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孔雀东南飞》中,兰芝、焦母关系——“贤媳恶婆”早成定论。但综观作品,笔者认为,兰芝焦母性格中都有其两面性,婆媳关系亦非仅止于此。  相似文献   

2.
关于刘兰芝被焦母遣归的原因,学术界大致有兰芝无子说、焦母变态说、兰芝位卑遭遣说、兰芝太矮遭遣说、兰芝因才遭遣说等5种说法。兰芝因才遭遣说比较符合作品的实际。正是因为刘兰芝"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个才女,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有些叛逆意识,这才冒犯了封建家长的尊严,被焦母遣归。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表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我们把封建礼教,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作为悲剧的深层次的原因似乎不大有说服力。通过对焦母和兰芝进行心理分析,就不难发现,焦母有着浓厚的恋子情节。悲剧主要原因也正在于焦母和兰芝的关系之中,表现在焦母和兰芝的精神、性格和修养等方面不可调和的矛盾上。  相似文献   

4.
刘庆涛 《现代语文》2002,(12):25-25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作品成功的塑造了刘兰芝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兰芝美丽、聪明、善良、勤劳、坚强,不屈于威逼,不动于荣华。就是这么一个华光四射的人物却不容于焦母,而被遣归。焦母驱逐刘兰芝的原因何在?这一问题一直引起人们探讨的兴趣。现在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二:一是认为刘兰芝婚后多年不育,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焦母找借口赶她出门;二是用弗洛伊德的“原欲”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作为独生子的焦仲卿,被母亲一手拉扯大,焦母与儿子相…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里有这样一段话:“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课本注释是兰芝告别焦母时说的,表现诗中女主人公的自谦,善良,富有人情味。但有人认为兰芝不会说出这种违心的话,因为她曾向仲卿倾诉过:“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位受“大人”(婆婆)歧视的媳妇,在被迫遣回娘家时,出于礼节向婆婆告别,是可以理解的,但说出这番言不由衷,近乎低三下四的话,既不符实际情况,也有损  相似文献   

6.
看过《孔雀东南飞》的人大都认为它有力地鞭挞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人们尤其憎恶那个无理取闹、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贤慧儿媳兰芝逐出家门的焦仲卿母亲。而我经过仔细琢磨,认为焦母赶走兰芝也不无道理。在封建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连阿Q都懂。可是焦仲卿夫妇“共事二三年”,尚无一男半女,作为长辈能不为传宗接代的大事着急吗?我认为悲剧发生的原因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是在现代社会,焦母才不会多管闲事,只要夫妻俩不闹离婚就OK了。可有人说,原作中婆婆自己讲出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7.
被王世贞誉为“长篇之圣”(《艺苑卮言》卷二)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近代以来被认为是揭露封建礼教及家长制罪恶的。然而,有人认为它并不反封建,理由是兰芝的被遣以致最后焦、刘殉情的悲剧皆因兰芝与婆母关系不和而起,而婆媳关系不和并非封建时代特有。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首先是因为刘兰芝被遣 ,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焦仲卿的母亲便被当成了悲剧的制造者。但是 ,我们却忽略了是刘兰芝主动请求遣归这个重要的细节。从诗中来看 ,焦母虽早对刘兰芝不满 ,但她并没有明确宣布要遣兰芝回家 ,也就是说虽早有婆媳之间的磨擦却还没有发展到婆媳关系彻底破裂的程度。实际是兰芝首先发难。她的主动求遣成了矛盾完全激化的导火索。按理说 ,一方面兰芝要求被遣 ,另一方面 ,焦母也早有此意 ,岂不是双方乐意皆大欢喜吗 ?因为这样兰芝可以脱离苦海 ,焦母又可除去“眼中钉”。但是 ,为什…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的另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都被看作是一出爱情悲剧(或日婚姻悲剧),是一部抨击以焦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罪恶的典型作品。但是笔者以为:焦母同样也是封建礼教的迫害者,特别是围绕焦母和兰芝的婆媳矛盾更是人性的必然。本文拟从焦母的思想层面作一些新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被遣,源于她和焦母的矛盾.人们同情兰芝的不幸,总会油然引起探究她俩何以产生矛盾的兴趣.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兰芝性格执着,有决断,不向蛮横的高压手段投降,因而和要保持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的焦母产生了矛盾,于是被焦母以“不顺父母”的罪名遣归了.我以为,这固然是兰芝被遣的一个原因,但是观其自幼“诵诗书”、“知礼仪”的教养,观其自述婚后“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的经历,她是处处按照礼教的要求行事的.只是在自知无力挽回被遣命运的情况下,迫于愿作孝妇而不可得,她才起而反抗,因此反抗不是导致她被遣的主要原因.读诗前小序,可知这首诗所叙写的是汉末实事.这启示我们:要探讨兰芝被遣的主要原因,就必须首先弄清这首诗产生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1.
读《孔雀东南飞》,同学们在赞扬兰芝坚贞不屈,聪慧温柔的同时,也称焦仲卿为集孝顺、忠诚及反叛精神为一体的古代男子的典范。但他真配得上这些褒奖吗?《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大家都认为是焦母、刘兄这些封建大家长和无理的社会制度,联手造成了这一悲剧。但焦仲卿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对于焦母的棒打鸳鸯”他不敢反抗,只一味地委屈兰芝。作为媳妇,兰芝不便说什么,但他作为儿子,同时作为丈夫,也不去向焦母争取,这说得过去吗?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子汉该有的表现吗?也许大家会说这是因为他孝顺。但他这种惟命是从的做法只是狭义上的,这只能助长…  相似文献   

