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火葬     
火葬一俗最早盛行于古印度。《大唐西域记》卷二载:“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佛教戒律规定,僧尼死后,必须进行火葬。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我国的僧尼一般都实行火葬。但我国的火葬起源在佛教传播之前。《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仪渠国在今甘肃庆阳一带,为羌族部落,只是我国中原地区早有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不宜火烧的说法,故不能流行。佛教传入,僧尼死后普遍进行火葬,而民间却不能接受。到了近现代,人们的认识、观念有了变化,尤其是认识到了葬制与环境的关系,火葬才逐渐普及。  相似文献   

2.
我国境内流行的丧葬习俗多种多样,有土葬、水葬、火葬、挂树葬、鸟兽葬,还有一种奇特葬俗——悬棺葬。  相似文献   

3.
远古时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历史上居住在今甘肃陇南境内的宕昌、参狼、白马、邓至等羌氐民族,普遍存在着火葬、石棺葬、石棚葬和悬棺葬的葬法、葬式习俗。尽管葬法多种多样,葬俗百态纷呈,但它实际上始终是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反映着人们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观念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保山作为小城市,但小城市亦有大文化。本文首次引入社会学、人类学中的“场”、“圈”理论对保山的文化建设进行考察。认为从现实情况来看,保山大文化建设已经具备文化“场”的初型特征与资源基础,可以形成文化“圈”效应,二者的关系是一种线型发展的梯度线索,既统一,又辩证。并强调对保山大文化观的树立与培养,发挥保山大文化的标识功能、路径功能、理念功能的“软实力”作用,努力实现文化“场”“圈”的建设旨归,即实现保山的经济文化一体化工程,树立起标徽式的保山小城大文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诠释石刻文字入手,着重考析石刻内容:(一)联系宋代潮州火葬习俗情况及其由来,分析俞妻不愿火葬原因。(二)从石刻中记述的锡镴制品,考析宋代潮州手工工艺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丧葬习俗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畲族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民族文化系统和民族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畲族丧葬习俗在历史上发生过从悬棺葬、火葬到拾骨葬的演变,变迁之中有传承,这种演变与民族迁徙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我国境内流行的丧葬习俗多种多样,有土葬、水葬、火葬、挂树葬、鸟兽葬,还有一种奇特葬俗──悬棺葬。悬棺葬习俗起始年代久远,在数年前那种极其原始的社会里,人们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将数百斤重的棺材毫无依托地升置于六十多米高、连猴子都爬不上去的陡峭崖壁的石洞里,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猜想是运用搬运法;有人假设是利用涨水法;有人则猜想是堆土法;还有人推测是用塔脚手架法……更多的人认为是神力所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神仙脱换几骨的地方。江西《贵溪县志》载:“飞阁流舟,下临深潭,上有仙人居之,侍者送食,舟泪其…  相似文献   

8.
彝族火葬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族火葬历史悠久,至今川、滇部分彝族仍然保留着火葬习俗。彝族火葬是建立在《指路经》中“万物有灵”和火是圣洁的,火具有除秽净交功能的观念基础上的,向天坟是彝族火葬台。  相似文献   

9.
武夷山船棺——中国最早的崖葬杨有德船棺葬即崖葬,是风葬的一种,它是在溪河两岸悬崖峭壁的自然洞穴、岩隙或人工凿成的岩洞穴里安葬死者的葬俗。文献中称作“仙城”、“仙棺”、“崖洞墓”、“悬棺葬”等,又因棺柩外观像船形,故称“仙船”、“架壑船棺”、“船棺葬”...  相似文献   

10.
蒋永文 《保山师专学报》2010,29(1):I0003-I0004
本来是写《保山学院学报》的发刊词,却用了《“而立”寄语》这个标题,看似有些疑惑,用意却是简单。应该说,作为《保山学院学报》的前身——《保山师专学报》有过几任主编,《保山学院学报》今后还会有多任主编,但幸运的是我能够在学报的升级转换中得以继任,一种承前启后的自然联系必定会延续着一脉相承的精神气息。从1980年《保山师专学报》创刊至今整整三十年,俗话说:“三十而立。”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大通道建设中,保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因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国际大通道建设中保山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保山通向南亚的地缘经济优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山是云南经过缅甸通往南亚各国的最前沿地带和最佳陆路通道,是建设中国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从地缘关系来看,把云南与东南亚的经济合作延伸到印度,最终实现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结合,保山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就地缘关系中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对保山通向南亚的地缘经济优势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保山碑刻》汇集了保山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劳动的心血和汗水,以实证展示了保山的历史文化。该书与以往的碑刻类书稿相比,更重视了碑刻面貌、历史面貌、文体格式的全面性和述评、编排的精警性。无论在内容选择或形式编排上,都有较大的突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对史学研究还是碑刻书法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文化界大力推介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人均受教育水平是量化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重要指标。分析了保山市人均受教育水平的发展情况,探索了保山市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龚鼎为保山名宦,其卒年却疑点甚多,现由赵藩的一首诗出发,结合相关史料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对保山地方历史文献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未来保山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能否选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保山在工业发展选择上必须以规避物流成本劣势约束为首要原则。保山有国际商贸枢纽地位优势,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保山未来的核心产业很可能从三产中产生。  相似文献   

17.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必须的物质之一,人的生存离不开水。喝干净的水,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近几年来,饮水安全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根据保山市饮水安全状况,对保山市饮用水水质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安全、合理饮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保山香童戏,从功用、庙坛组织的形式和神祇的崇奉内容看,都与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有相似、相通的关系,且史实证明,唐至元代,保山占支配地位的主体民族是白族,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教,因此,我们有证据说,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教对保山香童戏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云南省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秋——冬——春三季连旱,保山是重旱区之一,为此,利用1951-2010年3月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资料和保山市5个国家基准(基本)站的降水资料,对保山市2009年特大秋冬春连旱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面积偏大,脊线位置偏南,西伸脊点偏西,印缅槽偏弱,南支低槽不活跃,高原东南侧的西南季风不活跃,不利于孟加拉湾等地的水汽向云南上空输送,从而导致保山与云南大部出现了100年以上一遇的特大秋冬春三季连旱,给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属历史罕见.  相似文献   

20.
实施"走向南亚战略"保山先行一步,是云南建设"大通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保山谋求大发展的难得机遇.保山具有走向南亚的得天独厚的区位战势,也已具备诸多基础条件.应顺势而谋,乘势而上,争取国家和云南省的认同和支持,尽快启动"走向南亚战略",促进保山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