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一、引入认识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师:(出示放大镜)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 师:它有什么用? 生:它有放大、聚光、成像的功能。 师:都学过了吗?哪一项是没学过的?  相似文献   

2.
教学片段一:形成一个关于放大镜的问题。(之前,各组学生仔细观察放大镜,交流发现时提到“可以将字放大”,“看远处的房子是倒的”,“中间比较厚”等。)师:关于放大镜,同学们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放大镜能放大字?生:为什么放大镜能点燃火柴?生:放大镜还有什么用处?生:放大镜是怎样做出来的?生:放大镜真的能加热阳光吗?师:这些问题的范围很广,其中第3、4个问题,查资料或问家长就可以解决,下课前我也可以告诉你。另外三个问题我建议大家研究光通过放大镜后,前进路线有什么变化?研究结果就可以解释这几个问题。[评析]教师将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3.
【课例】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我要的是葫芦》教学片断 师:书上写了葫芦的哪几部分? 生:藤、叶子、花、葫芦。(教师相机 师:看图说说,怎样的藤?怎样的叶子?怎样的花?怎样的葫芦? 生:细长的藤,碧绿的叶子,雪白的花,可爱的葫芦。 师:把这四个词连起来说一段话。  相似文献   

4.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物体有几部分。 师:好!张强到前面来。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的上衣,看看这件上衣可分成哪几部分? 生:张强的上衣由“衣领、衣身和衣袖”三部分组成。衣领和衣袖颜色相同,衣身上有口袋,颜色和袖子不同。  相似文献   

5.
小学作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写一位熟悉的人。如果每次都用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与指导,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心理。如何进行教学创新?最近,我上了一堂习作课——《我有一面放大镜》,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课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面放大镜,这不是一般的放大镜,足一面特殊的镜子,它专门照同学们的优点。同学们想不想被它照一照呢?  相似文献   

6.
案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72面(CAT课件演示课本主题图:先是地上有5只觅食的小鸡,然后从竹林后面跑来2只小鸡,最后再出现1只小鸡)师:课件演示的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生答略)师:地上的小鸡由几部分组成?生:3个部分,原来的小鸡,先来的一部  相似文献   

7.
审题例说     
(一)三个例子:例一、析题猜文题:痛惜之余的愿望师:今天我们学习胡乔木同志的随感《痛惜之余的愿望》。根据这个题目,请同学们猜一猜,文章的内容该有哪些? 生甲:该有两点,一是作者的痛惜之情,二是作者的愿望。师:如果说文章的内容是这两点,那么,文章的结构大体该分几部分; 生乙:大体该分两部分,一部分写痛惜之情,一部分写愿望。师:如果说两位同学都猜对了,那么“痛惜之情”  相似文献   

8.
画外音:图上有几个人?从他们的神态、动作看,是怎么一回事呢?爷爷为什么要用放大镜看报纸?他的放大镜是怎样来的?是爷爷自己买的还是别人送给爷爷的礼物?再想一想,爷爷有了放大镜后的心情怎样?看报纸的感觉怎样?把思维从画面延(yán)伸(shēn)到生活里,联系自己的爷爷、奶奶(姥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2.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教学准备: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塑料泡沫(或小木块)、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樟脑球、糖块、饼干、大蒜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我们在前几节课中观察了哪些小动物?生:蜗牛、蝗虫。师:你喜欢这些小动物的哪些方面?为什么?生:我喜欢蜗牛身上像田螺似的硬壳,能保护自己。生:…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我喜欢玩放大镜,买不起,就用爷爷的老花镜片代替它.放大镜下的蚂蚁像是一条大鱼,而放大镜下的青蛙则像是雄踞一方的庞然大物了.用放大镜还可以取火,可以把一张小纸片燃焦.长大了,我还时常带着爷爷的眼镜片上学,甚至上课时还用它照看书本上的图,这时,数学老师便问我:“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三角形.”我说.“放大镜下的三角形有些什么变化?”老师问我.我说:“放大了.”老师又问:“你能准确地说清楚这种数学现象吗?如果你用的是三倍放大镜,就是说,1厘米长的线段,放在适当的距离,用放大镜去看,就像是3厘米长的线段了.”我立即回答:“…  相似文献   

