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郝良善 《快乐阅读》2011,(24):122-123
比李白小十一岁的杜甫在公元744年初夏与李白在洛阳相识,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后,李白、杜甫结伴而行,渡过黄河,赴王屋山拜访道士华盖君。可惜的是华盖君已死,二人未能如愿,折回梁园(今开封市城区东南一带),与流寓到梁园的大诗人高适一起,在梁园豪饮高歌,畋猎作诗,怀古论今,继师旷之后在古吹台又一次续写了一段佳话。至今开封市禹王台公园还记录着他们的事迹。这一年秋后,三人同游宋中(今河南商丘),李白、杜甫北上  相似文献   

2.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3.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4.
李白与杜甫二人的遇合同游及别后情形,历来的记述语焉不详,错讹亦多。经过详细考证,李杜的两次遇合是天宝三载(公元七四四年)之秋的梁宋游和天宝四载(公元七四五年)之秋的齐鲁游;李杜分别后,李白赠有杜甫两首诗,而杜甫怀赠太白及追忆故人旧游的诗作则有十八篇,其中单独怀赠李白的诗作就有十篇。由此易见二公交情乃李疏旷而杜剀切,两次遇合同游对杜甫影响较大而对李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李白遇杜甫     
<正>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744年。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李白当时已名满天下,而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无以言表。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因此杜甫全然着迷,被李白的诗化人格所裹卷。  相似文献   

6.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一时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有四个弟弟,一个名颖,一个名观,一个名丰,一个名占,但只有杜占跟随在他身边,其余都分散在这一带。这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杜甫住在秦州,由于兵荒马乱,音信不通,望着月色,感物伤情,就不禁思念起他分散在河南、山东的几位弟弟,情难自己,便写了这首五言律诗: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唐代文学史上,继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诗人白居易(772—846),曾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仅两年多时间,他写下了近百首诗歌。这些作品,较好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的生活情趣、思想情怀和某些政治主张,以及当时忠州的一些山川风物景象。  相似文献   

8.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的两颗巨星,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天宝三年(744)春末夏初,两人相会于洛阳,之后又到汴州、大梁、宋中和鲁郡一带游历,很快活地度过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情深似海的生活,被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和杜甫在天宝十二、三年间又相见于长安。这不仅为李白三入长安的发现所推断,而且从他们的诗歌当中也能够得到比较可信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李白因为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工作,因而得罪唐肃宗而被捕入狱,后来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在押解之下从洞庭到巫山,还没有赶到夜郎就遇赦放还。作为李白的好友,杜甫当时远在秦州,还未得知李白遇赦的消息,所以时时担忧好友李白的安危。在写了《梦李白二首》之后,又作此诗,以表达对友人真挚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0.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在历代描写滚滚江汉的诗中,王维的这首五律以其气势之雄豪,图画之壮观堪称一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是与李白、杜甫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开元末年(741年)曾为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至襄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题目·、交理竺多/一)【天末怀李白‘1(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潮秋水多!文章憎命达曰,皱魅喜人过闭。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 【注1(l)这首诗是杜甫弃官客居秦川(今甘亩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磷事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责州遵义地区),途中遇赦还 至湖南,杜甫因此贼诗怀念他。天末:天边,迷远的地方,这里指秦川。 (2)这句意谓好文章总是与穷困结交,与飞黄腾达无缘。 (动意谓,那些山长鬼怪,喜人经过,可以吞噬饱餐。魁魅:传说中的山神和精怪。1、作者杜甫,字,他的诗称“2、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  相似文献   

12.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县)人。宋恭帝时进上,宋亡后隐居竹山不仕。这是一曲流浪者的哀歌。也是作者的自叙。“兵后寓吴”,点明写词的背景和地点。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元兵攻陷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作者深怀亡国之痛,离乡背井。漂泊东南一带。这首词是他羁旅栖居苏州时写的。时下作者深受离乱之苦,词情十分哀切。  相似文献   

13.
<正>张旭(675—约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  相似文献   

14.
一、赠答诗 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二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他们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大慰平生。杜甫在诗中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可见他们友谊深厚,情同手足。杜甫写有《赠李白》两首,其中一首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当时李杜二人的“合影”:  相似文献   

15.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sun)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pei)。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这首《客至》, 是一首友情诗,写于成都草堂建成后不久的一年春天。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难得有这样的好环境、好心情。这一天朋友崔县令造访,杜甫心情格外喜悦,诗即写此时之情与此时之感。全诗不仅洋溢着知心朋友相见时  相似文献   

16.
公元770年的冬季,一代诗圣杜甫长眠于漂泊的小舟之上,从此结束了四处流徙、居无定所的生活。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他与浪漫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是我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也是古典诗歌各种体式的集大成者。当然,  相似文献   

17.
文本从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的角度,通过对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认为李白是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杜甫是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然后揭示出李白雄奇俊逸的诗风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相似文献   

18.
【古代诗词曲类别】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高中教材中柳永的《雨霖铃》抒发了与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2001年高考卷所选的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也属于这类诗。怀古类: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高中教材中李白的《越中览古》表达的是面对越宫遗址的凄凉景象所产生的昔盛今衰的感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2002年高考所选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三、别后情浓时空距离最能衡量出友谊的深浅。在别后的艰难岁月里,杜甫越发感到李白友谊的可贵,一次次想起李白来:冬日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可谓至诚。冬也思念,春也思念;书斋里想,河岸上也想,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在天宝九年至十二年之间曾返东鲁探家。…  相似文献   

20.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这是一首千古绝唱、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唐朝大诗人李白十分赞赏,后人广泛传诵。李白与崔颢是挚友,他在晚年与崔颢相识后,对崔颢的才华非常赏识,也非常敬重他。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在江夏(今武汉)牛渚矶与崔颢认识后,两人关系十分融洽,遂成莫逆之交。崔颢在这年秋天写下脍炙人口的《黄鹤楼》。崔颢是唐朝著名诗人,汴洲人氏,生长于京城长安(今西安),少年时就胆识过人、才华出众,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