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涌 《大学时代》2006,(1):44-45
“海龟”变“海带”,这两年已经成了媒体的俗语。大量海外留学的学生,特别是留美学生出去辛辛苦苦闯荡一番,回来本来指望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想不到连工作也找不到,只好待业,有心里不平衡者,抱怨国内不识人才,希望能够得到特殊待遇。  相似文献   

2.
《青年教师》2007,(3):46-47
“海归”变“海带”,这两年已经成了媒体的俗语。大量海外留学的学生,特别是留美学生,出去辛辛苦苦闯荡一番,回来本来指望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想不到连工作也找不到,只好待业。有心理不平衡者,抱怨国内不识人才,希望能够得到特殊待遇。其实,哪里仅仅是国内“不识人才”。最近读《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导,许多外国企业也更看重国内土生土长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期,一种对国内人才流向的形象比喻──“凤凰越过海,孔雀东南飞”也同样在石河子大学盛行。那些年,石大的教师纷纷流向内地,到后来连“麻雀”都“东南飞”了:即使是送  相似文献   

4.
从前,有一只淘气的海龟悄悄爬上了岸,因为它听说在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有不少“海龟”,他们被各大公司聘用,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它动心了,不远万里,来到了北京中关村……谁知,这只是一场误会。这里是有不少“海龟”,可人家是海外留学归来的高技术人才,简称“海归”。  相似文献   

5.
近来,“海龟”和“海带”成了热门词。有报道说:在国内人才市场上,被人们称为“海龟(归)”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开始体会到就业的艰难,一些“海龟(归)”求职时四处碰壁,不得不暂时“待业”,“海龟(归)”正在变成“海带(待)”。“海龟”变“海带”一时为各界所关注。对“海龟”变“海带”这条新闻最关心的,是部分正在海外学习的留学生。他们不明白就业形势为什么会急转直下,认为是近年来留学人员大量回国引起的“过剩”和“贬值”,甚至对目前国家积极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产生了疑问。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留学人员过去是、将来仍是国家经济科教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引进是高校充实师资队伍力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途径。新时期高校人才引进工作呈现出层次更高、力度更大、机制更活的特点,并逐步从数量向质量、从个体引进向团队引进,从国内引进向“海龟派”引进趋势转化。  相似文献   

7.
(接上期)一会儿,黑鲸妈妈就将大海龟的身上涂抹好了,那黄黄的软膏也用完了。黑鲸妈妈问大海龟:“海龟先生,您现在感觉怎么样?”“特别舒服,清清凉凉的。谢谢您,黑鲸夫人!”不知道是药物的作用,还是海龟身体恢复得快,不一会儿,海龟的四肢就轻轻地活动起来,不愧是海中动物,他竟能离开平台飘游于水中了。“再试试,往上,往上!”黑鲸妈妈鼓励着说。“是啊,往我这儿游,过来,过来呀。”北斗七星也高兴地说。“能动就不错了,哪能那么快呢?我不知道该怎么谢你们母子呀!”很明显,海龟的声音有了精神。“也不知道有没有一种药物可以一下子将海龟大叔的…  相似文献   

8.
人们形容某人不识字,往往说“目不识丁”或“不识一丁”。有人解释说,“丁”字最简单、最易识,若连“丁”字也不识,当然其他字更不识了。这是想当然的解释,岂不知“一”字比“丁”字更简单易识。《现代汉语词典》与一些成语词典引《旧唐书·张弘靖传》中“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来解释,说其中“丁”字本当作“个”,因形近而致误,后人便说“目不识丁”。这也是牵强附会的解释。其实,“目不识丁”之典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太元七年(382年),苻坚宴群臣于前殿,奏乐赋诗。有位别驾姜平子,诗中有一“丁”字,但下面的竖钩写成竖,成…  相似文献   

9.
王琳 《语文知识》2005,(11):17-18
看到“海龟变海带”这句话,你千万别误会,这里的“海龟”可不是你所熟悉的那种呆头呆脑的动物,“海带”也不是你常吃的那种海洋植物。君不见有人从海外留学归来,春风满面,意气风发——没错,那就是“海龟”。前些年,一些优秀的人才到海外留学,回国后身价倍增,年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相似文献   

10.
又是家乡丁香花香飘满天的季节也是一季学子们即将告别“象牙塔”、面临职场生涯挑战的时节。不管是国内学子还是海外留学归来的“海龟们”,最终  相似文献   

11.
职工素质好效益步步高李书佳,杨卫东记得那是1986年,江都高电压试验设备厂对全厂职工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发现全厂有80%左右的青工不识图纸,离开师傅就不能单独操作,且易出次品。尤其是那些刚从田间转来的“泥腿子”青工,不少人连初中文化都没有,这对生产...  相似文献   

