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是李森祥的小说《台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的“把握意蕴”部分从两个角度分析了该小说的中心——“①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  相似文献   

2.
<正>一、设计特点《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跨了,反映了父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对于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少年读者来说,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境的不同,他们对这位父亲的经历和人生难以理解。这篇文章采用连线式教学设计,就是想通过所处新旧时代两位对亲  相似文献   

3.
陈道君 《现代语文》2011,(11):41-42
《台阶》是李森祥的农村题材小说之一,主要人物是父亲。小说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说父亲不甘心自家的台阶低,低人一等,经过大半辈子辛苦准备,终于造成一栋高台阶的新屋。这篇小说被选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相似文献   

4.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通过讲述“父亲”操劳一生盖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中国农民式的父亲形象。这样一篇文章,如果只是根据文中的叙述泛泛解读.学生只能得出这样一个认知: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厚道谦卑、渴望受人尊重,有着愚公移山精神的人,作者充满了对“父亲”式的农民的同情与怜悯。这样的解读太浅,  相似文献   

5.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文章写了一个老实厚道、毫无经济基础的父亲,却非常羡慕人家高高的台阶,于是花了大半辈子的心血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可是,台阶做好后,身体垮了心情也失落了,尴尬不已。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一般的教学重心是通过疏通故事情节,品析细节来感悟  相似文献   

6.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为此,“父亲”终其一生的精力和辛劳,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新屋。但是,新的屋舍造成了,“父亲”却高兴不起来,他在新台阶上感觉到不自在、不方便,变得更加寡言少语,成天如有所失的样子。这就是李祥森的小说《台阶》所讲述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内涵却相当丰富,许多细节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我读《台阶》时的感受,就仿佛自己正是一步一步跨上小说中那位父亲新居门口的九级台阶,一步一步登堂入室。那个有关一位老农造新屋的故事情节犹同传说中兴云布雨的神龙,云散了,雨歇了,神龙悄然隐去。随着小说情节结束,小说的主题显山露水,渐趋明朗。读完全篇,我从那位父亲成功的遭遇中捕捉到一种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意蕴——人们常常无法逃避、无法摆脱的,那些令我们坠入尴尬和无奈的生存的困境。 构成小说文本的基本情节是一个十分简单且显得有些老旧的故事。一位老实厚道的老农相信台阶关系看地位的无稽之说,要把自己的家从三位台阶的老屋搬进有九级台阶的“高台阶”的新屋,为了实现这  相似文献   

8.
在提倡个性化阅读的今天,教师要着意培养的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意识和解读作品的能力。李森祥《台阶》主题的多元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解读的广阔空间。有重在把握父亲形象分析的,有感悟亲情学会感恩的,有摆脱贫困要发展生产力的,有剖析农民谦卑心理的。但我觉得《台阶》充满着隐喻和象征意味,应从精神层面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位要强的农民,他不甘人后,有着要获得受人尊重的自强精神。为了能垒起象征受人尊重的九级台阶的新屋,长年累月,捡砖拾瓦,抱土背石,在零碎的角票一次又一次填满瓦罐,在磨破的草鞋一年又一年高…  相似文献   

9.
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台阶》是一篇十分感人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的经历,反映了普通农民对赢得他人尊重的渴望。文中的父亲性格鲜明,善良质朴,勤劳节俭,面对地位的不平等,他致力改变现状,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从他的身上,读者看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平凡和伟大。  相似文献   

10.
《台阶》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父亲修台阶为主线进行叙事,揭示了上个世纪农民渴望被人尊重的朴实愿景。本研究将《台阶》一文的解读思维、行文结构以“台阶”形式呈现:缺憾的结局带来的思想启发——把文章的终端化为读者深思的开端作为第一阶;明晰父亲悲剧的根因——思想束缚和欲望与空虚的无尽轮回作为第二阶;个体引申到群体——父亲的思想束缚背后更深更广的阶级观念为第三阶;助读者登上最后一阶——在悲剧中摄取个体的启示录。帮助读者沿着文章步步深入,在《台阶》之后看到更高的台阶,登上更高的台阶。  相似文献   

11.
一次公开教学课中,有位老师让学生质疑《台阶》,学生提出质疑:作者在《台阶》一文中对父亲是有思考的,父亲修建新房,将原有的三级台阶建成了九级台阶,但建好了九级台阶的父亲并没有享受到快乐,这是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互助学习,其中一位同学认为:父亲建起九级台阶就衰老了,这是可悲的。老师对学生的这个问题并没有深究,而是简单地说:建新房,筑起  相似文献   

12.
《台阶》教学片段 师:前面同学概括了《台阶》一文的故事情节:父亲积铢累寸辛苦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但是有一个问题出来了——作者是不是只想通过他的描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善良、坚忍、执著、吃苦耐劳的父亲的形象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研究两个句子。  相似文献   

13.
【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提出如下目标:“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台阶》叙述的是一位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本文蕴涵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4.
罗洁玲 《快乐阅读》2011,(22):166-167
用哲学思维的角度品读《台阶》,从小说中有关当地有关台阶的习俗,小说中的"台阶"与父亲的关系,一家人在老屋台阶上活动场景这三个方面去浅谈《台阶》中"台阶"的意象,让读者去品味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正>时间:2013年9月11日。地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克昭中学。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一篇讲父亲的小说。大家先把作者简介读一读。(屏显):李森祥,浙江人。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生齐读)师:再读作品简介。(屏显):《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叙述了"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6.
<正>关于李森祥的小说《台阶》的主旨,一线教师的解读各有差异。在笔者看来,文本中的"台阶"不仅仅作为一种"事物意象"充当着小说的线索,同时也与小说中人物的动作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父亲。本文从"坐在台阶上"的习惯性动作入手,分析父亲对于青石板台阶和新台阶的不同心理与态度,进而探求文本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幸观摩郭清波老师执教的《台阶》,再次感受到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手段,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便捷的优势,现谈几点自己的感受。一、利用多媒体,语文教学不受时空制约《台阶》一课写的是一个父亲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苦干大半辈子,辛辛苦苦,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跨了。郭老师以…  相似文献   

18.
[设计思想]一、给解读文本找到高屋建瓴的台阶《台阶》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为了不低人一等,得到他人尊重,准备造一个高台阶的故事。为了这个目标,这位农民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付出很多,充满艰辛,最后造了一个九级台阶,台阶增高了,父亲却老了。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有志气,有目标,为了目标充满坚忍不拔的精神,诚实劳动,不怕困  相似文献   

19.
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主题深刻,很多文章进行了研究探讨,但还有探讨空间。小说主题常常隐藏在人物性格命运之中,因而可以从父亲形象解读入手对小说主题进行再探究。《台阶》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却也盲从、谦卑坚韧却也自卑及他的自我突破和自我迷失的父亲形象。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小说反思落后文化、反思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地位亟待提升、反思人类价值追求和自我实现的主题。这为小说的主题解读提供一种新思路,也为《台阶》阅读教学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从这三重视角解读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建造九级高台阶、获得地位和尊重是父亲大半辈子的崇高目标。透过文本,分析父亲本我对高台阶、地位的呼唤和释放,在现实生活中,经过自我的努力与斗争、超我的道德化与理想化及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了解父亲如何一步步走向内外交困,若有所失的境地;了解父亲复杂的内心活动及心理状态变化过程,以此来进一步探究和剖析小说《台阶》中的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