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本体论意义视域看,与道德现象密切相关的“对错”与“善恶”问题属于道德范畴的不同梯度,二者有着明显区别。善恶与对错分别有其不同的内涵。“善恶”是价值相涉的关系判定,是价值标定的“普遍之维”;“对错”则是一种真假判定,具有工具性、功用性、历史相对性特征。不区分二者的异趣,定然难以把握道德的真确性及其本义。从德育学视角看,对错与善恶的混淆将导致德育涵义的扩展、德育边界的突破及德育实践功能的泛化。知性道德与品行道德、道德范畴与非道德范畴的混淆即是由对错与善恶混同遭致的德育泛化的具体表征。这必然殃及德育理论研究的规范乃至德育实践的成效。因而,对善恶与对错的梯度进行合理性辩护与探究,极具理论与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2.
采购职业的“灰色区域”要求高校物流采购专业建设必须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根据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从道德发展与道德品行两大路径入手,激发学生的道德灵敏度,构建良好的道德理解力,内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行,完善道德行为能力,可以有效提高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3.
一、目前学校内部考试命题方面的一般问题目前在我们学校内部所组织的各种考试中,教师在其试题的命题方面,普遍存在着许多类似的问题。如试题的容量与类型随意性较大;试题间的层次性不够,大多数试题考查的属于记忆范畴的内容,而对考查属于“理解范畴、应用范畴或发展范畴”之类的试题则不明确。因此每当我们的学生在参加关键的各类选拔性考试或等级水平考试中,或者在碰到某些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以往学校经历的种种考试,实际结果并不理想。多年来,考试的命题问题是我国学校中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原因除了教师对其工作的职…  相似文献   

4.
学校实施感恩教育,明确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认识到这是解决现代学生人格滑坡和道德缺失的有效途径。但在考察众多学校“感恩教育”开展的情况后,感觉到普遍存在“高、大、空”的弊病,教育活动往往成为一阵风,成为展示学校形象的表面文章,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不能产生深刻影响,最终也就不能养成学生“感恩”的良好品行。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的育人效果取决于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而学识、品行、爱好则是班主任人格魅力的三个主要因素。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以学识博、品行优、爱好广作为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努力方向,真正用自己的学识丰富学生知识,用自己的高尚品德感染熏陶学生的品行,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及其所承担的使命为民办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必须在道德、情操、品行、作风、学识等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只有这样,才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在学生和社会眼中,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显而易见,要做一名好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好教师一定有高尚的道德品行、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厚的学识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艺,政治教师尤应如此。那么,政治教师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道德品行来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下面几位老师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思想"的自觉是真正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的育人效果取决于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而学识、品行、爱好则是班主任人格魅力的三个主要因素.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以学识博、品行优、爱好广作为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努力方向.真正用自己的学识丰富学生知识.用自己的高尚品德感染熏陶学生的品行.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师德是个古老的话题。“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了师德的精髓。作为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的角度看,教师的品行,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学识、道德,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因而师德高尚与否,直接关系着青少年的成长成才。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和商品大潮冲击着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道德观念。那么,新形势下的师德观有什么变化?我们需要提倡什么样的师德?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各界人士。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怎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我坚信: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任何奖励都不可能代替的力量。教师是教育人怎样做人的人,那么,首先自己要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要以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行、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影响每一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敬重老师,才能达到亲其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教育劳动的特点之一,其劳动手段不仅是教科书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教育劳动的主体——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学识也是教育的手段。教师的道德品行和学术造诣,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加里宁在《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  相似文献   

12.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阵地,这就反映出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何做好初中生的德育工作?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还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共同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3.
马瑾 《陕西教育》2010,(3):20-20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怎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我坚信,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任何奖励都不可替代的。教师是教育人怎样做人的人,那么,首先自己要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要以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行、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影响每一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敬重老师,才能达到亲其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角色     
教师不仅是关心学生身体发育,知识技能掌握、道德品行的“父母代言人”,还是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心理保健医生”。  相似文献   

15.
郭昭鹏 《贵州教育》2010,(15):46-46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误区是师生之间所谓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泾渭分明,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被教育者,二者之间不能有任何的交换,否则就会有违伦理道德。“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仅指学识方面,也指道德方面。仅就从道德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只不过学生由于阅历、经验的欠缺,由于年少气盛,才会犯下他们有时也始料未及的错误;而教师犯的错误相对少一点,但并不等于教师是道德的权威,是真理的化身,  相似文献   

16.
有用与有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将自己的所有:知识、学识、人生观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就必须以心教心。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并为其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班级中,几乎都有那么几个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存有严重问题及缺陷的学生,姑且称之为“行为失当学生”吧。针对这样的学生及其呈现的不良品行,班主任的转化教育工作特别要注重对症拟方,针对性施教。一、以“攻心为上,刚柔相济”对“道德意识模糊”道德意识模糊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是非不分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我们怎样保证(学生)学到保证社会延续而必需的道德呢?”这是每个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基本问题。道德是时代的产物,现实的人必须遵循特定时代的道德规范,以保证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关键是如何使人能够自觉遵循,是通过说教还是灌输或者其它什么方法的问题。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麦克莱伦的回答是“通过智力活动的途径来实现”。所谓“智力活动”,即通过教与学双方对道德的解释、演示、证明等互动过程,双向建立或确认某些道德来实现德育,这与说教或  相似文献   

19.
针对研究孔子道德思想多在道德范畴上兜圈子的倾向,本文对隐含于《论语》语录体形态中不甚明朗的孔子道德思想体系进行阐释。其体系构成:一、道德判断原则。其作用是解决大的道德价值取向问题;具体包括对于“行”与“言”,“义”与“利”,“公”与“私”三个判断原则。二、三层六个道德范畴;“仁”、“义”为最高层次的范畴,“忠”“信”次之,“孝”“弟”又次。道德范畴的作用是约定人人之间较为具体的道德规则。三、以“中庸”和“礼”为标尺的道德理想度;其作用是解决对复杂的道德关系如何把握适度的问题。四、道德方法论原理:以“性近习运”的人性论为基点,演绎出以“近取譬”为道德体验方式,以忠恕之道为道德行为的准则,以“御不善”、“自善”“使人善”为道德修为的三级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的道德教育中普遍地存在着学生知行不一、言行相背的问题,不能完全把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树立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观,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感悟、体验,逐步成长为有道德的人。“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这一直是中外伦理思想史上一个探究不止的课题。在中国,古人要求青少年时期养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品行,长大以后做出“治国、平天下”的功绩。清代著名的教育家颜元终身以“实学”、“习行”为教,认为人“修德立业”的过程应是一个“身习学知、身实习之、终身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