12.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遗产中的珍宝,本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艺术结构上的巧妙构思,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双线发展,交替推进本诗由两条线组成:一条是仲卿、兰芝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另一条是仲卿、兰芝两人的感惰纠葛,诗中两条线交替发展,使诗的结构显得异常谨严。第一条线,在兰芝被遣前的一大段里,共有两个内容:其一,写仲卿向母求情,刻画了焦母的专横自私,同时也表现了仲卿性格软弱的一面,其二,兰芝辞别焦母一段,是悲剧主角与压迫者者之间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个聪明能干、知书识礼的好姑娘。嫁到焦家后过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奴隶般生活,可结果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焦母认为刘兰芝织的太慢了,刘兰芝说不是我织的慢,而是婆母的故意刁难,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在读高中的时候,学到《孔雀东南飞》一文,曾有一个疑问,兰芝被焦母所遣,会不会是焦母怪她没生小孩?当时觉得问题太荒诞,不敢问老师。后来自己当了语文教师,多次讲解《孔雀东南飞》一文,读书百遍,有了些思考。中学时代我大胆假设,如今来个小心求证。我的观点是,兰芝被焦母所遣,表层原因是焦母所恶,即"我意久怀忿",但根源有可是兰芝未能生养(全诗未提及焦刘二人有子女)。"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个聪明能干、知书识礼的好姑娘。嫁到焦家后过着“鸡呜人机织,夜夜不得息”的奴隶般生活,可结果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焦母认为刘兰芝织的太慢了,刘兰芝说不是我织的慢,而是婆母的故意刁难,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相似文献   

16.
在《孔雀东南飞》一诗开头的“兰芝自述”和兰芝刚还家时刘母的叨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识礼、颇有才情而又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好女子;从兰芝离开焦家之前严妆打扮的那段铺陈里,可以知道她是一个貌美如花、体态婀娜的妙龄女性。可是这样一个百里挑一的贤德媳妇,却无端地遭到婆婆焦母的百般刁难、指责,最终导致了兰芝“不堪驱遣”,自请还家的结果,从而造成了一对恩爱夫妻双双殉情的千古悲剧。  相似文献   

17.
【片段一】兰芝的自尊——用抽象分析和具体补自来认识 师:有人说,新妇严妆,打扮得漂漂亮亮,是为了让焦母回心转意。你同意吗?为什么?请诵读“鸡鸣外欲曙”一段后回答。(生读)  相似文献   

18.
汉乐府民歌的名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刘兰芝的哥哥)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是逼迫妹妹改嫁、贪财慕势的小人。有的专著对刘兄的形象作如下评价:“……太守家来求婚……刘兄趁炎附势,薄情寡义,尖酸刻薄,把兰芝驱上了峡谷末路……刘兄胁于太守的势,感于贵家的利,厌于被遗的妹,威逼兰芝改嫁……焦母和刘兄正是恶势力的代表……” (馀应佩等著的《谈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19.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注释为“我(对她)已经没有恩情了,当然不会答应你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第二○九页) 究竟是“我(焦母)对她(兰芝)”还是“她  相似文献   

20.
下面对部编教材《孔雀东南飞》的两条注释提出一些异议。 课本对“汝可去应之”句中的“应之”注释为“答应他”。我认为,此处的“应”不是“答应”或“同意”,而应是“答覆”或“回答”的意思。从诗中看,兰芝母对县令遣媒求婚,并没有慨然相许的意思,“汝可去应之”不过是刘母让兰芝自己去表示态度而已。从刘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