11.
课前准备:每个小组配备一个水槽、一把镊子、两个放大镜、一份实验报告和一只小螃蟹。课堂实录:师:我发现大家一走进实验室就显得特别兴奋,能告诉我为什么吗?生:我看见水槽里有小螃蟹。生:我觉得很好奇。生:这节课我们怎样研究蟹呢?它有什么值得我们研究的?师:你们已经想到那么多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角就是它———小螃蟹。谁会写这几个字?请上来帮我写标题。(学生板书)点评:导入采用开门见山的形式,简明的导语直接介绍了研究对象,亲切的交谈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师:她在写标题的时候,有谁能告诉我,刚才你们发现了小螃蟹有什么特别的…  相似文献   

12.
将一个物体分成几部分或者将几部分合成一个整体,这就是“割补法”,如何用呢?请看:  相似文献   

13.
案例1:(在学生掌握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后)教师出示100以内的质数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你能不能很快把它记住?”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记忆。师:“你是怎样记的?谁愿意说说你的方法?”生1:我把这些质数分成几部分来记。如1~10的质数有2、3、5、7。10~20的质数有11、13、17、19……由此类推,来记住100以内的所有质数。生2:多读几遍,就跟记英语单词一样,读多了自然就记住了。生3:我和我同桌一起记,我记他提示,他记我提示。师:你在记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小窍门吗?生面面相觑。师(介绍):老师编了首儿歌:2、3、5、7、9,幺三七九(指11、13、17、19…  相似文献   

14.
上堂课老师留下两个问题: (1)在3倍放大镜下的三角形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9倍,这是为什么? (2)用放大镜看图形,有放不大的图形吗? 现在让我告诉你当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曾云 《江西教育》2012,(35):40-41
【教学片段】……师:这节课几件事?生:四件事。师:第一件——生:作者。师:知道吗?生:知道。师:谁?生:冯友兰。师:他是哪儿的人?生:河南唐河人师:他的身份,是干什么的?生:哲学家。师:我们知道这些也就够了,在家里家长问你:魏老师讲了什么呀?讲的哪课书?生:《人生的境界》。师:这篇课文谁写的?生:冯友兰。师:噢,冯友兰是干什么的呀?生:哲学家。师:他是哪儿的人呀?生:河南唐河。师:都会了,有没有不会的?生:没有。师:我看他低头了,会吗?生:会。  相似文献   

16.
曾云 《江西教育》2012,(12):40-41
<正>【教学片段】……师:这节课几件事?生:四件事。师:第一件——生:作者。师:知道吗?生:知道。师:谁?生:冯友兰。师:他是哪儿的人?生:河南唐河人师:他的身份,是干什么的?生:哲学家。师:我们知道这些也就够了,在家里家长问你:魏老师讲了什么呀?讲的哪课书?生:《人生的境界》。师:这篇课文谁写的?生:冯友兰。师:噢,冯友兰是干什么的呀?生:哲学家。师:他是哪儿的人呀?生:河南唐河。师:都会了,有没有不会的?生:没有。师:我看他低头了,会吗?生:会。  相似文献   

17.
我因势利导教给他们描述放大镜镜片中间厚、四周薄的准确的说法。然后我举起一个由泡沫塑料制成“镜片”的“放大镜”问:“你们觉得这个是放大镜吗?”大多数学生说不是。我把泡沫镜片取下来,让他们摸一摸,装作不明白的样子:“它也是中间厚、四周薄呀!”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它不是透明的!”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教例(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出示标题后)1.师:将是谁?是怎样的官?……(板书:廉颇)2.师:相又是谁?是怎样的官?……(板书:蔺相如)3.师:和是什么意思?那俩人之前为什么不和?……4.师:蔺相如为什么官大?……5.师:廉颇为什么不服?……6.师:蔺相如靠什么立功?……师小结:蔺相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放大镜》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的一节课。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接触光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好这节课,教师应选择太阳光照较强的天气,准备好教具:每实验组一块圆形玻璃、一只无色透明小瓶、一只烧杯、一根小铁丝及一杯清水,提醒学生准备好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一小张白纸、两根火柴,然后按“放大镜的构造和形状”、“放大镜的作用”、“使用放大镜”、“认识其它放大镜和自制放大镜”的次序组织教学。 1.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形状 上课开始。教师先检查学生自带放大镜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拿好放大镜,认真观察,并提出几个有关放大镜的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叫它做放大镜?”  相似文献   

20.
钢笔日记     
今天,我无聊透顶,就拿起放大镜玩了起来。我东看看西看看,忽然从放大镜里看到了一个小本子,封面上还有五个字:钢笔的日记。什么?钢笔自己写的日记?还那么小一本?难怪我从来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