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教育》2006,(7):F0002-F0002
作为职业人的门青,他的身份是上海七宝教育集团的美术教师。 作为化人的门青,他的身份是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知名中青年画家,多次参加全国性展出,并曾在日本、美国、德国等举办过画展,作品先后被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收藏,近几年的作品主要被韩国首尔艺术中心收藏。  相似文献   

2.
苗体君 《教育艺术》2005,(1):43-44,42
最近,我又结识一位博士。8年前他从西安的一所高校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的一所著名大学任教,但只在上海呆了一年,他便失望地去报考广州一所高校读博士,并干脆与上海的单位脱离了工作关系。他认为博士毕业后会有更好的工作等着他去做。等到毕业时,随着博士数量的增加,他居然没有再进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机会,为求职他四处碰壁,最后只得痛苦地自我“流放”到了西南边陲的一个小镇上,在一所三流大学里任教。在两年的工作中,他在单位里表现平平,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学生对他的讲课也是怨声载道。  相似文献   

3.
《学习之友》2016,(1):28-31
徐翔曾说,“股市好比赌场,没有神,只有输家和赢家。” 这一次,他输了。2015年11月1日上午,上海泽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泽熙投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徐翔被警方带走。这个“中国资本市场最会赚钱的人”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被警方控制。据说,为了抓他,宁波警方把总长36公里,连通宁波与上海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封闭40分钟,...  相似文献   

4.
《八小时以外》2010,(1):90-91
在作家马尚龙看来,目前为止,有关书籍和谈论中对“上海女人”的联想和画像,有许多肯定是不很准确不很正确.甚至就是很不准确很不正确的,上海女人在被误读。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对不准确的“上海女人”作辨析,对准确的“上海女人”进行还原。  相似文献   

5.
欧行,难掩一片乡愁──读郑振铎的散文《海燕》陆荣椿郑振铎的著名散文《海燕》,是他在1927年5月间赴欧洲学习和考察途中于海轮上所作,初次发表于同年6月上海出版的《文学周报》第273期,后来又被收入他的散文集《海燕》(1932年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之中...  相似文献   

6.
一个自称在上海高校教英的“流氓老外”最近被网友炒得火热。据报道,这名来自英格兰的外教在自己的博客里,“用极其淫秽、肮脏的语言记录他在上海玩弄中国女人的过程,而这些中国女人大部分竟然是他的学生;与此同时,他又极尽所能侮辱、诋毁、歪曲中国政府和中国男性”。一时间,“外教都是些什么人”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编按]  相似文献   

7.
在辛亥上海光复过程中,光复会第三号领袖人物李燮和的功劳最大,但他在随后争夺沪军都督时首先被排挤出局,则是他自身诸多不足所造成的。李燮和在辛亥上海光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顾全革命大局的高姿态值得大书一笔,这是整个辛亥革命史上的一个亮点。后来的国民党官方史学家们以李燮和后来参加“筹安会”为口实,刘意贬低李燮和在上海光复中的作用与贡献,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8.
赵强 《现代语文》2006,(7):44-45
张资平是谁?对于这个问题,不要说普通读难以回答,即便是中专业的学生大多也就知道个一鳞半爪,只知道他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学最早的长篇小说,其他的则知之甚少。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张资平被学史遗忘的太久,在各种类型的学史书写中,他的创作成就以及是非功过都被拒绝书写。但张资平绝对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他曾红极一时。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他被教成水泥脑袋,到美国他被育成年轻天才。他叫王楠子,8年前,他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  相似文献   

