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校对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继续和延伸,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把编辑同志当作辛勤的园丁,那么校对员则好比勤劳的啄木鸟,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同志才有校对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一说(参见列宁论(《火星报》的编辑方针)。可以说,一个出版社是否加强与重视校对工作,是能否出版精品书籍的重要条件之一。面对出版界著译者苦恼,读者怨声载道,既而衍成相当程度的无错不成书的严重局面,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若干年前,散文家秦牧的一篇(《校雠之难》说过,一篇文章错字太多,就好像吃饭时不断咬着砂子一样,这实在是令人头痛的事。因而,总结校对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利今后工作就显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激光照排技术被应用到新闻出版印刷领域,报纸的出版环节告别了铅与火,走向光与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九十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编网络的建立,使出版工作又有了新的飞跃,出版工作的变革、出版流程的提速成为可能。就校对环节来说,如果前者可以称之为照排校对的话,那么后者则可命名为网络校对。网络校对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工作流程尚在探索中,本文拟就此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江华秀 《新闻窗》2006,(5):83-83
有了新闻报纸,就有了新闻校对。勿庸置疑,新闻校对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校对工作特别强调的是博与专。校对工作中的“博”,是指校对人员应具有对汉语语法和修辞等规范用法的知识,以及对古今中外、文言白话、人文自然、天文地理等专业术语的熟练运用,虽不必精通,但须广博。  相似文献   

4.
人物访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不易出新。一些主持人或因本人的业务素养,或因工作强度大、节目播出密集等原因,在做访谈节目时  相似文献   

5.
刘申萍 《新闻窗》2008,(3):128-128
在多年的校对工作中,我见过五花八门的差错,这使我一次又一次地对校对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再认识,对校对工作的看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新闻校对工作出现了一个新分支——网络校对,它是以采编局域网为操作平台的校对工作方式。这种校对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校对,它没有以往的参照物——原稿,所以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校对人员有权修改吗?修改权限有多大?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校对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拟结合工作实践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7.
认真就能把校对工作抓起来王冶民刘起龙我们江西的校对工作,走过“U”字形道路。以前,我省只有人民出版社一家。那时有一个七八人的校对科。校对科的制度很健全,有质量要求,有差错登记,有效率记录,奖罚分明,运行很好。后来,随着专业出版社的建立,把校对科给撤了...  相似文献   

8.
沈志刚 《新闻窗》2009,(4):32-33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闻出版也由纸媒出版物扩展为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一个全新的出版形态让人目不暇接。报纸作为直接影响公众的传播载体,最早实现了网络化。采编工作只需在电脑上操作就可完成,并通过网络传输给照排、校对工序。实现了报纸快捷迅速出版。然而,随着采编出版方式的变化,校对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用计算机校对软件辅助部分人工校对之后,文字校对工作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明显,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出版工作的重点向"优质、高效"转移,出版界对校对工作在保障出版物编校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校对队伍就成为当下出版社发展的工作重点。然而,如果增加专职校对的编制,势必会增加出版社的经济负担。因此,发展外校力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训练有素的社外校对队伍,以此来弥补出版社专业校对力量的不足,就成为当下出版社校对工作发展的重点。因此,如何发展并做好外校管理,就成为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心理素质与校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德平 《传媒观察》2007,(10):59-59
校对工作是报纸出版文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最后一道把关工序,是保证报纸质量的重要环节。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读者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容不得半点疏忽和差错。这就对报纸质量的最后把关者——校对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校对作为编辑工作的延续,作为"总装车间",  相似文献   

11.
理岭 《出版视野》2006,(1):14-14
西南、中南校对理论研讨会2005年12月13日到19日在昆明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国出版协会校对委员会主任周奇的重要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校对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优势”(本刊全文转载)会议进行了热烈讨论,认真研究了校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部分代表在会上作了论文交流,会议形成了共识,“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是和编辑工作同等重要的职业又是编辑工作必须的追续和补充;校对工作不可替代;校对工作是图书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渗入各个行业领域,出版行业因此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编辑工作步入现代化,校对工作的模式与功能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现代编辑工作中,校对工作仍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对工作开始由传统单一的校"异同"过渡到了校"是非".计算机技术通过人机结合,为校对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校对在编辑工作中的模式与作用,为提高校对工作质量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14.
论校对技巧     
笔者这里讲的校对技巧,实际上也就是校对中要把握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校对工作分为校异同和校是非。如果仅仅是校异同,那当然就简单多了,校对中只需对照原稿唱校或折校,把与原稿不同的地方改过来就行了。校异同强调的是对原稿负责。而校是非则强调既要忠实于原稿,又要尽可能地纠正原稿中的错误,包括编辑的错误。本文立论的基础就建立在校是非之上。为此,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校对中的一些技巧,在校对过程中才可能尽量减少校误。 技巧之一,要把握住易出错误的关键字。如:既…… 又……,往往容易误成即。……又……;意为不遵守…  相似文献   

15.
羚子 《出版视野》2004,(4):44-44
列宁把校对看成是出版最重要的条件。他说:出版“最重要的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谈不上出版”。毛泽东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是“不出”错字。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校对工作的,他在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就亲自做读校工作,一一改正校样上的差错。1938年6月,在《论持久战》发表时,他曾不止一次地亲自校对,在退校样时,还亲自写信给有关同志,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  相似文献   

16.
"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校对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质量.可以说,校对攸关出版物之质量.然而,校对又是一件十分繁琐、需要极其小心谨慎、来不得半点疏忽和大意的工作.尽管许多同仁对此可谓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然而,能做到完全消灭差错的校对少而又少--这是由校对工作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期刊校对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海原 《编辑学报》1993,5(4):203-205
一般情况下,科技期刊编辑部没有专职校对人员,校对工作大都由编辑人员承担。列宁说过:“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校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多年的编校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校对技巧,介绍如下。1 出刊的全过程都要重视校对工作,防止差错  相似文献   

18.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19.
校对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报刊和图书出版物的声誉。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出版物质量下降,有的甚至到了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的程度,其中相当一部分差错与校对人员未能有效地把关有直接关系。因此,应当改变那种重编辑设计,轻校对管理的旧观念,从思想上对校对工作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校对工作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我从事校对工作20年,校对工作给我带来苦与乐。总结其中苦乐有之,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这20年也是我对校对工作的认识过程。刚从事校对工作时,很粗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