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仇惠 《文教资料》2009,(18):19-20
唐代诗僧王梵志继承魏晋以来通俗诗的优良传统,以生动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唐诗一派新风,成为唐代通俗诗派的先驱和代表.王梵志多将"贫困与富贵"、"生存与死亡"等社会性的命题,或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神色表情等生活化的事物进行对比,不仅深化了诗歌主题及人物形象,同时也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立场.本文对王梵志诗中是如何具体运用"对比"这一表现手法的问题作了着重分析,并兼谈王诗通过采用"对比"手法所达到的艺术功用.  相似文献   

2.
《长歌行》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是经东汉乐府机关采集并保存下来的一首民间诗歌。它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就是篇末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它也是当今有志青少年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他在诗歌、辞赋、散文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他的诗歌中闪现出的理想主义特征,是他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抒怀,这种特征体现了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杜甫也称赞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除了清迈飘逸,还有许多诗作的语言得力于乐府民歌的熏染,朴实无华;除了具有浪漫主义手法外,还经常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这些艺术特点,使李白的诗歌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之泛,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接触现实、关心民计民生的诗;一类是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特别是怀才不遇的诗,其中"无题诗"尤其引人注目。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诗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感情诚挚深沉;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新颖的特点,等等。本文主要从李商隐无题诗的这几个方面对文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诗长言志,词优抒情,李清照是一位善于在词作中表达真挚情感的伟大词人。李清照,我国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独特的词风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清照的词风以宋朝南迁为转折点,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词风凄凉、低沉,但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却贯穿李清照词作的始终。为实现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立足语用学,从词语、句子两个方面举例赏析李清照词作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音乐价值观导致了古代中国人对音乐超乎寻常的推崇,继而导致了大量呈现音乐美的诗词赋的问世。诗词赋是语言的艺术,描述音乐形象绝非书面语言所长,但这些诗词赋却又要借助书面语言来描述音乐形象,并进而令人领略音乐的美。古代诗人是如何成功地做到这一点的?阅读这些诗词赋,不难发现它们共同的策略:以某一(些)具体的艺术手法令人联想音乐形象并进而令人感受音乐美。如果熟悉当下的音乐评论,你会发现,这些艺术手法也大多为音乐评论为用。本文试图从音乐的特征、音乐的效果、音乐的来源这三个维度总领这些诗词赋呈现音乐美的十种具体的艺术手法,从而对它们及其赖以形成的原理做出全面而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考试》2008,(8)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虽然是多方面的,然而最主要的是作者充分地调动了悲剧艺术:一是悲剧情节结构完整,采用双线交替推进促成情节紧凑细密;二是成功地塑造了主要悲剧人物刘兰芝的悲剧性格;三是成功地运用了悲剧烘托手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弃妇诗,它们在艺术上的成就熠熠生辉,对后来诗歌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弃妇诗虽然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相近的地方,但在语言、人物形象、思想、社会意义等方面却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复杂,甚至个性化。通过其中两篇弃妇诗的对比,可以探索《诗经》弃妇诗不同的风格和写作手法,进一步窥探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中唐诗人杨衡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不同,使其送别诗内容广阔,情感丰富.送官员之作既表达了对同行的认可与赞许,也显露出诗人积极入世为官的心态;送别文士之作展现了诗人对后起之秀的鼓励与劝勉;与僧、道间则是依依惜别之情和寄意宗教与入世为官的矛盾心理;与亲人话别之作表达了诗人血脉分离的痛苦之情.在艺术手法上,其诗歌入题手法灵活,凄愁意象贯穿诗歌.从杨衡的送别诗中,我们可以了解诗人庞杂且丰富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10.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一共有8首古诗词,分别是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宋词三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个单元主题为"生命的诗意",几首诗歌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除了内容方面,在写法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其中,有几首诗词作者为了表达情感,集中笔墨,反复诉说、渲染,使所表达的情感一层累加一层,一层深入一层,这种"叠加"情感的艺术手法体现了非常高的创作水准,形成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其中,以《登高》《琵琶行》和《声声慢》三首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1.
文天祥的诗序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尤其是《指南录》中的诗序。诗序大多很短,单篇来看,不觉得有什么妙处。把《指南录》中的诗序串联起来看,就成了一篇现代意义上的自传体小说,具备小说的各种要素,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分析,反映出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2.
孔子对诗的作用曾作过很高的评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教学实践中,诗歌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蕴藏的美质,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艺术鉴赏的载体和沃土,是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的实践化,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一、以“距离”的美感效应,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趣美学理论有“距离”产生美感之说,它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发挥着引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情趣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在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与学生固有的语言知识的距离中寻找认知的契合点。有人说:“诗是形象化的修辞学,是魔幻的修辞学。”诗的语言有独特的“诗家语”现象。它讲究辞律、平  相似文献   

13.
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不愧为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也不愧为建安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4.
孟闫红 《文教资料》2008,(28):88-90
晚唐诗人李山甫,<全唐诗>仅存诗一卷,历来论者极少论及,但通读其诗,笔者发现其作品不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七律运用也很是纯熟,加上多样化的艺术手法,使李山甫成为晚唐诗人群中较有特色的一位.本文就其诗歌展开分析,以期展现诗人作品的原貌.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却包含了很多诗歌技巧。该诗几乎涵盖了古诗中大部分表达技巧,可谓古诗鉴赏中的"万能公式"。在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如能以此诗入手,便可做到以旧带新,由浅入深,为学生学习新诗提供一块"垫脚石",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古诗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中的"诗以言志",指西周至春秋时士大夫在朝聘、盟会、享燕、祭祀等场合中,常常或歌《诗》、或赋《诗》、或诵《诗》、或引《诗》言志,微言相感。考诸《左传》《国语》中所载的歌《诗》事例及二书中所载的音乐理论,歌《诗》艺术有三个方面的审美效果:"美其声";"‘礼’化了的诗的乐章之义";"听音而知治乱,观乐而晓盛衰"。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素有“诗国”之称。古典诗歌中的哲理诗,主要表现作生活中有所感悟,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曲折委婉地揭示出某些生活的哲理;哲理诗一般多以五绝、七绝出之,篇幅比较短小;此类诗是哲理与诗情的有机统一,含蓄隽永,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18.
晚唐著名文人杜牧会昌二年至四年贬谪黄州。在贬居黄州的三年多时间里,杜牧写有多首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纪游诗。这些诗作内容充实,意蕴深远,既表现了黄州的地理自然景物和社会风土人情,又寄寓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在艺术手法上,色彩词和数词在诗中的巧妙运用,使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歌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但考查历年高考出题情况,以下几类诗是最常出现的: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军旅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和思亲念远诗。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鉴赏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意境和主题的重要途径,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对于这些,老师首先应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