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是三线军工企业的一名党委书记,业余时间也爱爬格子写我的“豆腐块”,主要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主办的企业报——《振华报》撰稿。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本《新闻三昧》杂志,随手翻开一看,便被她那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所吸引,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从1993年起,我便订阅了《新闻三昧》,每期一到手,我都认真阅读,尤其对“评头品足”、“采写经验谈”、“咬文嚼字”、“通讯员园地”和“新闻夜大学,新闻自修辅导”等专栏更是爱不释手。年底又把12本《三昧》精心地装订成册,便于保存,便于时时翻阅。久而久之,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新闻三  相似文献   

2.
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这个大老粗,“知天命”之年还会成为一名通讯员和新闻爱好者。 那是1995年10月的一天,我突发奇想:我能否写写新闻报道,把厂里的改革、生产经营等情况及时向新闻部门报道,让社会了解认识我们?于是,我试着大胆地  相似文献   

3.
在我斗室的书架上有5册自己装订的杂志合订本。它虽然在那些装帧考究的图书衬托下显得“寒酸”了些,但在找的心目中,它们却如同漆黑夜晚照亮我前程的明灯,有着很高的地位。它们就是引我走上成才之路的《新闻与成才》杂志。与《新闻与成才》的结缘,要追溯到6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刚穿上军装不久的新兵。一天深夜,睡梦中我们被一阵急促的“救火”声惊醒,营房西侧一家老百姓的商店着火了!我们连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火场并及时扑灭大火。第二天中午,回想昨晚战友们奋力救火的惊险场面,在学校时就爱写写画画的我,又萌发了写作欲望。很快一篇…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新闻战线》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新闻杂志。我在50年代做记者时,个人订了三份杂志,其中一份就是《新闻战线》。从创刊号起,我一直挨期把它保存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抄走。后来它复刊了,我仍经常翻阅。因为我把《新闻战线》当做新闻业务老师,从它身...  相似文献   

5.
新兵连紧张的生活刚结束,我被分配在连队当通讯员。记得有一天,指导员叫我去团机关抄通知,第一次进机关办公楼,我格外谨慎,把着装整了又整,生怕给首长留下不好的印象。“”报告”,等听到“请进”时我才小心翼翼地推开门,“报告首长,我来抄通知。”一位中尉放下手中崭新的杂志,“哟,抄通知,我帮你问一下。”我胆怯地问:’‘这不是值班室?”中尉笑了笑说:“这是报道组,值班室在二楼,正好你把刚到的(新闻与成才》带回连”。抄完通知走在回连的路上,我信手打开《新闻与成才》,那一个个专栏立刻把我吸引住了,内容也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6.
今年元月20日,我高兴地站上了“好新闻”领奖台。我写的《宾川儿童情意深》被铁道部第五工程局《铁道开发报》评为“机筑杯新闻大赛”好新闻三等奖。说起来这还是《新闻三昧》的功劳哩!请允许我说一声,感谢您,《新闻三昧》。去年三月初,我收到了我们宣传部订的《新闻三昧》之后,便向往常一样先翻阅“新闻夜大”专栏,一篇  相似文献   

7.
在辞旧迎新之际,我想借贵刊一角,谈谈我与《新闻三昧》十年的深情,以表笔者对它的一番感激之情。当然也感谢编辑教师为我们办了这么一本好杂志,且越办越好。生活中的“朋友”。我是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新闻三昧》相识的,读文科又喜好文字的我一下子跟《新闻三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我们再没有分离过。我视它为“老师”,更把它当作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尽管这十年来我搬了好几  相似文献   

8.
初学写稿,因为不得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觉得什么都重要,就把采访到的材料稍微加工整理,投寄给报刊、电台,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为此,我也曾对写新闻稿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在报刊,电台等新闻单位“没关系”,所以屡投不中。恰在这时,一位老通讯员向我介绍了《新闻知识》杂志,并送给我一本阅读。当我拿到这本杂志后,真是爱不释手,花了三天时间仔细看了一遍,我觉得这本杂志办得好,它设有二十多个栏目,尤其是《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采写体会》、《我与新闻知识》及《通讯员之友》等栏目,更是贴近我们通讯员,就好象新闻老师给通讯员上课一样,效果非常好。 在《新闻知识》的帮助和指导下,近几年来,我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不但经常为厂广播站写稿,还结合本厂实际,向报刊、电台投寄了许多新闻稿件,每年的“征文”稿件总有几篇获奖,我采写的《那山、那水、那情》一稿,被《三峡潮》一书收录,获得优秀奖。与此同时,我还被《陕西工人报》、《军工报》、《铜川日报》、《铜川人民广播电台》、《现代文化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9.
我与《军事记者》结缘,那是2004年10月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铁路京广线上拾得一张半新不旧的《中国国防报》,打开一看,在这张报纸四版的最下方,我发现了“欢迎订阅《军事记者》”的广告。随后往下看广告内容,方知这本杂志是“新闻理论探讨的论坛,新闻知识荟萃的园地,新闻采访写作的良师,新闻记者成长的摇篮。”啊!这是我多么渴望、理想的一本好杂志。如获至宝的我,顿时感到莫大欢喜。接下来再看书的刊号82-204,全国各地邮局均有订阅,这下我高兴极了。为不忘杂志的刊号,我当即将征订启事用剪刀沿黑框线条剪下,塞进了我随身携带的笔记…  相似文献   

