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析李白对庾信诗赋的接受,认为:李白生活的时代,有较好的庾信诗赋接受文化语境。李白创作时,从写作主题、使事用典、意象选用、修辞遣词、句法结构等方面,较多地承传了庾信审美写作经验。庾信、李白均宗法《风》《骚》,承传"发愤抒情"传统。由于个人经历不同,庾信重"比",李白善"兴",逸兴壮思。李白受庾信"清新"诗美观的深刻影响,并将之发展到"清真"境界,"清真"成为李白的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闲暇是主体在个人化时空中的自在性居留及其自我快适感。诗歌中的闲暇书写,即指诗人在作品中较充分地表现了这种生活状态场景和思想情感认同。闲暇对士人实现自我、完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但它成为士人某种群体化的积极认同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反映到诗歌等文学艺术创作上,闲暇书写也有一个由微至著的过程。《诗经》中已出现一些初步的类型。东汉中后期,抒情小赋等叙志型文学的繁荣则体现了"闲居以养志"逐渐得到了士人的认同。从汉魏之际直到陈隋,闲暇书写在诗歌史中的表现愈益丰富,在仕隐关系、身份认同、空间场域与景观、风格与类型等方面形成了一些传统,这对文学史、思想史而言都是有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曾秀芳 《文化学刊》2009,(3):132-135
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多是男性掌握着话语权,文学成了男性意识的载体,女性意识与女性经验被边缘化。品读李白《长干行》与杜甫《新婚别》,女主人公追求自主婚姻、把握美好爱情、坚守爱情、深明大义,彰显了唐代女性的真实生命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女性视角彰显的女性意识,与唐代特定的时代土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也为后世其他文艺形式的创作和改编提供了素材。子弟书《青楼遗恨》取材于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者韩小窗运用清新流畅的诗歌语言,进行开篇隐括情节,抒情为主、叙事为辅等创作性改编,使作品具有独特魅力,极具感染力,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5.
《诗经》行世至屈骚诞生,时间相隔二百余年。出于外交等政治场合的需要,《诗经》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播传扬。楚国乃南土大国,与中原文化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他曾担任楚怀王左徒,在内与楚王图谋国事,在外接应八方诸侯与宾客,他亦曾出使过齐国等地,自然深受《诗经》精神之影响。表现在屈骚中的"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诗经》体式及语言等艺术、比兴表现手法等,皆与《诗经》一脉相承。屈原是第一个受益于《诗经》精神的正式署名的中国诗人。由于屈原的努力,屈骚精神与《风》诗精神共同构成了"风骚"精神而光耀万代。唐代诗人崇尚《风》《骚》,化其精神为诗歌之养料,使诗歌呈现出风骨健朗、新鲜活泼的时代风貌,主要体现在精神闳美、性情纯美、人情贞美、语言新美、意境优美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6.
时间,包括自然时间与人文时间,是生命线的向度,是人类永远探寻的重大哲学主题。独秀作家群的成员梁潮对时间的把握是横向的,是在客观时间之外,从探究历史时间和调控心理时间,乃至超越自然时间这三个层面,对自我生命的主观情感体验,这决定他的生命形式和心理状态,触发其审美体验和诗性直觉。他在诗作中,融注自己对时间的体验和感悟,形成独特的诗歌时间意识,转化为特定的诗歌叙事,从而让心理时间超越客观时间。与此相应,他拓展自身的生命层次,使自然生命诗意地转化和飞跃,提升社会生命的品位,实现精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精神生命的生活方式,张开理想的翅膀,飞向心灵上空更加高远的方向,达到无限自由和畅适的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7.
《诗经》与《圣经》中的诗歌之间具有许多契合点 ,王夫之的诗学观念与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理念比较接近 ,因此其间存在着可比性。王夫之重视诗歌的情感侧面 ,对所谓“艳诗”持明确的肯定态度并且加以提倡 ,重视《诗经》中涉及性爱的内容并肯定其价值。王夫之的诗经学说凸现了儒家经典《诗经》歌颂生命主体意识 ,高扬人性 ,肯定性爱 ,赞美爱情的本质。王夫之的诗经学研究成就丰硕 ,这得益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和诗学研究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通过对文学流派、文学题材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发展史观。《文心雕龙》完善了中国诗学的载道、言志理论的叙事抒情观,与西方诗学传统中重视"摹仿"与"再现"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9.
