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昊莹 《新闻世界》2009,(11):118-119
目前,一个看与被看的视觉文化主导的世界正在朝我们走来。在视觉文化中,人对世界的感知来自于各类视觉元素。同时,视觉文化逐渐在改变着人对自身的认识,繁复的视觉因子促使了人对物的过度需求和依赖,视觉化的感知导致了消费化的行为,进而演变为直接影响人的生存状态,激发了人的消费化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2.
王文 《记者摇篮》2005,(7):55-56
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故事就在民间流传,生生不息。有人诗意地形容:“我们的岁月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虽然人们一直在讲故事,听故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讲故事的方式在变,听故事的心理在变。这个“讲”和“听”已不仅仅是你说我听了,而是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的全方位体验。  相似文献   

3.
视角素养——图像时代受众的必备技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媒体的巨大作用在我们的思维中日益显山露水时,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和培养便迅速提上日程;当图像充斥在我们周围、刺激我们的眼球、改变我们的思维时,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接受各式各样的图像已是生活中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视觉素养”这个概念也就应该离我们近得不能再近了,因为我们生活在“图像时代”,生活在一个必须睁大眼睛“看”的时代!何为视觉素养1966年,约翰·戴伯斯首次使用视觉素养(visualliteracy)这个术语,随后又提出视觉素养的概念,即视觉素养指一个人通过看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看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  相似文献   

4.
退化的猎物     
现在人们一提到“网络”这个词,首先想到的一般会是“电脑网络”。其实谈到网,其本义是不该被忽略的,即捕捉猎物的工具。这样一看就再清楚不过了,网络化的世界,不过是将我们“猎物化”罢了。在此同时,我们自己又将捕捉我们的大网“艺术化”,试看端详。  相似文献   

5.
赵乔 《中国图书评论》2011,(11):113-114
英国学者安东尼·伍迪维斯所著的《社会理论中的视觉》上架建议为“社会理论”,但同时,它也称得上是一本视觉文化研究方面的书。视觉文化,依照米尔佐夫所言,是将“视觉”聚焦为意义生产和竞争的场所,“看”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活动,“看”是阐释,阐释观者浸润于其中的文化、观者以为天然如此的观念体系。因而,视觉文化研究人们观看事物的方式。人们是以何种方式看?  相似文献   

6.
俞秋萍 《新闻窗》2009,(1):36-37
米尔佐夫在其《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提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由戴安娜王妃之死引发的国际性媒体事件,它标志了一个全球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人们面对信息时会不自觉地选取视觉化符号。基于这样的时代环境,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媒介视觉化理论,并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阿坝州红色文化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坝州在开发世界顶级自然风景区九寨沟和黄龙的时候,大家都感慨“没有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于是开发的目光转向了阿坝藏羌民族化上,提出了打造藏羌民族化走廊的长远目标。红色化是阿坝州境内重要的化样式,它与藏羌民俗化交相辉映,成为与自然景观相媲美的人景观。众所周知,红军长征因穿越了雪山草地最后取得胜利而闻名世界。如何保护和开发这份珍贵化遗产,打造红军长征在雪山草地这个红色化品牌,让它和九寨沟、黄龙齐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当代华人群体在赛博空间中的核心社交场域。具有实时性、碎片化、符号化、影像化与虚拟化的社交网络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呈现为庞大的图文景观世界,我们在社交网络的景观世界中不断获得视觉快感,在看与被看的欲望满足中获得多重感官体验,并藉此从中寻求自我表达与社群认同。很多网络用户也因此产生了无意识、高频次、长时间刷看微信朋友圈图文信息的视觉成瘾行为,亟需从产品设计、用户心理、社会文化等层面,深入探究社交网络视觉成瘾的用户行为特征与成瘾原因。  相似文献   

9.
所谓视觉新闻,就是作者将自己目击到的或经历过的新闻事实描摹或拍摄给受众看。从电视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现杨报道”;从报刊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新闻特写”。规觉新闻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作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成经历者;二是采用描摹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三是现场感强。 一、视觉新闻的构成 视觉新闻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观察并描摹出事件,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视觉”。另一部分,是受众通过作者的描摹看到新闻事实的真相,我们称之为“受众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视觉是主动的,作者视觉的内容决定着…  相似文献   

