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唐代最高统治者为限制中书、门下省的职权,起用翰林学士作为新的秘书官员,形成新的秘书机构──翰林院。随着皇帝的选用益重,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号为“内相”,参掌大机密。翰林学士是唐代后期中枢决策中举足轻重的职官,而学士承旨之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对百官都可监察。唐代的宦官乃是皇帝的亲信、奴仆。随着唐代宦官势力的发展和进入中枢机构,御史台和宦官产生了二定的联系,二者的势力互为消长。御史台与宦官的联系和制约,影响到唐代政局的变化,形成唐代政治的许多特色。御史台与宦官争夺监军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唐代秘书可分成两大类,即以翰林学士为代表的皇家秘书和以幕僚为代表的地方官秘书。本文分析了唐代秘书的职能及其影响,论证说明了唐代秘书权力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4.
宦官,它作为我国封建专制时代的附属物而与其时代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又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那么,作为宦官势力极为活跃的唐代,二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长久以来,在学术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唐代宦官自活跃于政治舞台之后,就逐渐蜕变成为皇帝的对立面,其权力反在人主之上,皇帝则成了宦官手中随意摆弄的傀儡。事情果真如此吗? 考诸史实,答曰:“否”!  相似文献   

5.
太子监国是唐代政治中的重要现象,一般可分为太子攘夺皇权后的监国、皇帝巡幸时的太子监国、皇帝有疾诏令太子监国和权臣宦官废皇帝后以太子监国等类型.太子攘夺皂权和临危受命下的监国往往已掌握了国家的实际权力.有唐一代的太子监国现象不仅凸显了唐代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中国古代皇权传承中的制度纽结和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6.
唐德宗朝中枢政体的构成,历来是唐代政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皇帝与宰相仍然是德宗朝中枢政体的主体。德宗是个有主见、能独立行使皇权的皇帝,在中枢政体中的地位更为突出。“神策中尉制”的建立并不标志着宦官参预中枢,宦官始终未能进入中枢政体,但客观上对中枢政体中的宰相起着制约作用。德宗朝中枢政体是传统中枢政体的回归,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新的中枢政体形式形成。唐中央政治体制至此发生转变,权力又回到皇帝与宰相手中。  相似文献   

7.
宦官就其职责而言本与国政无涉。安史之乱后,唐代的政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于是为加强皇权,进而提升宦官权力。宦官在唐中后期不仅掌握军权而且掌握政权,形成权倾一朝的局面,对唐代中后期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8.
《卖炭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公元七七二年——八四六年)壮年时期的名作。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一个卖炭老人横被劫夺的不幸遭遇,尖锐地揭露了宦官依仗权势掠夺民财的暴政,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李唐王朝经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后,国势渐趋式微,到唐德宗、唐宪宗年间,更是政治混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激烈。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八○八年),白居易被调回长安,经过殿试,授官翰林学士,不久又被任命为左拾遗。左拾遗是谏  相似文献   

9.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原本应该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及文书机构,宦官服侍皇帝及嫔妃的生活起居。然而实际上内阁与宦官利用其特殊条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处于了辅政地位,两方势力的发展与抗衡对于明朝政治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唐代 ,以科举制考试和战争为正途来选拔军事人才 ;异途则有因借题发挥使皇帝中意而提拔者 ,利用体育爱好取悦皇帝而猎取军职者 ,中央禁军将校借债贿赂宦官而谋取军镇节度使职务者  相似文献   

11.
历代大学校长一脉相传,都属于有较高"级别"的"朝廷命官"。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大学虽然未设专门的校长,但代行校长之职的官员已具有一定的级别。西晋专设国子祭酒后,其级别总体上呈现由高向低的趋势:西晋、东晋和南朝为正三品,隋唐为从三品;唐代以后各朝国子祭酒,除元代为从三品外,宋、明、清诸代皆为从四品。历代大学校长级别是由大学政治地位决定的。唐代以后,大学校长级别的不断下降,是科举时代大学政治地位不断下降趋势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2.
史官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明一代的史官制度沿汉、唐之旧,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明代无专门的修史机构,而是以翰林院兼修史之职。翰林院下设史官负责具体的修史工作。明代重视史官的建置,早在开国前已有了史官的设置,为选拔史官还建立了相关的选举制度,其中以科举最盛。明代史官职责广泛,除了负责修史之外,往往还协助处理其他政务,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代制举的常科化及其政治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举与常科同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不同的职权归属,其一般规制为:皇帝主制举,政府主常科。考察唐代制举的实际运行情况,作者发现,这个制度呈现了常科化的发展趋向。唐代制举的常科化,说明皇帝通过制举的扩张,来压缩常科的领地;与此同步发生的是,皇帝通过各种途径干涉常科考试,渐渐把常科变成了制科。制举的常科化与常科的制科化,具有同样的政治背景,即皇权对行政权力的侵夺。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积弊难返。由于这一制度的任何更改都势必牵涉众多乃至一代人的利益,因此多年来议论归议论,执行归执行,人人都说科举制度摧残人才,不利于选拔人才,可是人人也都在这条,艮难的道路上跋涉。到了1898年夏天,由于政治变革的急剧发展.废除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也就自然地提到了政治日程。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坚决主张彻底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甚至建议光绪皇帝不惜采取某些非常规的政治手段。在维新势力的鼓吹和支持下,光绪帝冒然宣布废科举,然而由此却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辨难和新旧势力的急剧冲突,最后清廷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从废科举的既定政策退回到改科举。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后,经过五代及宋初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科举制度成为宋代中后期及明清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五代至宋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锁院、糊名、复试、殿试等考试制度,同时,科举取士的官僚政治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的探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元代太医院是总全国医事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医院使”,也称“太医院大使”或“太医院院使”。他们作为元代医政的最高管理者,直接参与相关医药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在元代医政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历代主持医事管理的官员相比,元代太医院使数量之大,政治地位之高都远远超过历代,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备受蒙古大汗们欣赏和宠信的同时形成了许多群体特点。而以往学者对此内容研究甚少。笔者不揣谫陋,略抒管见如此,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7.
科举时代科举制度一直充当着历代政治官员选拔的主要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具有一定的应举资格无疑是士子们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要前提。通过考察科举时代应举资格的政策规定,发现作为一个维护社会稳定的制衡器,科举制度本身要时刻从属于社会的利益,同时应举资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就教育模式而言,唐代文士的隐读修业具有自学的特点,是一种成人化的教育,同时也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隐读的盛行,主要原因在于官学的衰微及科举制度的兴盛。文士隐读之时,多聚于名山或交通便捷之处,习业以儒经及诗文典籍为主,有时在寺院中尚有题诗之举。另外,文人隐读修业会形成一定聚众教学模式,对宋代书院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纳藏、纳白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唐代麽些所分布的地区处在唐、南诏、吐蕃三个政权之间,成为三强逐鹿中心。本主要论述在这动荡多变的政治环境中,麽些与吐蕃、南诏之间的政治关系,以此来说明:唐代麽些与两的关系,在当时或后世都对纳藏和纳白的民族间的交往和族际关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宋代解额分配制度历经数代的改革,使解额本身的价值与唐代相比发生质变,使科举的政治功能明显强化,特别是解额分配在地区间坚持相对均衡的原则及在士庶阶层采取分流的原则,既体现了公正、公平的理性原则,也是权力资源分配面向诸社会阶层,减少各阶层之间在追逐权力时的矛盾,是巩固政权、安定社会的重大举措。因此,宋代的解额分配制度对后世的选才制度多有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