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大陆农地价格区划和农地估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在阐述农地估价意义、农地价格特征及农地估价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大陆开展农地估价的基本思路,并测算30个二级农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经济当量值,评判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耕地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及稀缺程度。依据这两者求算了不同农区耕地潜在经济产量当量值标准修正系数,从而以此为权重。根据全国平均的单位耕地面积种植业收入,分别求算出各农区的政策性地价和非政策性地价,两者单价分别为3217438元/hm2和3979729元/hm2,总价分别为30600×108元和37800×108元  相似文献   

2.
李全峰  杜国明  胡守庚 《资源科学》2015,37(8):1561-1570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耕地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等功能的综合体现,反映特定土地产权制度与农地经营模式下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本文基于系统理论提出耕地利用系统框架,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利用从经济、生态、社会3个方面构建由气候等12个要素组成的耕地利用系统,能够较为清晰地阐明耕地功能与效益内在关系;②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土地产权影响,农区综合效益高于垦区,农区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垦区,垦区生态效益却显著高于农区,垦区经济效益略高于农区;③在农业生产和制度改革方面,垦区与农区应相互借鉴∶垦区适度放宽农业生产管理行为,增强职工自主权,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区适当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3.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耕地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等功能的综合体现,反映特定土地产权制度与农地经营模式下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本文基于系统理论提出耕地利用系统框架,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利用从经济、生态、社会3个方面构建由气候等12个要素组成的耕地利用系统,能够较为清晰地阐明耕地功能与效益内在关系;2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土地产权影响,农区综合效益高于垦区,农区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垦区,垦区生态效益却显著高于农区,垦区经济效益略高于农区;3在农业生产和制度改革方面,垦区与农区应相互借鉴∶垦区适度放宽农业生产管理行为,增强职工自主权,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区适当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4.
对耕地资源估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价格及其评估,对于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对于开展耕地资源核算,以及对于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讨论耕地资源价格的特点、耕地估价的一般原则、耕地估价方法及其发展、适宜我国国情的耕地估价方法的选择等;并将着重讨论耕地收益估价法及其一般程序和方法,认为该方法一般应包括9个步骤  相似文献   

5.
彭开丽  彭可茂  席利卿 《资源科学》2012,34(12):2224-2233
农地除了能够依靠其生产功能而具有经济产出价值外,在空气和水的净化、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景观的提供及社会保障与安全稳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市场机制的自身缺陷,人们对农地价值缺乏充分认识,导致农地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本文在将农地功能划分为经济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的基础上,以2009年为评估期,尝试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和用近似市场法对我国1994年-2009年30个省份农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动态估算。结果显示:无法通过市场价格表现的社会保障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均远远大于农地经济产出价值,农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在农地总价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比例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农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无疑是农地价值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土地管理者和农地非农转用决策者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6.
谷树忠 《资源科学》1997,19(4):9-14
耕地资源价格及其评估,对于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对于开展耕地资源核算,以及对于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讨论耕地资源价格的特点、耕地估价的一般原则、耕地估价方法及其发展、适宜我国国情的耕地估价方法的选择等;并将着重讨论耕地收益估价法及其一"耕地资源、价格评估、市场法、收益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农地非农化的内在影响因素,揭示现阶段我国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价格扭曲、土地征收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提出要抑制地方政府征地垄断行为就需消除政府价格扭曲和运用税收、收费等经济手段调节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以抑制农地过度非农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主要包括土壤培肥行为和对弱质耕地的改造行为等,这些农业生产投入和经营行为都有利于耕地质量水平的提升。农地流转制度是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重要创新,它是现阶段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关系的研究结果对完善耕地质量保护视角的农地流转制度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农地流转制度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效应、影响路径及发生机制等内在机理,采用湖南省13个地市的田野调研数据通过建立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农地流转市场化建设初期阶段,农户在转入地上实施更少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但随着流转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和完善,转入地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会有所增加;家庭特征如人口数和地块特征如细碎化程度等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有一定的影响效应;政府补贴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针对该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政策建议:积极落实和推进农地流转制度建设和市场化建设进程;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给予补贴或奖励;建立健全耕地质量保护的惩罚制度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胡凌啸  王欢  武舜臣 《资源科学》2023,(11):2156-2169
【目的】灌溉制度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但其对农地流转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厘清二者关系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灌溉制度影响农地流转的机理;其次,使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7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分别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具有回归调整的逆概率加权法(IPWRA)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1)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建立了统一灌溉制度的村庄平均耕地流转比例增加5%~8%,村庄灌溉设施维护频率越高、灌溉设施维护程度越好,村庄耕地流转比例越高;(2)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统一灌溉制度和特定灌溉设施维护频率、灌溉设施维护状态对耕地流转的处理效应同样显著。【结论】良好的灌溉秩序和有效的灌溉设施管护机制都有助于农地流转的实现。推动农地的市场化流转,可以从优化完善灌溉制度方面寻找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产值倍数法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已经不能合理测算农地补偿价格,而合理农地征收补偿是农民切身利益的体现,关系社会的安定和谐及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引入已有的农地价格因素修正法,对其评价指标层的指标进行选取,以对指标层进行细化,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农地征收补偿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印度和1970年前的日本一方面出台政策鼓励土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又对土地的集中设定一定的上限。