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士琦 《中国博物馆》2003,(1):48-49,33
北京中山公园内中山堂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建立的社稷坛拜殿。1914年社稷坛辟为中央公园,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此停灵公祭,1928年改名中山堂。社稷坛的建筑系列自北向南,一反中国建筑自南向北的通例,由戟门经享殿和拜殿,进入坛墙北棂星门至坛中央五色土。我们今天参观的路线仍按自南向北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在北京西南隅,坐落着一座庄严古朴的皇家坛庙——先农坛。百年间,从明清时期的皇家禁苑到民国时期的大众公园,再到如今展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窗口,先农坛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风雨兴衰。一、功能转变:从皇家禁苑到大众公园明清时期,先农坛是皇帝祭祀先农炎帝神农氏、行耤田礼的重要场所。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明清两代的近600年间里,先后有25位皇帝或遣官亲临先农坛,祭享先农、扶犁亲耕,以宣扬以农为本的国策。[1]  相似文献   

3.
刘鹏 《北京档案》2006,(5):44-45
中山公园原名中央公园,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原是明清封建帝王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稷坛,经过历史的变迁,成为一座古老的园林.  相似文献   

4.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公园的城市.1868年公共花园(今黄浦公园)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之间的外滩建成以后,这里不仅成为观赏黄浦江景色的胜地,也成为外国侨民聚会娱乐的场所.西方人大多喜欢西洋音乐,侨居上海的外国人便自发组织了业余管乐协会.为了有一个演奏与欣赏音乐的场地,公共租界于1870年在公共花园中部的草地上,建造了一座露天音乐台.这是上海最早的近代音乐建筑,不过当时还只是一座木结构的亭子.  相似文献   

5.
虢姜簋是嫁于虢国的姜姓女子为祭祀其生身之父所作礼器,虢姜身在虢国,不得为其生身之父立庙,则其所作礼器置于何处行礼,是颇值得深究的礼学问题。通过对铭中关键文字的释读以及对周代祀典中坛[土单]之祭的考察,可断虢姜在虢国祭其生父之礼行于坛[土单],而其所作簋鼎等皆是坛[土单]之祭时所用礼器。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的多元化公共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艳 《青年记者》2007,(10):94-95
“公共领域”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于1961年发表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的一个经典概念,198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推出原书的英译本,随即在英语世界引起了一场“公共领域”热潮,开始对“公共领域”概念和对与之相关的公共舆论与传媒角色问题的广泛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2006年12月3日至4日,中国档案学会、天津市档案局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主办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与公共档案馆建设”高层论坛研讨会。会议深入探讨了档案馆事业发展规律、国家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档案馆如何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搞好服务等课题,收到了圆满的成效。以下是来自天津市委秘书长苟利军的“声音”。[编按]  相似文献   

8.
在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中段东南侧,有一占地19980平方米的公园——中山公园。该公园是天津乃至中国最早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建花园之一,已有百年历史。现虽没有初建时的规模,看似极为普通的小公园,但它丰富的化内涵。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特有的历史化品位,在天津众多的公园中独树一帜,誉满津门,蜚声海内外。[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近代交通进步之造福人群、裨益社会,实为古时梦想所不及……交通之中,尤以铁路为首屈一指,诸路皆相通车,商民称便”.[1]为应清末“南洋劝业会”之需,改变“舍驴、骡、马车及肩舆外,别无他交通工具科以代步”的情事,1907年南京修建了当时“我国唯一之市内铁路”.[2]其是南京“城内建筑最早之交通线”[3],为公共汽车开办前,惟一大容量的交通设施.至1937年抗战前,“金陵城内铁路,为京市交通枢纽”[4].可以确定,其嚆矢和延续标志着为大众服务的交通新时代到来.  相似文献   