12.
荣宁二府里的那群小姐、少爷们,身居深宅高院,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心中只知安乐,不知忧患”,更“不惯生理稼穑等事”。所以要论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劳动技能,他们是低能儿。不要说宝玉,就连服侍他的丫头麝月在付大夫年例时都不识戥子(相当于现在的不识称),不能估约银块的分量(相当于现在的不辨钞票面值)。湘云拿着当票,以为是“赋篇子”,黛玉瞧了,也认不得,地下婆子告诉了她们,湘云还问“什么是‘当票子’?”怪不得众婆子说“真真是位呆姑娘”。  相似文献   

13.
海王与牡蛎     
一天,大海的统治者海王问海洋动物们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 “大重要。”鲸鱼回答说,他的个头儿很大很大。 “力量更重要。”海龟说,他厚厚的甲壳和有力的嘴巴,能保护他避开任何危险。 “美才是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只漂亮的海星回答 鲸鱼、海龟和海星大声争论起来。半埋在沙中听他们争论的是一只牡蛎。牡蛎知道自己既不大,也  相似文献   

14.
感谢孤独     
少年不识愁滋味。之前,那些思念故乡,歌颂友谊,表达爱慕的诗词,再怎么绵长悠远,也迂回不到我心底。年少的我不能体会《静夜思》中诗人的思乡之情,也不能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深厚友情,更不能明了“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中。诗人为何如此执着地“独倚望江楼”……  相似文献   

15.
“目不识丁”这条成语,迄今为止,尚无一本成语工具书将它解释清楚。《成语典故》如此释:“因为‘丁’字是很简单、很容易认识的一个字,如果连‘丁’字也不认识,当然是文化水平极低的了。所以,不识字的文盲,往往被称为‘目不识丁’,或‘丁字不识’……”这是对“目不识丁”的第一种理解。第二种意见认为,“丁”是个以讹传讹的别字。有人认为“丁”字系“个”字之误。如宋·洪迈《容斋俗考》云“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  相似文献   

16.
张言 《神州学人》2006,(9):46-4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感觉自己在国内已不是早先那么“吃香”,不仅很难一下子找到一份收入比较满意的工作,自主创业也并非一帆风顺。对此,大家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是,并非留学回国人员“掉价”或失宠,而是中国人才市场日趋走向成熟和理性回归的反映,而且这其中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面对这样的现实,留学人员应该如何适应国内人才市场的这种“生态环境”,尽快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呢?端正心态是关键常见一些留学人员牢骚满腹,抱怨国内的一些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不高,抱怨国内的一些用人单位目光短浅,不识“真金”;找到一…  相似文献   

17.
太阳西斜了,烤了一天的海面渐渐凉了下来,海面下的各种鱼、虾、蟹、贝为选一个新司令的事,又吵吵嚷嚷了。原来的海洋司令是一只老海龟,他已经在这片海域做了一百多年的司令。现在,他老了,耳朵背了,眼睛花了,行动也更迟缓了。这时,他慢条斯理地说:“大家选一个新司令吧,新司令要年轻、聪明、精力充沛,你们想一想,看选谁好呢?”一条小带鱼说:“那就另选一只小海龟吧,海龟想得周到,办事稳重,在海里有威信,选他挺合适。”一条八只脚的章鱼游过来说:“应该选一个厉害一些的,这样,谁也不敢惹他,咱们大家也都安全。比方说,…  相似文献   

18.
海龟趣谈     
《海龟下蛋》(六年制小语五册)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短文。通过“我”和小猛在沙滩上观察海龟下蛋的故事,向孩子们介绍有趣的生物知识,扩大儿童的视野。海龟是一种两栖爬行动物,产地分布很广,我国南海一些岛屿是海龟的生活场所之一。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海域内,有一组岛屿,叫加拉帕戈斯群岛,它的意思是龟岛,是海龟的王国。太平洋的阿森松岛长期以来也一直是海龟的故乡。每年三月,成群的海龟经过两千多公里的长途  相似文献   

19.
潜水艇小史     
一、注目的战绩 潜艇第一次执行作战任务是在1776年。在美国的南北战争期间,美国的戴维·布什内尔发明了一艘名叫“海龟”的潜艇,“海龟”号的外形并不像海龟,而形似鹅蛋。“海龟”号潜艇的浮沉装置是艇底的水柜和水泵,艇外挂的炸药桶便是它的攻击武器,它的推进系统是手摇螺旋桨。为偷袭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军舰,美军阴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一本很通行的汉语字典中,有关“澳”字的一条释文说:“指澳洲(现称大洋洲),世界七大洲之一。”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澳洲不是大洋洲的旧名。连“澳洲”这个词,在科学上也是难以成立的。“澳洲”,是一些中国人口头上对澳大利亚一名不求甚解、既笼统又含糊的俗称,不是科学用语,更不是地理科学中的正式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