1970年后的日本,由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财力的不断增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对农地法的修改,取消了拥有土地的上限,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要加快农地流转,努力完善土地承包制度,要坚持耕地保护政策不动摇,要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转用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资源价值论对土地价值认识的比较分析,构建了融合两种价值理论的"农地完全价格"模型。然后将"农地完全价格"模型应用到农地流转价格中,构建了不同类型农地流转价格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时代下,利用“互联网+”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和提升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自然、物质、金融、社会、人力和心理6个资本维度测度可持续生计,理论与实证结合研究互联网、农地流转影响可持续生计的内在机制,并验证了互联网对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通过社会嵌入机制和推动电子商务促进农地流转(转入和转出);互联网通过推动家庭农地转入进而提高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互联网、农地转入显著促进可持续生计能力中人力、金融和心理资本的存量积累,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和农地转入对教育水平和可持续生计水平不同的家庭影响效果各异;互联网推动农地转出促进农户即期收入增加。最后提出建议,应加强农地交易市场的互联网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扩展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户生计策略选择,优化农户生计资本配置;差异化施策,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在农地流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受偿价格(WTA)和农地转入意愿支付价格(WTP)存在差异是普遍现象。意愿价格作为度量农户对农地估值的主要方式,种粮目的差异导致农户对农地估值产生差异,进而通过意愿价格影响农地流转行为。本文将种粮目的划分为满足口粮型、维持就业型和追求利润型,在此基础上,利用5省447户农户调查数据检验了种粮目的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价格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农地流转偏好稳定和具有农地流转意愿的两种情形中,对于WTA,三种类型农户的WTA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只有追求利润型农户的WTA显著高于满足口粮型;对于WTP,农户的WTP随着满足口粮、维持就业和追求利润三类种粮目的依次递增。(2)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只增强了农户对农地的依赖,WTA显著变大而WTP没有显著变化,而拥有大型农机的农户其对农地依赖的同时也提高了农地转入意愿,WTA和WTP都显著变大。(3)户主年龄越大,农地转出意愿越强,WTA和WTP都显著变小;家庭承包地面积越大,农地转入意愿越强,WTP显著变大。未来,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有赖于农户种粮目的的转变。在农地流转需求方面,政策上对种植大户的扶持以及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可以增加追求利润型农户,可能会加速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在农地流转供给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迁移可以为农地市场形成提供条件,政策上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融合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5.
王青  陈志刚 《资源科学》2019,41(12):2274-2283
城乡差距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特别是农地违法非农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城乡差距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1999—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乡差距扩大会导致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显著增长,尤其是随着财政支农支出占比的下降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扩大,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增幅明显。具体地,在省级层面,财政支农支出占比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会增加近25 hm 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每扩大10%,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也会增加约15 hm 2;而城乡土地产出效益差的扩大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则小得多。此外,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或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乡差距变化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有效遏制农地违法非农化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的相关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地保护工作压力逐渐增大,掌握区域农地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是制定可持续土地利用政策的基础。本文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利用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该区农地变化特征,然后在构建传统Logistic模型基础上引入空间自相关因子,采用Auto Logistic模型从自然、社会经济、空间距离和土地利用特征的空间自相关性等方面探讨了区域尺度农地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该区耕地、林地等农地以净减少为主,景观破碎度有所提高,耕地成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来源;(2)农地属性变化和土地开发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均为农地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其他驱动力中耕地变化主要受地均GDP变化、到最近铁路的距离、总人口密度变化、年日照时数倾向率等因子影响,林地变化主要受地均GDP变化、总人口密度变化、坡度、到最近道路等因子影响;(3)同传统Logistic模型相比,采用能反映土地利用特征空间自相关性的Auto Logistic模型更适用于区域农地变化驱动力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成本逼近法及其在农地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胜道 《资源科学》2002,24(6):18-21
成本逼近法是国际上公认的土地价格评估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运用成本逼近法时,待估地块的价格是由开发具有同样效能的土地的劳动耗费和物质费用所决定的。目前、我国农地市场极不发育,成本逼近法是一种较好的评估方法,但在具体的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农地成本价格的构成,并结合评估案例,对成本逼近法本身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产权及土地产权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现有的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比较了几种农地产权改革的思路,提出了关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地转用审批是中国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制度安排,对控制农地非农化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动力机制的理论框架,并运用2000-2012年省级层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中央和地方农地转用审批动力机制差异。结果表明,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均受到经济和财政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作用,但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的资源管控机制和目标导向机制差异明显。总体上,中央政府倾向于严格遵守国家农地管控规则进行审批,地方政府却具有应对管制规则扩大审批规模的倾向。较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更容易受到区域耕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比较效益和财政支出、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动力还表现出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性。东部地区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动力因素差异最明显,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不明显。今后,应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农地转用审批上的分工合作,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权限,因地制宜地实施农地转用审批管理措施,促进农地转用制度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耕地资源的减少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耕地资源减少的现状还将持续下去。本文根据1987-1994年我国耕地面积的总减少、净减少、损失率和变化率分析了耕地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并依次将我国大陆30个省(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不同类(耕地资源、总减少、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