10.
每个通讯员成长的经历各不相同,我是靠采写“家庭新闻”起步的. 一天,我发现,妻子和我结婚多年,竟没有叫过婆婆一声妈.细细一想,在我们这儿,不仅我家如此,媳妇不叫婆婆为妈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不尊重老人的一个表现。为此,我写了《媳妇,请叫婆婆一声妈》的家庭新闻,被《山西青年报》采用。这一下,更促使了我注意寻找家庭报道的素材。我想起有一天,我回家很晚,妻子问我干啥去  相似文献   

11.
去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共产党员》和《时代先锋》杂志特地开辟了“党的光辉照我心”征文专栏和“我与党旗”征文专栏。读者反映,刊发的征文既有思想性、教育性,又可亲、可读,希望今后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虽然建党80周年已经过去了,但我们认为,既然读者喜爱征文栏目,我们就应该把它继续办下去。所以在2002年新的《时代先锋》杂志上,我们继续开辟“我与党旗”这个征文专栏,并准备把它作为以后的一个常设专栏来办。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一年来,取得丰硕成果.本期特转发中宣部副部长蔡名照同志最近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供业界和学界学习、参考,以进一步把“走转改”活动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从踏入新闻单位第一天起,老报人就向我灌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思想,且说不管新闻观念如何更新,这一条万万不能更新,不但不能削弱,反要日益强化。这是因为这儿指的生命,不是指某一个人肉体式的生命,而是指整个新闻事业的生命。有许多读者,把新闻当成真实的现实教科书来读,他们把这样的“生命”奉为至宝。然而如今有些新闻已严重地违反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且作假细节愈来愈离奇、恶劣。那篇臭名昭著的《熊掌风波》已为世人所知,这里就不说了。  相似文献   

14.
我订阅《新闻通讯》有六个年头了。在我的“新闻之路”上,《新闻通讯》就象一盏闪亮的明灯,把我引进了新闻这个辉煌的殿堂! 《新闻通讯》栏目众多,指导性强。随便翻开一期杂志,稿件都不会少于30篇,与杂志的订价相比较,还不到一分钱一篇。而其中的“通讯员促膝谈”、“新闻业务研究”等,则是广大通讯员最喜欢的栏目了。它通俗易懂,指导性强,这对众多还在新  相似文献   

15.
捧读近几期《新闻战线》,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这本杂志变得亲切耐读了。认真地把大部分文章读完,感觉获益良多。于是,我把这种明显的变化总结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鲜活。无论是从《新闻战线》的装帧设计上,还是从每期所刊登的文章内容上都有这一明显的特点。实际上,鲜活也是专业性期刊巩固和发展它的读者群的要点之一。以《新闻战线》第三期为例,重点栏目《前沿关注》做得跟抓新闻的“活鱼”似的。抓住业界前沿热点,推出了“我们怎样抓‘热点’”的选题,契合了业内关注之所求,读之既解难又解渴。还有如《什么是今天的好新闻──2…  相似文献   

16.
一个普通的导游,一个平凡的女性,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她勇敢地寻求救援,并喊出“我是导游,先救游客!”把生的希望先让给别人。这就是文花枝,她那喊出的一声犹如生命绝唱,她的英雄行为演绎了一首英雄赞歌。《湘潭日报》正是将这一容易稍纵即逝的典型事例紧紧抓住,成就了一篇篇不可多得的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新疆新闻界》编辑室为了把杂志办得更好,给每个读者发了一张《读者意见征询调查表》,虽然我也填了这张表,但感到仍有未尽之意,再谈点看法。我今年54岁,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在克拉玛依油田写了几十年的新闻稿件。每当我订阅的《新疆新闻界》杂志一来,总要先阅读“通讯员之页”这个栏目的文章。我还重点阅读“新闻与写作”、“新闻知识专题讲座”、“采写体会”、“新闻和语言”、“好稿评介”等栏目的作品。每期都要从头至尾看一遍,有的文章还要读多遍。1991年第二期“通讯员之页”栏目中胡四海的《投稿杂  相似文献   

18.
送礼     
今天是女友第一次约我去她家见未来的岳父岳母,由于近几天忙着赶写稿子,常常加班到很晚,把买“礼物”的事给忘了,急得在办公室团团转。这时通信员推门而入,兴奋地告诉我,你的文章在《新闻与成才》上发表了,我一把夺过杂志,迅速扫描我的名字,当姚虎二字跃入眼帘时,全身热血沸腾,忘记了一切烦恼,专心致志的地盯着看过十多遍的字句。看着看着,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天下父母都一样“望子成龙”,我何不把这篇文章当我今天的见面礼呢。越想越激动,越想越冲动,主意就这样打定了,拿着《新闻与成才》杂志并进行了一下包装,轻轻地敲响…  相似文献   

19.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20.
任捷 《中国广播》2006,(3):33-34
乘着声音的翅膀,我们自信自由地翱翔,用广播独特的语言话语我们心中的感知,回望曾经的2005,畅想已经启航的2006,这就是《声音中国》在两个小时的节目时长里呈现给大家的,也是我们在新春奉献给听众朋友的一次赏心悦“耳”的听觉盛宴。《声音中国》是中国之声制作的一台新闻性的春节主题晚会,为了突显中国之声作为新闻综合频率的特色,这台晚会将承担起梳理2005年新闻的任务。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