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同时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了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感受,结论让学生去总结。  相似文献   

2.
倪呜 《小学语文》2014,(3):38-39
记得我在写“教学理念”一栏时,不假思索地写下了“让学生需要我,让学生可以离开我”这句话。在这一理念的指引,我自然而然立足于学生之“需要”去审视教学内容、审度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周巧梅 《广西教育》2014,(46):64-64
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过程可以按四部分来进行,即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和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具体可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提出与情境相关的问题,师生之间互动讨论;认真归纳总结,让学生认可所学知识;检验教学目标,让教学效果在反馈中提升。  相似文献   

4.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教学资源;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它直观、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情境创设得好,既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又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那么,创设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5.
“以学定教”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先学后教”,也可以“先教后学”、“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关键在于抓住教学规律和本质,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用眼去发现、用脑去思考、用手去体验、用口去表述,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新知识。“边教边学”,在预设中生成;“边学边教”,在生成中导学;“先学后教”,在导学中提升;“先教后学”,在提升中拓展;“以学定教”,在拓展中精彩。  相似文献   

6.
周士军 《考试周刊》2012,(80):70-70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有的放矢地安排适量的练习,可以加深理解与记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体差异,教师应采用“弹性”作业练习策略。本文对课内练习的原则、练习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7.
邓斌 《考试》2009,(5):96-96,110
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体育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主动去建构,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照搬理论去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8.
李飞 《学苑教育》2023,(33):85-87
高考英语试题中的“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关键能力”在2023年高考试题中具体体现有四个维度:信息识别、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语言组织与表达;批判性思维。把握好这四个维度可以更具体地引导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9.
胡娴 《天津教育》2021,(5):78-79
培养学生的数感,需要教师用心地教,有意识地去渗透、去引导、去带领,也需要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不断地运用、积累与提升。本文主要从结合生活,感知数感;估算教学,培养数感;计算迁移,养成数感;项目研究,纵横数感几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方法,让数感为更好的学习方式服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较少涉及学生怎样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那么,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与“问题”同行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教学越来 越重视培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帮助学生“改造”他们“有利的武器”,成功助力学生在英语道路上走得更远、更 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跟时代潮流,接受新思想,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进而可以创设出“以生为主”的教学模 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开展英语学习活动,培养学生 自主意识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 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成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转型”,成 为敢于自主探索与学习之人,为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奠定 坚实基础。本文基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学 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以供各位同仁 参考。  相似文献   

12.
谢丽雪 《教师》2023,(11):21-23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趣入境,走近诗意,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关键。文章作者基于教学实践,提出古诗词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培养其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并对以趣入境的内涵展开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作者提出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游戏让学生“入境”,增强教学趣味性;可以以典故让学生“入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以情境让学生“入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可以以体系让学生“入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从而提升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在活动中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体验和运用能力。综合性学习可以和阅读教学、阅读实践融合推进,以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学习之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热身活动,感受诗歌魅力;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创写活动,亲历言语过程;活动尾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只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由放松地开展活动,学生才能畅享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提高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中学英语教学中词汇和语法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即不仅“授”学生以“鱼”,还要授以“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进行词汇和语法教学。除此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赁也是不可缺少的。本文从词汇学习、语法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复习、思维以及阅读习惯三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15.
阴玉平 《考试周刊》2011,(36):91-92
数学伟大的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其核心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这种教学理念,必须精心选择问题,并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在“愤悱”状态下去尝试、猜测、实验、发现。当然,不同的内容进入“愤悱”状态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提供的具体教学源创设不同类型的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真实”数学教学探究不应只是点到为止,更应是点到不止,直至探究的根。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因此,“真实”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干预、点拨、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上,学生通过探究教材文本,获得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而不断进行自主“转化”——学习“类似课文”,解决类似问题等。通过“转化”,学生可以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孜孜不倦地去探索知识。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转化”,以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李卫红 《天津教育》2023,(10):104-106
<正>“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让初中语文课堂真正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教师需要统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来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具体论述了“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高效创新的实践路径,保证语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指向真正理解的数学深度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实践创新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真发展,逐步从低阶思维迈向高阶思维,从而实现数学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认知生长点出发,动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去发展他们的新经验;精心设计学生思维的“跑马场”,积极发展他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策略;坚持“教学评”的高度统一,在“为了学习的评价”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9.
杨桑柏 《天津教育》2023,(31):105-107
<正>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寻找新的教学方式。项目化学习是一种融合传统教学和跨学科学习的新型教育思想,主张让学生在解决一个完整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和思想,对改善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依托项目化学习的手段来重构学生的学习生态,让学生在完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高效地获得知识,同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让教学满足“双减”提出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说“设疑”     
为了使课上得具体生动、妙趣横生,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设疑”。所谓“设疑”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人为地设置“疑点”。“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回答。而是设法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