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童蒙求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易经》"蒙"卦的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金锦芳先生认为:发蒙者与蒙者的关系亦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强调童蒙求我,不是我求蒙昧的童子,实质上等于说,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就是对"蒙"卦的继承和发扬。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改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  相似文献   

2.
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以养正,圣功也。——《周易·蒙卦》厦门蓝星双语幼儿园致力于推广"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站在"以幼儿的个性为本"的基点上,以中华文明最具公信力的国粹文化为依托,启塑幼儿的个性。蓝星双语幼儿园具有独特的教学特色:多元文化的快乐体验、英语浸入式教学,传承中国文化的国学、亚太体智能课程、蒙氏教育课程等。英语教学是蓝星双语幼儿园的一大  相似文献   

3.
正在一线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发现,有的知识点明明已经讲解过许多遍了,可是有些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下次考试还是做错。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周易》有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对地理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蒙》卦卦辞“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揭示出求学与施教之间的交互关系与发生原理,近阳、亲师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求知欲是成功施教的关键。《彖》辞“志应”意指教师与童蒙之间志趣相合、性情呼应、灵魂互通的精神共鸣,彰显出最圆融的师生关系。“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强调占筮与求学同道,施教者告与不告取决于童蒙是否有诚心,不诚则无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时中”,适时而教,中正不偏,与儿童的成长需求及生命节奏保持一致,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5.
<正>一、"翻转课堂"和"翻转思维""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虽有所重叠,但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不难追溯其端倪。《周易》"蒙卦"有载:"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源于师生交往的教育,不  相似文献   

6.
《周易》 通过断占之辞对所占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从而反映了古代各方面的思想观念。《蒙》封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其中强调“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认识到受教育者内在的求知欲望、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发蒙”、“刑人”、“包蒙”等教育方式,反对“因蒙”,主张宽严结合、在惩罚手段的运用上要掌握适当的度。对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蒙学又称小学,一般指我国古代时期对儿童进行启蒙教学的教材。它的核心内容一般集中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其中也夹杂着对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及对道德伦理规范的教育。《蒙求》就是这些蒙学著作的代表之一。《蒙求》是一本唐朝的儿童蒙学著作。经后世学者考证,《蒙求》的书名应该取自《周易·蒙卦》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及“蒙以养正,圣功也”等古代蒙学思想。《蒙求》的作者李瀚为唐朝赵郡安平(今河北衡水安平)人,曾居住过宋州、饶州、洛阳、阳翟等地,先后出任县尉、侍御史、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有很多关于“惩罚”教育思想的论述,现简要述之。作为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起点的《周易》蕴涵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其中的教育思想有着很高的价值,其中从严施教的师道观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蒙·初元》:“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蒙·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在教育之初,应先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去启发童蒙,若不听则利用刑罚加之于其身。如果脱去了刑罚的工具,不用刑罚施教,是会有悔恨错误的。强调的是利用刑罚施之于人,用以端正法律的规范。当“童蒙求我”,强烈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9.
<正>《易经·蒙》卦日: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类比到师生关系,学生主动求学于师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课堂状态。但是在现实的政治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分离,教师演绎得沉醉,学生思维在沉睡。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引诱"学生主动学习,习得知识,收获成长。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  相似文献   

10.
唐代童蒙教育也被称为"蒙养教育",是从先秦时期继承与发展而来的教育模式,《周易·蒙卦》中"蒙以养正,圣之功也",为最早记载有关童蒙教育的内容。随着唐朝科举制度等的兴盛,以家训、家学为主的童蒙教育,逐渐成为家学或私学对子女、奴仆教育的主要方式。忠信、孝慈、友悌、笃行等儒家教育观念,不仅深刻影响着有唐一代的人才培养、进士及第,也为后世及当代儿童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童蒙教育较为发达,其教材多样,既包含儒家经典,又有自编的地方教材,思想内容广泛;教育体制相对完善,有州县等官学,也有家学、义学等私学,且有特色的寺学教育。唐五代时期敦煌的童蒙教育在传承中原传统文化,提高当地民众素质,培养当地民众的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以及规范当地社会风俗,普及教育,打破贵族对学校和教育文化的垄断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一时期敦煌童蒙教育作用的分析,可为当代文化传承及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叶梦婷 《文教资料》2021,(3):86-87,77
儒家教育体系博大、义理宏深。朱子继承传统儒家道统,集理学之大成,以教书育人、传播发展理学为己任,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将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统一过程关注的教育学家,尤其重视童蒙教育。本文从朱子童蒙思想的背景入手,阐述朱子童蒙思想的特点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童蒙教育又称为启蒙教育,清代童蒙教育从形式上可分为义学、私塾、村塾等,清代前期滇西北童蒙教育以义学为主,至中后期私塾占据主导地位。清末教育改革,义学、私塾多改办为初等小学堂,因滇西北地区发展不平衡,有些私塾一直延续至解放时期。  相似文献   

14.
童蒙教育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至宋代更是得到全面的发展.尤其是理论方面,受到宋代诸多著名理学家的重视,零星的童蒙教育理论首次得到较为全面的汇集、梳理和发扬,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对童蒙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宋代的童蒙教育也因此被打上了深刻的理学烙印.同时理学在此过程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并进而影响到宋代的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学规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意蕴。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童蒙教育极为发达的阶段,较具规模的私塾多订立学规。在延续两宋童蒙教育注重训练蒙童礼仪习惯的基础上,明清塾规对塾中的功课教学和日常管理都详加规定,使得蒙童的学习和塾内的诸多事务均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6.
朱熹童蒙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蒙教育思想是宋明理学家朱熹德育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朱熹的童蒙教育从理论上看,其教育内容主要是"洒扫应对",教育原则是"禁于未发",教育方法是"各因其材"。在实践上,朱熹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制订儿童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朱熹的童蒙教育思想对今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2016年8月25日至26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理召开,70多位海内外学者参会。会议议题广泛,涵盖自秦汉至近现代各个时期的童蒙教育及童蒙文献研究,反映了童蒙文化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童蒙读物是一项宝贵的历史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童蒙读物教育遗产价值的研究也折射出我国当下保护教育遗产的诸多问题,主要是教育遗产的保存、继承和发展,教育遗产的扬弃以及教育遗产价值的重新发掘等。  相似文献   

19.
任何教学主张的提出,都有它的背景和思考,文化语文也不例外,从童蒙时候起,我就觉得文字,文学和艺术是一种神圣而神秘的存在。它们如现代儿童喜欢的哈利·波特的神奇扫帚,  相似文献   

20.
抓住“求美”欲望渗透美的教育山东李燕,郭正洪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优秀文学作品属于语言的艺术,它是渗透美育的好教材。教学这些内容,我抓住学生的“求美”欲望,把美的教育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