文艺工作者通过文学想象与革命历史实现某种程度的“叠合”,生产、修改、传播曾经经历过的革命战争小说,使文学符号转化为具有询唤功能的国家意识形态符码,进而在公共舆论领域发挥意识形态、真理意念和符号权力的功能,通过作品内容和艺术形象向新中国民众宣传、普及共产党及新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和“知识”,从而在文艺大众化的基础上实现文艺化大众的目的,为新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知识分子/农民作为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被置于同一意义场中二元对立的位置,他们之间的冲突及冲突背后的身份、权力、意识形态以及自我表现的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作者以对《在废墟上》中知识分子与农民可疑遭遇的解读为切口,追索二者在中国文化和政治谱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切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和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与福柯的现代微观权力观既存在着相似性和延续性,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他们都认为现代权力无处不在,权力既是强制性的,亦为非强制性,同时权力也是生产性的。福柯不再把权力当作一个政体,而是努力揭示在关系场域中权力的运作规律和绵延以及权力机制对个体的规训作用。葛兰西注重于对群体意识形态的统一规划和统治政权对这个群体的争夺,而福柯却注重权力对个体的询唤和规训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