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屋清珙是我国元代一位著名的禅僧。在中国禅学史、元代禅学史和中韩禅学关系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他的禅学思想极其丰富,而以茶道思想著称。茶道是其禅学人生的一贯之道,是他学道、悟道和传道的重要方式。他的茶道冶禅佛、人生、自然于一炉,以真如造适为追求之境,于一境中起一种味、一种平怀、一个平常心。  相似文献   

2.
宗杲看话禅以参究公案话头为修行方便,一方面,这是对文字禅以颂古、评唱为契证之期的反叛;另一方面这是继承六祖“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行法门。参究话头的修行方便,非为杜绝思量,而是悟入一行三昧,疑破话头也不是知见意义上的豁然贯通。这不是会一两则因缘便以为了却大事,得断片的思想而逸禅道全体的问题,而是就性上说,见性成佛。悟后修行是其必然要求,宗杲看话禅是在对正觉默照禅批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默照禅主张空心、默昭、只管打坐,是事莫问。这是牛头法融一系的继续,与宗杲所沿袭六祖般若系在禅学思想上迥然异趣。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不仅书画艺术高超,学术思想丰富,其佛道之缘以及禅学思想也受到社会广泛的注意。当然,郑板桥的禅是一种乱禅。他喜游禅林,广泛结交佛道高人,但他并不入佛道;他讲佛理,讲道学又讲儒家之道,所以他既想出世又想入世;他特别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但又想经世泽民,常怀干一番大事业的英雄之志。当然,郑板桥三禅虽乱,而儒禅在他的禅学体系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汉代禅经翻译作了初步研究:从安世高小乘禅观到支娄迦谶大乘禅观,我们发现此二禅系在中国汉、晋时期的流布,为早期禅学在中土的开展起过重要作用。安般数息的传入与中国道家方术之吐纳养生相似,形成佛道式的禅学;二系禅法"定慧双俱行"的特色加速印度禅的过渡;念佛禅法首次传入中土,开启净土思想的先驱;大小乘禅观的相互辉映,更加助长禅学扎根于中土。中国禅宗所创造的辉煌历史与文明举世共赌,但我们必须回溯于汉代禅经翻译之功,毕竟那是中国禅宗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马祖道一是江湖禅宗江西禅系的缔造者。江西禅系在二三代间如火如荼,蔚为大宗,主要得力于马祖禅学革新上的巨大成功。其成功,一是完成了禅宗本体论由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的转化,使禅宗由六祖以前的“缘起性空”、“唯识无境”,一变而为心物、理事同一同真。二是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位一体的禅法,缔构了以“直显心性”为宗旨的禅法体系,为禅宗提供了普及速成效应极强的明心见性武器。  相似文献   

6.
严羽把诗的基座建立在“诗者,吟诗情性也”上,又在诗与禅的关系上提出“以禅论诗”和“以禅喻诗”之论,并把二者的结合点落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上。这是严羽“诗主心学”与“诗用禅学”的诗学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浅谈妙悟     
“妙悟”、“以禅喻诗”是严羽在《沦浪诗话》中提出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著名论说。诗人通过自身在学诗与品诗、作诗的体悟中,提出了“妙悟”说来阐述自己独特的诗歌理论,还将禅学引入诗学,使禅理与诗理融会贯通,以禅入诗,由诗意求禅意,以禅理喻诗理,使诗歌理论得到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理学与禅学     
宋代禅宗,义理发挥殆尽,而开始向社会各阶层渗透。儒士参禅,援禅入儒,赋予儒家学术新生命,构建起体大思精之理学。其开山者周敦颐以“无为之诚”,“无念之静”,阐述儒学;程门以“不动心”固其心志,以禅理而立易理,为理学开启发展之路;朱熹抑杨并兼容禅学,确立了理学的思想体系;陆象山于谢、张之后,标出“心即理”的命题,以一心涵盖天理,实为禅宗思想对儒学长期渗透的结果。总而言之,宋代儒学之新也就新在禅学,其新兴之根也就在禅宗!  相似文献   

9.
大慧宗杲"看话禅"的美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慧宗杲“看话禅”关于般若探究(审美探究)的禅学思想,是一反禅宗美学的传统观念而提出的新的主张与观点,为宋代禅宗美学乃至宋代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就审美态度的美学理论而言,不仅中国传统美学几乎全是静观的学说,就是西方传统美学也仍然如是,而大慧宗杲“看话禅”则强调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探究。其审美态度以及对于般若意志与审美意志的强调与论述,对今天的审美活动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0.
由我校哲学系徐文明所著的《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一书 ,近日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了自后汉以来传入中土的几部最重要的、代表佛教各派禅法的禅经 ,进行了十分精细的分析 ,揭示出了由小乘禅到大乘禅再到禅宗最上乘禅的禅法与禅理的发展线索 ,梳理出了禅宗与传入中土的各种禅法之间的关系 ,以及由此发展到禅宗之禅的一些内在规律。本书对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发展的理论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作了相当精要的概括 ,即由小乘禅的自力自修自解脱 ,到大乘禅的勤修念佛依他力解脱 ,再到最上乘禅的自性是佛 ,自悟自渡这样一个辩证综合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