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穆青作品看新闻人物写作(上)解放军报社杨子才编者按穆青同志是我国杰出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他擅长人物通讯的写作。穆青的优秀作品,已成为新闻写作的典范。杨子才同志致力于研究穆青的新闻作品,探索穆青人物通讯写作带规律性的问题,写出了甚具深度的长篇论文。感...  相似文献   

2.
吴辉 《新闻与写作》2002,(11):35-36
穆青同志是我国当代享有盛誉的名记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通讯力作问世,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而且闪现着灿烂的艺术光辉。穆青的成功与其不断开拓创新的品格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位名记者,他一面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记录时代的脚步,另一方面,在新闻写作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就是其中的一笔。他说:“对新闻写作的某些要求我们不必过分拘泥。”“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好传统,充分吸收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穆青的新闻作品集,取名为《穆青散文选》,由此可见,这些作品不仅是精彩的新闻报道,而且是优秀的散文华章。综观穆青各个历史时期的新闻通讯作品,它们的散文特色主要表现在结构自由;感情丰富;文采飞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张豪 《青年记者》2012,(20):52-53
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其新闻作品总是那样震撼人心、让人读后难以忘怀,使20世纪的新闻史熠熠闪光.他何以能写出这样的优秀作品?为何在新闻作品数量越来越多的今天却少见这样的精品?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缺少刻骨铭心的体验则是一个重要原因.穆青之所以要写通讯报道,是因为"多少年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和英雄人物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有时是掺和着血和泪的.  相似文献   

4.
走近穆青     
自从读了穆青同志那篇名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拜访穆青,就成为笔的一个心愿。在自己读过的许多优秀新闻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这一篇了。心想,能够写出这般优秀作品的人,一定是不平凡的。但是,冬天的一个上午,当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如约走进穆青同志那间办公室,从和这位共和国通讯社的老社长握手那一刻,先前在心中勾画的形象一下改变了。他的质朴、和蔼及平易近人的谈吐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不禁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产生了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 我通过采访穆青和一些熟悉他的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这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感。 富有真情实感是最大的特色 “穆青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穆青人物通讯的魅力在于有真情实感!”当人们谈起穆青的人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新闻界,从事党的新闻工作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记者编辑为数不是很多,其中75岁高龄的穆青同志格外引人注目、令人尊敬。穆青同志以充沛的精力和高度的政治热情,作为中国历史见证人、记录者,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无疑是新闻文库中一笔熠熠闪光的财富。穆青同志所写的新时期人物通讯,经过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至今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这是他在  相似文献   

7.
一去年7月,我们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一篇写穆青的文章:《他爱那万顷麦浪》,深深地被穆青那种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事迹所打动。文章其中有一段写了穆青对往事的“内疚”:1966年初,穆青到了河南林县红旗渠工地。有个叫任羊成的,整天腰部捆着粗绳子,让人从山顶送到悬崖中间打炮眼,除危石。他的腰部被绳子磨出了血泡,一片血肉模糊。下来后。妻子一边帮他脱衣服,一边抹眼泪。为此,穆青专门拜访了任羊成,请他脱下衣服,看到的是,他腰部的一圈老茧。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刚去世的新华社原社长 穆青同志,是我国著名记者,又是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他用饱含激情的笔触写出了许多影响久远的新闻佳作。他的新闻作品和新闻实践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是国内同行公认的当代新闻界泰斗。研究穆青新闻作品的文章常见之于专业报刊和新闻院系准记者的毕业论文,而河南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人民记者穆青》,更是系统全面,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人民爱戴的记者穆青辉煌的记者人生。《人民记者穆青》由张惠芳、王窻合著。作者通过十年的采访、研究、写作、修改,使书的内容丰富翔实、生动精彩,思想鲜明深邃。捧读时,你会…  相似文献   

9.
省记协组织省十佳新闻工作者走进盘锦,深入大洼县村镇卫生院所进行集体采访,感受到了农民享受新农合后的喜悦,与村民一起脱谷,嗅到了久违了的土地的味道。新闻工作者职业特殊,深入基层是必做的课业。我们的根只有扎进生活的沃土中,才能够开出绚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过去的范长江、穆青,今天的陈中华、张严平,这些新闻界的楷模,他们之所以能写出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无一不是走进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新闻界,无论是年岁大些的,还是青年,对穆青同志都是非常崇敬和爱戴的。我也怀着同样的心情。由于我长期在新华分社工作,过去主要是“远处看”的感觉;1992年调到总社新闻研究所以后,开始进入“近处看”的境地,且因从新闻研究的角度多了,自然增添了几分思索。特别是担负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筹备工作之后,我联系穆青同志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重温他的一系列新闻作品和新闻学论述,一个认识油然而生:穆青同志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1.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还是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通过采访穆青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  相似文献   