10.
黄志宇 《大观周刊》2011,(29):136-136
本文主要从平面设计中的招贴广告和标志设计两个方向。来来探讨我国平面设计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在中国现代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文化”视觉语言“失语”现象非常突出。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发现一种几根至于我们民族的本土又对整个当代设计有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可见性作为切入点思考残障视角下的媒介技术界面实践和影响。笔者分析了视障者在城市中遭遇了网络化的身份追踪和管理、视窗化操作的具身界面交互和界面化空间移动的感官适应问题,以及视障人群不得不为适应相关技术预设而作出的努力。本文借此讨论网络化城市中技术复杂化的“不/可见性政治”(in/visibility politics)。研究认为,网络化和高度媒介化的城市生活中,视障者面对的不只是符号意义上的不可见(“身份”或“形象”),更重要的是媒介本体论意义上的可见性困境,即,媒介技术在具体时空下对感知的凸显与遮蔽。视觉中心主义主导下的媒介界面操作强加了健全主义“看见”方式的技术使用要求,并据此对使用人群加以区分和排序。在这个意义上,媒介化的感知和凝视是窄视的,界面上下某些方面身体活动和感官体验的“消失”和“截除”使得相关的人和行动亦“不可见”。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消费主义诞生于上世纪的西方世界,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它宣扬消费至上,注重物质享受,旨在通过消费来满足感官体验,并将此作为生活中的重要追求.这种消费观为商品推销带来了动力,在今天这个视觉文化的时代,消费主义在新媒体传播中产生了更加丰富的形式,比如短视频、网红带货...  相似文献   

13.
陈忆澄 《现代传播》2023,(3):125-132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的文学,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学生产向跨媒介生产的转型过程。视觉和听觉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孤立隔绝的,两者能够相互补偿,但始终处于不平衡和非均质的状态,存在着物理性的感官裂缝。在互联网对媒介的集成作用中,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的改编借助“文本间性”和“媒介间性”,以复合文本形态弥合了这种裂缝,并实现了特定文本形态之间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过渡。  相似文献   

14.
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个通常被称之为“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李红梅 《新闻世界》2013,(8):332-334
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的世界,其中电影、电视及相关媒体占据了视觉世界的统治地位。但视觉图像其实并不仅存在于新闻媒体中,事实上,它们每天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钞票、广告、建筑、产品包装中都有图像的身影。本文通过对视觉文化与产品造型之间关系的梳理,指出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追求产品的造型美一方面能够刺激消费,满足人们的物理、心理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产品过分追求感官享乐,盲目跟进潮流,失却产品的个性文化与认可度。  相似文献   

16.
李强 《新闻爱好者》2006,(10S):53-53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名记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我们习惯用眼睛看这个世界,看我们生活的城市,看周围的一切。当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用“听”这种方式,用最简短的语言被“拷贝”、被记录下来,并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时,我们开始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开始更热爱自己所生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艺术,其主要的传达方式是视觉,因而有人称我们这个时代为视觉时代。它和口语时代的直接的视听方式不一样,必须以媒介为中介,因此,传播艺术的制作者们,想方设法要让人们看见。德吕克说道,电影的本质是“上镜头性”(电影导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他或她是否上镜头),阿倍尔·冈斯认为,“画面的时代已经到来”,因为电影首先是要让人们能够看见,而在杜拉克看来,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①电视也可以作如是观。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形象文化”和“镜中自我”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这是传播艺术的基本审美…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知道姚明是谁,姚明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我们的关注,一看到是火箭队的比赛我们都会驻足不前,想看看姚明的表现,为什么我们对姚明这么有感情呢?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但为什么不是他们?在我看来,首先,姚明是一名NBA的球员,而NBA的赛场更是在世界霸主美国的怀抱当中,这便有着不一样的化意义,在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在踏进全球化的漩涡的同时,也必须要有一个支撑自己民族化的砥柱,姚明无疑充当了这个砥柱,《休斯敦纪事报》在对姚明的评论中说——姚明的性格和形象实在是与当今的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成了中华民族在全球化当中的一面旗帜。其次,姚明本人的“完美”。姚明目前正处于职业生涯最佳状态,而且“特色”又特别突出。所以,我们看到中央电视台会通过先进的动画技术来制作了这样一个动画版姚明的赛场表演短片,并在黄金时段播出,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经济价值的牺牲。很显然,当央视五套播出这个动画短片的时候,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直接赚取经济利润,而是化意义的传达与建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李亚萍 《大观周刊》2012,(38):35-35
文章首先从分析视觉冲击就是运用视觉艺术,使你的视觉感官受到深刻影响,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表现手法可以通过构图、造型、颜色等展现出来,直达视觉感官。利用眼睛感官的瞬间接受、来捕捉视觉点。 再利用视觉幻象得空间感来突出整体画面的视觉中心,这是人们在第一时间里得到的画面信息。然后,大脑会分析出这些画面中“抢眼”或“视觉震撼力”的内容是否含有刺激性和诱惑性的意味,来判断此画的好与坏。最后,有视觉冲击力的画得到了大家的关注。本文的视角选择在视觉审美这一核心上,由阐述艺术作品切入视觉审美本身,将当代绘画纳入这个视觉范畴加以分析,通过当代艺术家独特的创作视讯和铽作方式椿诂视瓷冲击为担当代绘画奇是否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