李白、杜甫对诗歌的见解和主张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和要求 ;二是对齐梁文学的认识和评价 ;三是对创作理想和创作目标的倡导与追求 ;四是对艺术方法和艺术风格的见解和主张。研究李白、杜甫对于诗歌的见解 ,比较其理论主张的异同 ,对于借鉴他们的经验 ,发展和繁荣我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歌创作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凌泰封是清代安徽最后一位榜眼,颇有文采,其《东园诗钞》十二卷流传至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以其《东园诗钞》为文本依据,结合相应的创作背景,对其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诗作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美的艺术创造往往凝聚了创造者本身独特的美学沉思。 空灵的白螺壳,你孔眼里不留纤尘,漏到了我的手里,却有一千种感情。 卞之琳这首《白螺壳》诗可以借来说明以戴望舒代表的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审美追求。这个流派的诗人大体恪守一个共同默认的美学原则:以诗表现自身的感觉和情绪世界,而不太重视对客观社会生活的观照和描述。在他们眼里诗主要属于内心世界。因此,追求诗表现生活的敏感性和深邃性,追求内面世界与外面世界的统一,在抒情内容和表现方式新的秩序和新的平衡中,来努力完成“纯诗”的建设,成为现代派诗歌的独特的艺术趋向。他们沿着这一趋向进行的艺术探索,带着创造的成功和固有的弱点,汇入新诗发展的大潮,在整个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值得珍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于强 《文化交流》2010,(3):62-64
著名艺术大师、画家陈逸飞生前留下了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等许多惊世之作,所拍摄的《人约黄昏》《理发师》等电影故事片也深受人们瞩目。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打算拍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游踪、诗意境的影片。  相似文献   

13.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撒拉族诗歌中的"家园""孤独"与"死亡"主题为中心,考察撒拉族诗人的家园意识与精神家园的建构、生命个体与民族命运引发的孤独感以及死亡与生命的联系。笔者认为,撒拉族诗人对家园、民族历史的回顾,是其对民族记忆的重新印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古代书法批评中"情性论"的梳理与分析,尝试在"抒情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探讨书法的抒情特质,揭示文学与书法在"抒情"上的同质性与差异性。文章认为发轫于古典诗歌的抒情精神逐渐渗透到书写行为之中而赋予书写一种"情"的意义。书论史上有关书法"抒情"的表述皆滥觞于扬雄的"心画"之论。若以"抒情"作为书法审美的一种观照,则何谓抒情,能否抒情,如何抒情等问题皆值得关注,文章就古代书论中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由作曲家盘石作曲的吟诗乐舞《风流大唐乐》是用民族唱法与民族音乐伴奏,演唱李白诗词的精典之一。 李白的每首诗都饱含着真挚的感情,强烈的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他的诗篇吟诵起来也是韵味无穷,选入《风流大唐乐》的李白17首名篇是曲作家用民族交响清唱剧使其  相似文献   

17.
《说诗晬语》是沈德潜总结自己早期诗学思想的诗话类著作。从接受的角度审视沈德潜对《诗经》的阅读,可以揭示出他对于《诗经》具有双重维度的接受,即在儒家传统思想上对"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的接受,以及从诗歌文学角度对《诗经》审美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发现,重申《诗经》的源流意识,并以之作为诗歌批评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由早期"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逐渐转为"为人生"的立场,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革命高潮的到来,又转变为革命文学及大众文艺的主张。著于抗战后期的佚文《诗歌的创作》,综合而全面地体现了郭沫若不断调整并较为成熟的文艺观。本文主要探察郭沫若文艺观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相互融合所产生的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19.
萧红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活观察力,用充满感情意味的文字生动再现了农民的真实生活,揭露了民间的愚昧无知、落后野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流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透过萧红的《生死场》,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东北农村人们的真实生活,也可以感受到农民身上最原始野性的生命意识和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先生的名篇<边城>不仅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更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境界.小说充分展现了人性本质和生命的原生态,使茶峒"小社会"所体现出的和谐之美与现实社会的动荡危机形成似有若无的对比,从根本上体现了他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