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朗总统内贾德3月2日抵达巴格达,对伊拉克展开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 这是近30年来伊朗国家元首首次出访伊拉克。上世纪70年代末伊朗发生革命之后,德黑兰和巴格达之间交恶。随后是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和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两国一直没有正常的高层交往。因此内贾德的到访可以说是结束了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2.
1991年北京时间1月17日上午7时35分(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月16日19时35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上千架战机开始空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伊拉克防空部队的高射炮向空中开火。北京时间7时42分,新华社英文大广播发出了一条快讯: 急电!急电!急电! 快讯:海湾战争爆发新华社安曼1月16日电,巴格达上空出现高射炮火。北京时间8时(美国东部标准时间20时,美国白  相似文献   

3.
1月16日格林威治时间23时30分,即巴格达时间17日凌晨2时30分,20余架美国空军隐形战斗轰炸机向仍在沉睡中的巴格达投下了第一批炸弹,海湾战争从此爆发。5分钟后,美国有线电视公司(CNN)驻巴格达记者率先向全世界报告了这一消息。从此刻起,美国新闻界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海湾战争报道。一个多月来,美国官方特别是五角大楼对新闻报道实行了空前严格控制;与此同时,人们看到美国关于海湾危机的新闻报道规模之大,新闻界与官方步调一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2003年12月14日,美国负责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当天在巴格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经被捕。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桑切斯中将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军13日夜在提克里特采取了“红色黎明行动”,并逮捕了萨达姆。我作为驻外分社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在处理完新闻发布会的图片稿后,看到CNN正在播放巴格达市民在市中心庆祝的画面,立即与我的同伴新华社驻外英文记者李骥志打车前往采访,“被迫”目击了一场巴格达广场枪战。  相似文献   

5.
媒眼     
通向巴格达的法律之路 美国《国家评论》(8月28日) 现在,华盛顿对巴格达采取行动的关键问题在于法律制度,政府要能够证明萨达姆·侯赛因拥有或者要求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美国为首的倒萨计划,是无法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或者美国国会的批准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2003年北京时间3月20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巴格达时间3月20日凌晨5点30分左右,空袭警报骤然在巴格达上空响起,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几分钟之内,战争的消息便随着卫星信号传遍全世界。其后,美英等国家领导人有关战争的讲话,次第起飞的战斗机,从航空母舰上腾空而起的导  相似文献   

7.
1983年12月,乔治·布什说服罗纳德·里根派遣一名特使与萨达姆·侯赛因会面.那时两伊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12月9日,美国特使带着一封里根致萨达姆·侯赛因的亲笔信,抵达巴格达.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诚挚的谈话.一位曾经参加过此次会谈的伊方官员称:"两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友好."返回华盛顿后,美国总统的特使在话语中对萨达姆·侯赛因颇为赞扬,以至12天以后,美国在致海湾各国领导人的一封信中表示:"如果伊拉克在对伊朗的战争中失败,将会危及美国的利益.美国已采取措施,避免出现这一情况."  相似文献   

8.
现场报道是广播电视独有的新闻报道形式,近几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场报道这种新闻报道形式,在广播电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许多细心的听众和观众,通过看电视听广播,发现在目前的广播电视新闻中存在着两种“现场报道”形式:一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记者在现场的报道与传播同步进行的“现场报道”,也就是说,新闻事件发生进行的时间,记者报道的时间与受众收听收看的时间是同步的。例如,美国空袭伊拉克时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在巴格达的报道,为强调报道与传播的同步性,水均益在美国飞机轰炸巴格达的硝烟炮…  相似文献   

9.
<正> 2003年3月20日开始的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一场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全由电视直播的战争。这既是战争的奇迹,也是电视的奇迹。 中国老百姓通过国家电视台CCTV,在第一时间真真切切地“看”着从航空母舰上飞腾冲天的导弹、巴格达耀眼的炮火和燃烧的建筑物,亲耳“听”到巴格达刺  相似文献   

10.
2003年3月21日,美英两国挥军入侵伊拉克,酝酿已久的第二次波斯湾战争终于揭开了序幕。美英联军向伊拉克战略纵深推进的速度一路势如破竹,箭头直指首都巴格达大门。3月23日至24日夜间,第101空降师所属的32架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准备扫除巴格达周边伊军的防御,不料却在巴格达西南方113千米处的卡尔巴拉遭遇到伊军猛烈的转空炮火,阿帕奇机群仓皇撤离战场.成为战争期间美军唯一的一场败仗。  相似文献   

11.
2003年3月20日10时45分,电视画面出现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解除伊拉克武装的战斗开始了。11时15分,布什在白宫办公室对美国公众发表讲话,宣布战争开始。电视画面切入巴格达被轰炸的实况。  相似文献   

