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媒产业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受欧美商业化纪录片的影响,新世纪我国纪录片创作发生重要转向。我国纪录片不再专注于精英化纪录片创作,转而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大量制作面向大众的纪录片作品,创作手法上也非常注重内容的娱乐化,尝试利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高技术电视手段提高观赏性。这一转向给我国电视纪录片创造了新的生机,但也带来一些值得反思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俊 《新闻世界》2009,(9):53-53
《探索·发现》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纪录片栏目。作为央视力推的一个曰播纪录片栏目,它正试图通过娱乐化纪录片的方式,把知识娱乐化,把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内容用讲故事的解说方式呈现给观众,利用所有可能的电视手段进行表现。比如用扮演的手法重现历史,加之人物访谈、动画特技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3.
祝国防 《青年记者》2008,(14):59-60
近年来,科教纪录片的热播,成为我国电视收视中的一大亮点,科教纪录片娱乐化的繁荣,同时也为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新气象.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纪录片创作的编导,经过认真学习和思考,加上自己的实践创作经验与体会,对眼下科教纪录片娱乐化这一现象,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浅析国内纪录片娱乐化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纪录片娱乐化,正如<探索·发现>的主编盛振华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的:"<探索·发现>的解释是知识娱乐化,把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内容用讲故事的解说方式呈现给观众,利用所有可能的电视手段进行表现.比如用扮演的手法完成历史的重现,加之相关人物的访谈、动画特技,表现手法甚至比故事片更加充分,更加‘无边界'."而本文所指的纪录片,是以栏目为依托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娱乐化细胞无孔不入,于无声中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电视真人秀、综艺类等娱乐节目如火如荼,新闻娱乐化、纪录片娱乐化、谈话节目娱乐化、红色经典被改编、历史被戏说……我们不由得发出声声叩问:娱乐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还是不能承受之重?怎样构建绿色的和谐的娱乐文化?为此,保持敏锐的电视文化批判意识、深怀人文主义精神和加强媒介自律,也许是破解娱乐化困境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的娱乐化是纪录片对于自己的突破,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的选择上都体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创作理念,正是这一突破使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我们应当承认纪录片的娱乐化为纪录片打开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天空,同时,也为纪录片的生存争得了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纪录片娱乐化归结为“市场化”的必然选择。面对市场化的今天,电视台一方面是宣传者,另一方面又是经营者。纪录片要生存不能仅仅依靠电视台的出资,还要吸引投资商,有可供纪录片销售的平台,还要有一套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只有产、供、销各个环节打通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相似文献   

7.
一部纪录片,它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之外,还通过自身的表达传达着一些意义和精神内容.随着纪录片发展的多样化,国内的纪录片面临着诸多的发展困境,如何迎合纪录片的发展潮流,以一种国际化的视野和娱乐化的表达形式来突破发展瓶颈,创造属于自身的运作模式,是当今纪录片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纪录片娱乐化现象的传播学解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兰景婷  郭伟 《今传媒》2011,(10):80-81
谍战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纪录了谍战战线上的人们对于意义的坚守,表现了信仰的力量,在其主旋律的内核之外有着特殊的美学特征。当今的谍战类电视纪录片逐步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向,《隐蔽战线》这部系列电视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视听化的影视语言表达,再现了曾经在隐蔽战线上战斗的人物形象,还原了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纪录了那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周兵的《外滩佚事》、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和周亚平的《城市之光》是三部有关上海世博会的纪录片,这三部纪录片尽管内容和形式都不相同,但却不约而同地大量使用了娱乐化的表现手段,致使其应有的认知性下降。通过对这三部纪录片的分析,文章试图揭示纪录片娱乐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探索·发现》栏目自2001年7月在央视开播,它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纪录片栏目。其以"在未知的领域探索,在已知的领域重新发现"为宗旨,用娱乐化的理念操作纪录片栏目。《探索.发现》满足了中国广大受众的需求,但是作为Discovery影响的直接产物,其模仿容易,把握方向难,发展更难。社会需要《探索.发现》这样的节目能够逐渐学会从受众的需要,发掘相应的形式手段,或遵循、或破坏节目制作的惯例成规,对电视节目的各种元素、程式进行组合,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收视市场上获取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所谓的"电视新闻娱乐化"指的是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上带有越来越多的娱乐性元素,并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今天的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将从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并附议如今正热的福建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案例)、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原因、危害;如何更好地规范娱乐化的电视新闻四个方面阐述当下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吉峰 《传媒》2014,(21)
娱乐元素对妈祖文化广泛、持久地进行传播大有裨益,并已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收效,反映出娱乐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娱乐化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播客具有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在各种播客类型的节目中都能找到一些娱乐元素。同时,作为在后现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网络媒体,它的娱乐元素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性,集中体现为对传统的反叛与颠覆。本文结合后现代互文性、反元叙述、反传统、追求个性、调侃反讽等特征,通过实例分析播客娱乐元素体现出来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黄伟  闫春红 《现代视听》2012,(10):56-59
近年来,中国电视的泛娱乐化状态愈演愈烈,纪录片却从中突围而起,这个现象值得深思。本文试从分析泛娱乐化生态中的公众心理入手,探讨纪录片的艰难生存环境,剖析在泛娱乐化环境达到一定程度后观众审美心理的转变,继而对纪录片在后娱乐化环境中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介利用回忆元素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诉诸于情感的传播理念为娱乐化的媒介环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种不同的娱乐方式也开辟出了传媒市场的一个新领域。论文初步探析了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回忆元素,通过对《泰坦尼克号3D》和《年代秀》等一些案例的分析,认识回忆元素及其与大众传媒的结合;通过与舆论类比,了解其在媒介中的特质;阐明这一娱乐化新形式的具体应用;探讨回忆元素与社会现实间的关系,对社会价值观构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最初纪录片被定位为精英影视文化的一种。但是,国外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等带着浓重商业、娱乐气息的纪录片却在国内受到热烈追捧。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大型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的纪录片——《探索·发现》也为自己注入了全新理念:让更多的娱乐化元素融入到纪录片中,打造适合观众口味的娱乐化纪录片。但是,娱乐化真的是成长中的中  相似文献   

18.
电视出现以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电视来娱乐成为现代都市人娱乐的主要方式,而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而当前娱乐至上甚至新闻娱乐化造成的“娱乐浮肿”日益明显,这值得主流媒体反省并深思电视娱乐化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众多电视节目形态中的一种,电视科普节目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电视科普节目愈来愈遭到大众化娱乐节目的挤压,很长时间中收视率垫底的窘境始终困绕着科普节目的创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娱乐化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电视荧屏,科普节目的娱乐化也列入其中,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等栏目甚至于直接打出了娱乐化纪录片的口号,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文化以消费为主要特征,而在商业化的媒体环境里,纪录片既要维系"理念"、"精神"的内在气质,同时,更要用不同的"方法"来直面生存,赢得社会的主动消费。面对国外商业纪录片的严峻挑战,中国纪录片唯有以变应变,变中求新,才能真正开辟出自己的发展之路,而纪录片娱乐化是实现自我突破和超越的一条可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