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童德毅 《文教资料》2009,(5):195-197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以来,"和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谐"早就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其衍生至思想形态领域就是中国古代崇尚的"贵和"思想.构建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从中国古代"贵和"传统思想中可以找到其历史渊源.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为构建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提供了精确的价值尺度,也为实现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铸造了统一的构建范式.  相似文献   

2.
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和"即中和,"和谐"是儒家和谐思想的最高境界。儒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意义。当前研究传统和谐思想的内涵对于形成既思想统一、人心凝聚,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关于大同社会的系列论述,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代诠释,是中国和谐社会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孙中山致力构建的三民主义和谐社会,以民生主义为最重要特征,以社会主义为归宿.孙中山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代诠释,既是对传统给予符合近代中国实际及未来中国发展趋向的改造和超越,也是对适应和规范近代西方社会的和谐文化的"拿来"及基于中国国情的运用.孙中山关于社会主义和大同社会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孝"思想在《论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重要表现和基础。学习、理解和灵活运用《论语》中关于"孝"思想的论述,对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继而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论语》中"孝"思想所反映的家庭伦理内涵入手,探究传统的"孝道"与当代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契合点,为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两创"提供可行性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民族代代相沿的深厚的优秀传统中,"和谐"状态无疑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最高境界,"和谐"思想乃最具东方智慧的标志性理念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先秦诸子中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关于"和谐"思想所论最早、独树一帜且自成一脉.文章就和谐社会、和谐文化、老予之"道"与和谐思想、21世纪重大主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概述.  相似文献   

6.
"和谐"作为《理想国》中反复论述的重要概念贯穿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从理想国的社会系统和谐切入,系统论的方法有助于厘清城邦、教育、和谐的关系,从中窥见柏拉图在教育本质、心灵诗学与身体诗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7.
"以团结互助为荣"的要义是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本文从"发展市场经济与(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切入,论述了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理论基础、现实根据、丰富内涵,解读了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精辟论述中的"以团结互助为荣"思想。针对大学生合作素质欠缺、对集体主义价值观认知取向与实际生活中表现之间存在的反差现象,提出要从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与中国传统和谐哲学、学会共同生活和努力抓好新形势下的班级建设等三个方面着手,抓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可以说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文章从儒家和谐思想中的修身、人和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在当今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出发,论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和时代价值。高校图书馆应将这些独特的儒家思想精华运用于日常管理之中,为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图书馆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马祖道一禅法的和谐理念:一是从"即心即佛"探讨出和谐思想来自于人的内心,来源于自心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二是从"非心非佛"挖掘出和谐思想得自于我执的祛除;三是从"平常心是道"提炼出和谐思想服务于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考试》2007,(Z1)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相似文献   

11.
阎锡山从小深受中国传统化之影响。在其早期的政治主张中融入了很深的儒学思想。比如他的“民治”、“民本”等观念的提出,以及他的“今欲求国家之治平,则无他法,抵从遵守圣人之道,则治平可望”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儒学化中。  相似文献   

12.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子夏的"小人儒"倾向,应追溯到晋国的文化传统.周初统治者对封于晋的夏遗民"怀娃九宗"实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政策,是子夏"小人儒"产生的历史根源."小人儒"以文明的形式出现,其"重利轻义"、"同于一人"与"爱无差等"的行为方式特点却与"戎夏"传统一脉相承,同孔子之道背离,从而具有野蛮的特点.而前期法家继承的则是"重利轻义"、"同于一人"和重刑主义的戎夏传统.因而,他们与小人儒在行为方式特点上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14.
传统儒学对德性、德行及其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由此形成的德性伦理思想,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自然的和谐进化、社会的有序发展和人类的境界提升。这一思想对于今人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和谐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子深得和谐教育的真谛,提倡“仁”、“智”、“勇”全面协调来达到教育内容的和谐共振,并为教育开拓了两种境界:一是师生在“亦师亦友”中融洽共进,一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互感互化中“赞天地之化育”。  相似文献   

16.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释三家都包涵着丰厚的和谐思想:儒家主张中庸之道的和谐观,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主张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释家主张中道圆融的和谐观,侧重身心关系的和谐。三家虽立意与旨趣各有特色,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多元一体"的思想结构。儒道释三家的和谐思想,为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列子》中有大量寓言互见于《庄子》《韩非》《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等。对比发现,同一寓言,在不同的子书中,或者表达相近的寓意,或者寓意有较大延伸,或者独辟蹊径,从中生发出截然相反的旨意来。究其原委,各家学说不同的思想倾向最终决定了寓言的剪裁,旨意的表达。从这些不同解读中我们可以窥见藏于其后的更本质的东西,这也成了理解先秦两汉诸子思想的便捷法门。  相似文献   

18.
元代道教史籍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尤以三教圆融思想最为突出。在儒家方面,主要吸收其忠孝、诚等思想;在佛教方面,主要融摄其普度众生思想、因果报应学说、心性理论和禁欲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学派思想蕴藏着的丰富和谐内容,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儒家与道家学派都强调和谐协调,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做到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达到宽和相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和合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召开以来,高校学习十七大精神,创建“和谐”校园,形成了推进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本文从认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弘扬尊师重教风尚以及从教师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出发,探讨了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以期促进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