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京华读档记     
2001年,因工作之便,我曾到过北京。屈指算来,阔别已数度春秋。去年春末夏初,我再度来到"皇城根",在京作短暂逗留。眼下的京华,市面之繁丽,交通之便捷,皆非昔比。街头姹紫嫣红,绿树荫翳。故都美丽的景致,自然招徕如织的游人,从八方踵至;而深厚之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吸引五湖四海的宾朋光临!遑  相似文献   

2.
赵鹏 《青年记者》2012,(19):27-29
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是个地道的北京人.1994年山东大学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当月就被安排到当年的福建记者站现在的福建分社工作,一直到今天.从首都北京到八闽大地,18年了,其间也有过可以回北京到编辑部工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乡亲们,大家好! 我的老家是山东蓬莱,今天到这里来我很高兴,我感觉就像回到了家。从曾祖父、祖父、父亲到我四代在北京,山东那时候比较穷,到北京打工。我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到了外国,问我是哪儿的人,我说是中国山东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国最早将新闻图片放到互联网上,可以追溯到1995年的9月,时值第四届世妇会在北京开幕。当天我正好和美国的林潮教授一起到国务院新闻办,向曾建辉主任介绍高能所建立的第一个WWW网站(后来称《中国之窗》网站),互联网可以运载媒体但又不同于电台、电视,互联网可以把新闻迅速推到地球更广阔的角落,这点引起了新闻办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孙世恺 《新闻界》2004,(6):96-97
岁月飞逝,足迹难忘。作为新华社记者,我从1952年开始采访北京,一直坚持到1987年离休。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我采访过北京的工业、农业、商业、政治和文教等方方面面,目睹首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然而至今仍铭记在心的那些采访,是老舍在“丹柿小院”谈宪法草案和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6.
陈永成印象     
李晓峰 《档案与社会》2005,(4):33-33,37
初识福建陈永成局长,是1998年底我刚到自治区档案局工作,到北京参加全国档案局长会议。晚饭时我恰恰和陈永成局长坐在一起。他人很精瘦,体重只有100斤,是我的一半,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说话频率很快,但声音蛮大,特别健谈。他听说我是刚到档案部门工作的,就非常认真地跟我讲,档案工作也是非常有干头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和一些领导不重视档案工作,但只要我们自己重视,还是可以干出成就来的。他的这番话对我很有触动。  相似文献   

7.
叶鹏飞 《青年记者》2009,(19):14-14
从2005年到2009年,我任联合早报北京首席特派员。2005年12月,我在联合早报的特派员专栏中曾经写过一篇《瞎子摸象》的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到北京半年后的感想:"在酷热的南宁难以感受北京的寒冷,  相似文献   

8.
作为北京知青,我曾被下放到内蒙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一年半以后因受伤病退回到北京。许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从当年那个18岁的女孩变成一个15岁女孩的母亲。在岁月的流逝中,许多东西都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淡去了,但是,有两个北京女孩的悲惨命运却挥之不去,让我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1982年7月30日到单位报到的。这个日子记得清楚,是因为同学告诉我,报到要在月底,那样可以拿到半个月的工资。当时北京二环路以外就是大片的庄稼地,我要工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1978年成立后,几易其址,现在搬到安定门外蒋宅口外馆东街一处三层楼房里,周围都是农家和玉米地,幸亏家在北京的朱延平同学接站,把我送到地方,他在此前已经被分配到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管人事的同志把我安顿到三楼的宿舍里,又和我要进入工作的部门打好招呼,我就准备上班了。  相似文献   

10.
从2005年到2009年,我任联合早报北京首席特派员。2005年12月,我在联合早报的特派员专栏中曾经写过一篇《瞎子摸象》的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到北京半年后的感想:"在酷热的南宁难以感受北京的寒冷,一如从上海  相似文献   

11.
给《北京档案》的朋友们车丹军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北京档案》创刊已十年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北京档案》从蹒珊学步到逐渐成熟,其间几经沧桑几经磨练。我曾在《北京档案》做编辑6年,现在虽已离开了,但心里依然挂记着《北京档案》,挂记着《北京档案》的朋友们...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春节过后,河南省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到北京采访,顺便来看望我。谈起他近年来的学习情况和写作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下功夫读了您给我的那本《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这本书对我采写和编辑新闻稿都很有帮助,内容很具体,很实在。” 听这位年轻记者一说,我想到:指导,贵在具体。《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的确是可以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起到具体指导作用的一本好书。 1998年春天,新华出版社老编辑、我的同乡万福元同志来访,说“新华出版社准备出一本书,我把书稿带来请你看看。…  相似文献   

13.
回首     
吕恩 《档案天地》2010,(10):7-10,16
回归新中国 四九年大陆就解放了.我要回来呀.很多人都是这个时候回来的。我先回到了上海,在上海见到了夏公。夏公说你到北京去吧.北京要拍电影。我到了北京,本来以为要拍电影《红旗歌》,后来没能拍成.我就又到了长春。在那里拍了《红旗歌》。电影拍完后我又回到了北京.我和当时第一任电影局局长袁牧之说.我不能呆在长春了,长春太冷了,我这个南方人在那里实在是受不了。  相似文献   

14.
7月13日是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投票决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日子,北京是最有希望申办成功的城市之一。因此,月初我就接到新华社摄影部通知,让我在13日晚到北京中华世纪坛现场传输大型联欢活动的图片稿件,具体任务是现场用手机发送数码照片。  相似文献   

15.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08,(1):18-18
“如果还可以允许我祈求些什么。就是我可以亲眼看看北京2008年奥运会。因为我相信,这将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16.
我馆于1998年开始使用北京丹诚公司提供的图书管理软件系统(DataTrans——1000),所有图书、期刊合订本都可以输入软件管理系统的数据库,通过电脑网络系统来进行借阅、查询等。但在期刊的日常管理中还有一些具体工作无法用系统完成,而要手工操作。如:期刊的订购、记到、合订本登记等等,影响了工作效率。两年来,笔者使用电子表格来代替的两年实践证明,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将这些经验总结一下,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7.
梦回琉璃厂     
"到北京没到过琉璃厂,就不算真正到过北京."1984年刚到北京上学的时候,我听到了这句话.  相似文献   

18.
1997年10月,我到欧洲去看儿子。在北京等签证的一周,穆老又给我分出三个上午,主要谈“化大革命”时期。同时我与杨贵取得联系,到他家作了一次长谈,谈他修红旗渠时穆青对林县的采访和他对穆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入埃及记     
正2010年12月29日,我登上了中国海南航空公司北京至开罗的航班,开始了三年的驻外记者生涯。赴任前,朋友听说我要去埃及常驻,往往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可以天天看到金字塔了""埃及是中东和非洲难得的净土",往往是朋友们对埃及的第一印象。谁承想,我刚到埃及不足一个月,席卷西亚北非的"革命"浪潮就汹涌而来,日复一日的示威游行主导了埃及人的日常生活,平静的生活秩序被动荡的现实打乱。从2011年到2013年,  相似文献   

20.
李:任老,我能有幸拜见您,应该说是一种“缘份”。1970年春,北京图书馆除部分留守人员外,大都下放到文化部成宁干校。前不久,我曾在电话里向您打听当年北图的“五七”战士有多少,代表人物有哪些。尽管您自己并未下放鄂南,而且对我素昧平生,但还是热心帮我打听到北图曾到过向阳湖的知名专家,如李长路、郑效洵、戚志芬、冀淑英……我已采访了著名善本专家冀先生等人,今天上门求教,一来表示谢意,二来聆听教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