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是数据结构中很重要的一种非线性结构,很多涉及图上操作的算法都是以图的遍历操作为基础的。遍历图的算法是求解图的连通性,图的拓扑排序等算法的关键。图的遍历是从某个顶点出发,沿着某条搜索路径对图中所有顶点进行访问且只访问一次。然而,图的遍历比较复杂,因为图中任意顶点之间都有可能有一条边相连,这就会在访问了某点之后,又顺着某条回路回到该点。为了避免顶点的重复访问,可设一个布尔变量visited[1..n],它的初始值置为“假”,一旦访问了第i个顶点,则置visited[i]为“真”。在两种遍历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这一章首先介绍了图的基本概念和图的各种存储结构;接着讨论了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图的广度优先遍历,求图的最小生成树的普里姆算法和克鲁斯卡尔算法,以及求图的从一顶点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和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最后讨论了图的拓扑排序和关键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角”的一节里,有这样两幅图:课本称前者为“线段”,后者为“直线”。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角”的一节里,也有两幅图:  相似文献   

4.
一举三得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四节氢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的教学,教师如果根据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操作的科学性、结论的可靠性、观察的系统性的原则,对本节可燃性、还原性实验进行改正,就会收到“一举三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何谓“一举三得”呢?“一举”即一改,把教材中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实验进行改正(改正后的实验图如图1所示)。“三得”:一是按照改正后的实验进行教学,一节课能完成本节全部教学内容;二是按照改正后的实验进行教学,对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改正实验的能力指引了路径;三是按照改正后的实验进行教学,课堂学生学习气…  相似文献   

5.
<正>【课前思考】“队列表演(一)”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意义、乘法口诀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探索。教材在这节课的展开上,重点采用了点子图模型探索算法,进而理解算理。点子图的应用看似是为了方便学生得到计算结果,实际上其重要的价值则是鼓励学生借助点子图探索计算的方法,解释计算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自制“波动图象”演示器红安第二中学吴茂玉(431500)现行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第5章第8节“波的图象”教学中,用到的演示器,是一个长1m、高0.6m、宽0.3m的庞然大物。内部机械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由于经费原因,一般农村中学没有配备,这给本节教学带来...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汇集算法延时较大这一不足,对最小延时数据汇集树和传输调度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度约束的汇集树构建算法(DCAT)。该算法按照BFS方式遍历图,当遍历到每个节点时,通过确定哪些节点与汇点更近来确定潜在母节点集合。然后,选择图中度数最小的潜在母节点作为当前被遍历节点的母节点。此外,为了在给定的汇集树上进行高效数据汇集,文中还提出两种新的基于贪婪的TDMA传输调度算法:WIRES-G和DCAT-Greedy。利用随机生成的不同规模的传感器网络,参照当前最新算法,对本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表明,与当前最优算法相比,本调度算法与汇集树构建算法结合起来,可显著降低数据汇集的延时。  相似文献   

8.
“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此节的内容主要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贫乏,再加上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造成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很困难。为了降低难度,这节课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节中,有这样一道习 题:“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像图1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顶层的 根数+底层的根数)×层数÷2,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并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首先问学生:“这些圆木堆成的横截面,近似于什么形状” ?(生:梯形)“结合梯形面积公式,想一想,你能用较快的方法算出圆木的总根数吗?”[生 :(顶层的根数+底层的根数)×层数÷2]。这样图1的总根数很快就可以算出来了。教师很高兴地表扬学生:“真不错,我们以后就要这样,运用…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物理课本(下册),在“电场中的导体”一节中,有如图1所示的一幅插图(这幅图就是高中课本下册第37页上的图1—33(2))。这张插图面错了。下面我们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1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高中生物学必修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1.3.2节“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一极大值与极小值”例2左侧有一张图1—3—5,虽然教材P.34习题1.3第7题也直接考查了这张图,但是这张图真正的作用远非如此.  相似文献   

13.
“比热”概念引入演示实验的改进湖北省宜城县孔湾中学蒋文才(441411)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比热”一课中,比热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如果采用课本第62页图3—l装置的演示实验来引出比热的概念。将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分别装上质量和温度...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2003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五节有一幅“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图中在“黄河”后的括号内注有“1855年后”。教学中,有些学生不明白意思,曾拿课本来问我。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教学过程:1.认识“放大”和“缩小”。师:(出示图1)这节课,我先请大家看一张贲老师的照片。师:能看清吗?生:看不清。放大一些!(师把图1分别“放大”成图2、图3、图4)师:如果按照我们平时的想法,这三幅图都放大了。不过。三幅图中,只有一幅图符合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幅呢?  相似文献   

16.
“比的意义”说课设计□锦州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陈文轩“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开启课。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核心,对以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7~48页,是该单元的开端。讲好本节课,可以影响一大面,使教师一开始就掌握教...  相似文献   

17.
“节假日你们喜欢上哪儿玩?”“游乐园。”一句简短的对话,很快把学生海阔天宽的思绪拉到课堂。课开始了,随着欢快的乐曲,教师用课件出示一幅单元情境图,把学生带进快乐的游乐园。“这幅图就在你们课本的第2和第3页(蝴蝶页),请同学们打开书,像学语文那样给它分成几个部分,并给各部分取个小标题。”一阵静恩之后,大多数学生有了答案。“可分为四个部分:看木偶戏、买面包、玩跷跷板和丢沙包”。当前单元情境图教学存在或弃之不用或过分铺展等问题,可这节课教师巧借语文课的分段、添标题方法,把复杂的情境梳理得条块分明,省时、高效。  相似文献   

18.
在讲授高中《生物》第三章“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成熟”一节时,一般都是将课本第72页的“精子的形成过程图”放大复制成挂图进行教学。但因静止的图形很难反映这一变化多端的过程的全貌,致使学生对这段教学内容,历来感到难懂难记,为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将“精子的形成过程”连续图改为“活动剪贴图”,即课前用硬纸片分别按课本上的图示,剪成各种细胞和其中染色体的示意图形(图一所示为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在第3节以“春蚕”为例简介蚕的一生时说:“吐完最后一段丝”便“停止自己的奋斗”。又在第6节尾、第7节头照应这一说,强调丝尽则蚕死。配套教参(89年版P59)也说:“本文引用这诗句为题,主要是取其字  相似文献   

20.
上课铃响,“估算”(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估算)这节课拉开了序幕,一切都那么自然。看情境图提出问题,用估算方法计算“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然后探究算法,学生展示汇报。学生们也投我所好,顺利地呈现了几种方法,一切都顺利地进行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