12.
美伊开打了     
美国、英国、丹麦和澳大利亚四国盟军向巴格达发动了首轮军事袭击,这意味着,伊拉克危机最终还是以战争的途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杨军  蒋洁 《新闻前哨》2003,(5):37-38
2003年3月20日北京时间上午10时30分,美国战舰向巴格达发射了25枚战斧巡航导弹,伊拉克战争正式爆发。与此同时,在神州大地引发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伊拉克战事报道媒体大比拼。 一、电视媒体:直播取胜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推出了“关注伊拉克战事”特别报道节目,一直以直播的方式,关注美国对伊最后通谍中提出的48小时最后期限结束后最新情况。采用了世界各大媒体所共用的巴格达唯一电视直播信源——CNN记者的直播镜头,不停地介绍目前的最新动态,请进专家分析事件走势,介绍事件背景。中国观众同步知晓了伊拉克战争爆发的信息。这次中央台的举动应该说在中国电视新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就在中东上空战云密布,美国准备对伊拉克动武之际,数千名外国记者云集中东,其中就有数十名中国记者。他们在前线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呢?张兰华:闯关不怕难巴格达对新华社记者张兰华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她曾就读于巴格达大学文学院,进修阿拉伯语,那是伊拉克历史上最辉煌最美好的时期。时隔20多年,巴格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巴格达人虽依然是那样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但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透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寒酸。1月27日凌晨,张兰华一行3人乘飞机抵达巴格达。几天来,他们一边忙于办理入境后的手续,一边进行…  相似文献   

15.
2003年3月20日10时45分,电视画面出现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在记者新闻发布会的讲话:解除伊拉克武装的战斗开始了。11时15分,布什在白宫办公室对美国公众发表讲话,宣布战争开始。电视画面开始切入巴格达被轰炸的实况。 全世界媒体等待和见证的历史性时刻终于到来。 这场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既是人类历史上最新  相似文献   

16.
美国希望通过改变巴格达的政治制度,从而改变伊拉克在中东的地缘战略地位,推动其周边国家内部的政治变革,迫使阿拉伯世界重新洗牌,构筑一个崭新的“美国的中东”。  相似文献   

17.
以美国为首的“意愿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占领巴格达、控制伊拉克全境已有几个月了,但驻伊联军的日子并不好过。8月19日联合国驻巴格达办事处发生的严重爆炸和特使德梅洛的身亡进一步警醒我们:对待转型期的正义问题决不能讳疾忌医。 反之,不仅会延缓对于过去罪恶的清算,更足以激起人们的失望与不满,孕育出极端分子趁势崛起、威权政体卷土重来的社会温床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新闻     
○新华社嘉奖率先报道伊战爆发的驻伊记者据新华网报道,由于在第一时间向新华社发回伊拉克战争开始的消息,新华社驻巴格达报道员贾迈勒3月20日获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于巴格达时间早晨5:30(格林尼治时间2:30)爆发,巴格达遭到导弹袭击,新华社驻巴格达的伊拉克籍报道员贾迈勒·哈希姆·艾哈迈德以最快的速度发出伊拉克遭到袭击的消息,中东总分社编辑部在开罗时间4∶33∶50(格林尼治时间2:33)发出快讯,时效超过世界其他主要通讯社。对贾迈勒的突出成绩,新华社总社通过中东总分社向贾迈勒转达新华社对他的嘉奖。贾迈勒感谢新…  相似文献   

19.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一家广播公司率先播报了多国部队空袭巴格达的镜头:像蜜蜂一样的轰炸机群在巴格达上空盘旋,市民们纷纷走出户外,在大街上仰头观看;炸弹将巴格达炸成连天火海,飞毛腿导弹划过漆黑的夜空;一辆满载土兵的战车从路灯下飞驰而过,共和国卫队指挥官用电话下达战斗命令……三组镜头给人的是现代化战争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而细心人则能从其中看出隐含的信息:一是巴格达市民并不关心这场战争,继而让人怀疑战争双方的孰是孰非;二是轰炸并没有重创巴格达附近的导弹基地,伊拉克仍有反击能力;三是多国部队的这场大观模轰炸并没有毁灭巴格达电力、通信设施。尽管这一例子具有特殊的典型性,但它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隐形信息在电视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画面作为电视的基本语言,更多的是直接告诉或向观众叙说着故事、思想、情感,传递着社会信息,具有直接的告知性。而一些直接的告知性画面语言之间,隐藏着隐性信息。一般情况下,这种信息或多或少都会在直接告知性信息发布过程中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隐性信息甚至产生出比  相似文献   

20.
名刊要览     
★暮年的比利·格拉罕姆美国《新闻周刊》时光流逝,美国温和福音派基督教著名的布道家比利·格雷厄姆已经步入暮年,87岁的他开始反思自己在巅峰时期的讲道辉煌,以及和自艾森豪维尔以来历位美国总统的交往经历。不过他考虑天堂多于关注世俗,思考基督教的核心承诺多于关注转眼即逝的政治喧嚣。(8月14日)★巴格达日记:生活在地狱美国《时代》在全世界关注以黎战火的同时,伊拉克也悄悄滑入内战的深渊。作为一名曾20多次进入巴格达的记者,《时代》周刊的阿帕里希姆·戈什目睹了数不尽的人间悲剧。在他细致观察中,伊拉克人每天需要面对的是数不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