10.
胡适看榜     
苗体君 《师道》2003,(1):43
1910年是留美官费生考试的第二年,胡适决定放在上海华童公学教书的职务,报名参加考试。当时取的名额较少,胡适对考试也不抱多大希望。后来听说考不取的学生还有机会备取留在清华学校,胡也就真的决定关起门来预备这次考试。胡适是一个分要面子的人,为了防止考不取被朋友耻笑,他把己的名字由胡洪临时改为胡适,但从那以后他也开始使用胡适这个名字了。胡适在上海专心复习了两个月,他的一位好友还门帮助他复习大代数与解析几何,一班绩溪的同乡友在经济上为他慷慨解囊,并深信他是一颗读书的种子。1910年6月28日胡适在他二哥…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06,(10):22-23
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从小就被认定是“神童”,但他却认为,美国大学“小而精”的实验室、“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成就了今天的他。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曾在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学习。他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1957年与杨振宁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2.
曹跟林 《上海教育》2007,(3B):29-29
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是我校1997届烹饪专业学生,心灵手巧的他学得一技之长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10年之功,他现在已是上海市烹饪协会西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市烹饪协会理事、中国烹饪协会会员,并被指定为国家级评委,成为了上海一家餐饮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你能说这样的优秀学生不是素质教育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他是区少科站的副站长。他是上海的市九届人大代表。1993年,他被评选为全国教育系统的优秀教师,参加了在北京的表彰会,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会见。他的职称是计算机信息学的中学高级教师,1993年被评为区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这一切,按理他首先应当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然而,他在教育系统的编制,至今都还是勤杂工人。1986年以来,他指导培养的中学生,在上海、华东、全国的计算机信息学各级别的竞赛中,撷取的奖牌有120多块。上海有那么多的区、县、可是,他培养的一位中学生,1990年开始,每年代表上海参加全国的  相似文献   

14.
异托邦:巴拉德构筑中国形象的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J·G·巴拉德出生于中国上海,二战时曾被日军拘禁于龙华集中营。在他返归英国后,上海经历成了他难以忘怀的记忆。由此,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而别样的眷恋。两部自传性作品即以上海经历为素材。作品中的中国人状况呈现为被忽略及受欺凌,对上海场景的描写则令人战栗厌恶。对中国所发表的见解完全沿袭西方传统的消极否定看法。这些都反映了作者构筑中国形象时采用的是异托邦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5.
吴铭铭 《教师博览》2010,(10):53-54
华尔(Frederick Townsend Ward)1831年出生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塞勒姆,他大学没有念完就出海闯荡,做过海船大副和陆军雇佣兵,在墨西哥和克里米亚打过仗,1860年来到上海。那时,大清帝国风雨飘摇.西方列强用武力叩开中国关口.而源自广东的太平军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太平军兵锋直指西洋人和中国富商云集的上海,华尔在战乱中找到了自己的机会。他白手起家,凭武吃饭,被上海及附近的中国官员和富商筹资组建的镖局聘用.率领“孔子号”炮艇沿江巡逻。  相似文献   

16.
8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读书;8年后,王楠子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促使他的父亲向国内教育现状发难。  相似文献   

17.
1932年10月15日下午7时,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这是他第5次被捕,也是最后一次被捕。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此次也是作为“共产党领袖”被捕的。  相似文献   

18.
陈亦冰 《上海教育》2001,(18):32-34
他从温州农村走来,揣着童年缤纷的梦。他从大学讲坛走来,怀着师者真诚的心。他从繁华商海走来,带着一份执著的追求。自从22年前以来第一次踏上上海这块向往的热土,他的人生航程就注定与浦江相连……“我与上海有缘,上海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情结”周星增最初的梦想是当大队会计,农家子女不敢有更多的奢望。然而1979年,当他怀揣江西财经大学入学通知书,路过上海,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他的心就被深深吸引。大街,车水马龙。商店,琳琅满目。南京路,人头攒动。外滩,高楼林立。大上海果然气派。“我总有一天要再来!”上海留给他难忘的刺激,上海也  相似文献   

19.
他出生于金融世家——祖父曾协助创建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父亲则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1927年,他随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  相似文献   

20.
杨安澜     
杨安澜 1943年出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前身),分配到上海中学任教。“文革”中上海中学被强行解散,他进入静安区华东模范中学执教。粉碎“四人帮”后,杨安澜的才华得以施展,先任教导主任,后又被任命为校长。80年代后期,他调至静安区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