10.
庚款留美生任鸿隽先生于1914年6月间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长文《建立学界论》,哀叹道:“耗矣哀哉,吾中国之无学界也。”在1914年前,中国并非没有类似学界的机构,如书院、翰林院、同文馆、时务学堂等等。然而,这些机构不仅缺乏独立研究之自由,机构间缺乏交流,难以形成使学问日进之“智力自由竞争”环境,且不能“对一特殊问题,就一专门科学,发一论,建一议”,以至虽有翰林进士无数,当国有大故之时,却有举国无才之窘。“盖学者”,任氏在续论《建立学界再论》中写道,“一以求真,一以致用。吾国隆古之学,致用既有所不周,求真复茫昧而未有见。”任氏虽以科学领域言之,然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何尝不是如此?“学界”,依德固哲学家哈贝马斯之术语,即学术的“公共领域”。它形成于修道院、大学、学会、学刊等机构的人员为了求真和致用而进行的彼此的学术交流以及共同学术准则的确立。就此意义而言,迟至晚清和民初,中国才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阶层(异于此前通过举业而形成的士大夫阶层,即学者-官僚阶层)和初步形态的学术“公共领域”,其标志是现代学堂之创立、学社之形成以及学术报刊的出版。  相似文献   

11.
一、芬兰全国档案工作简况。 芬兰的档案工作,开始于中世纪,所存最古老的文件,是1171年左右的教皇命令。1537年开始系统地保存各类档案。 随着芬兰皇家参议院于1809年的成立,建立了参议院档案馆(即“芬兰公共档案馆”),该馆于1859年正式对学者开放,1869年改名为“国家档案馆”。1860年制订了芬兰第一个档案馆条例,1918年制订了第一个档案馆法。  相似文献   

12.
笔者所在的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成立于1946年,1993年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我院现存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设计项目覆盖各区县的公园改扩建、道路、广场绿地规划设计,颇具代表性的项目有上海大观园、共青森林公园、上海植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东方绿舟、人民广场改建、北外滩公共开放景观设计等等。期间档案的构成多为手绘底图。  相似文献   

13.
公共广播电视是伴随着广播电视的诞生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广播电视体制.最早获得普遍认可并具有影响力的当数英国的BBC,BBC成立于1922年,1927年改组并获得皇家宪章,此后,由商业机构转变为公共公司,直接授命于皇家行使其职能,力求独立于政府.公司的资金来源于公民缴纳的执照费,以保证其不受商业力量的左右,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为所有公民提供信息、教育和娱乐服务.  相似文献   

14.
“清华的校门是青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虽设而常开的黑栅栏门。”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梁实秋曾经这样描述它早年的风貌。“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门,以清朝的皇家园林为基址,原为康熙皇帝的行宫——熙春园的一部分,后被拨做游美肄业馆,即清华学堂。修建校舍时,“乃先支银七千一百七十二两,筑围墙六百五十二丈”。  相似文献   

15.
<正>景山公园地处北京城市中轴线的中心位置,南临金碧辉煌的故宫博物院,北面与鼓楼相望,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宫苑园林之一。民国时期景山被辟为公园,由封闭的皇家园林转变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与开展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本文在梳理景山公园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着重揭示景山公园在时代变迁中的历史功能转型,以及所蕴含的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价值,以期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提供更多历史文化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借鉴英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制度建设的经验,以期为完善和健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制度体系做出贡献。[方法/过程]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制度发布主体、时间分布、制度框架及内容方面对英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制度文本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英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制度体系主要由宏观管理制度、基本保障制度和具体指导制度构成,对此提出坚持“问题导向“”长久运行“”阶段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元旦的来历     
《云南档案》2005,(6):39-39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zhuan xu),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相似文献   

18.
到过颐和园的人都会被它精湛的造园艺术折服,它是北京西郊保存最完好且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作品。颐和园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后,于光绪年间在其废墟上营造的。清漪园出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极盛时,比颐和园更具规模。在地理上.它衔接圆明园与玉泉山静明园。使北京西郊诸园林完美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山水相映,充满自然的性灵,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没有以  相似文献   

19.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和风景游览城市,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素有“人间天堂”、“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园林之城”、“文萃之邦”等美誉,档案资源十分丰富,为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苏州市档案馆馆藏有340个全宗,25万余卷(册)档案资料,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结合合理的馆藏体系。馆藏最早的档案为形成于清乾隆年间的地契档案,最具地方特色和历史价值的珍贵档案是形成于1905年~1949年的苏州商会档案及苏州商团档案、丝绸档案、碑拓档案,其中晚清苏州商会档案已荣登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公共文化数字化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议题。[方法/过程]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对公共文化数字化提出的指引和任务,并进一步关注到当前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建设逻辑,指出当前由“吃螃蟹”机构和“履薄冰”机构所构成的公共文化数字化生态存在一定的异化现象。[结果/结论]作者认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谋定为公共文化数字化的生态转型和调整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将“负责任创新”引入这一议题,或有望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