12.
国庆五十周年前夕,记者向穆青同志提了一个问题:您在几十年新闻生涯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他想了想回答说,“最重要的”其实说起来也是最简单的:当记者一是要把握大局,二是要关心群众;还有一条是如何做人。记者说五十年大庆快要到了,正是需要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的时候,请您就这个问题给我们的读者谈谈吧。穆青同志欣然应允,作了一番语重心长的长谈,对年轻一代期望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下面就是这次谈话的速记:  相似文献   

13.
一去年7月,我们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一篇写穆青的文章:《他爱那万顷麦浪》,深深地被穆青那种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事迹所打动。文章其中有一段写了穆青对往事的“内疚”: 1966年初,穆青到了河南林县红旗渠工地。有个叫任羊成的,整天腰部捆着粗绳子,让人从山顶送到悬崖中间打炮眼,除危石。他的腰部被绳子磨出了血泡,一片血肉模糊。下来后,妻子一边帮他脱衣服,一边抹眼泪。为此,穆青专门拜访了任羊成,请他脱下衣服,看到的是,他腰部的一圈老茧。“‘文革’爆发后,文章没有写成,资料也遗失了,真可惜。我怎么也忘不了那腰部的一圈老茧。”穆青说。 25年过去了,穆青作为一个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40多年的老记者,一次普通的采访,为什么会使他始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穆青精神在研究穆青、发掘和整理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几十年新闻实践凝结成的"穆青精神"博大精深,意义深远.我们将"穆青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1.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穆青认为,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必须对劳动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人民的活动是新闻的主要源泉.穆青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感情和深厚的"报恩" "还债"意识,成为他献身党的新闻事业的激情和动力,他采写的新闻作品也往往因此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尽管一代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去世的日子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他留下的一篇篇黄钟大吕般的新闻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诵,因他的报道所唱响的一个个“典型”还不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评价的那样:“(穆青)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能以自己的作品对国家、民族产生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我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①这位被公认为中国新闻界的“旗舰”、实现“三贴近”的典型的职业记者,用他的如椽巨笔记录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个时代。对于穆青的新闻作品在我国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社会功能,人们可以从不同…  相似文献   

16.
《穆青的幸福》一文,是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新华社老社长穆青所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写的序言。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篇感人肺腑的序言,是两位新闻战士直面人生,坦诚而真挚地交流的一次实录。我是含着泪花读完这篇文章的。《十个共产党员胶结了穆青滴滴心血。他和焦裕禄等人的心是相通的.他是蘸着“心血”写的。正如穆青所说:“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活在我们心里,有些人是我在心里酝酿了多少年才动笔写的,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他们的……。”这是焦裕禄等人的事迹能以震撼人心而至今仍是全党全国学习的榜样的真谛。这位新闻界的老…  相似文献   

17.
文有仁 《新闻实践》2003,(12):15-16
穆青同志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在这些日子里,我脑海里一直翻腾着他的形象。我同穆青接触不多,但从亲身感受到的几件事已给我留下一个印象:穆青是人民记者的榜样。我1956年从解放军转业到新华社后,由于长期在国际部工作,直到1966年初才知道穆青。这年年初,天寒地冻,新华社大礼堂的大厅和二楼挤得满满的,穆青做兰考采访见闻报告,介绍焦裕禄的事迹。当讲到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兰考人民痛悼焦裕禄时,穆青哽咽了,无法讲下去。原本一片静寂的大厅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穆青停了片刻才继续讲。看来,穆青不仅广泛深入兰考采访,而且整个感情同兰考人民融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8.
穆青同志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过硬的现场采访作风就是其中之一。纵观他的新闻作品,字里行间显现出一条洒满汗水的艰辛的路,刻印着作者深深的脚印。 分析穆青的新闻作品,他的现场采访可概括为以下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依然健在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中,就作品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而论,似乎无人能比得上穆青。他报道的焦裕禄、王铁人等英雄人物的名字,我国的成年人几乎无人不晓。穆青的优秀作品和杰出贡献为人所称道。1996年10月,首都举办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要我出席。为了不当“闭口道士”,不发“外交辞令”,说点中肯的话,我把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人物通讯作了一番研究。虽然花去了不少时间,却得益匪浅。穆青作品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这里,我只能就新闻人物写作中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以穆青的作品为依托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是穆青诞辰90周年,他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不同的世纪。对于穆青来说,他抓住了这个时代机遇,其创作的很多优秀的新闻作品渗透力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笔者认为,穆青的作品之所以产生如此强大的传播效果,情感是前提因素。穆青的人物通讯与其他人物通讯不同的一点,就是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主人公的感情。本文以《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