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风和日丽的初夏,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亚洲农业记者研讨会”活动中,笔者有机会与来自亚洲10个国家的记者先生、女士们朝夕相处了一周。他们中的多数人是头一次到中国,他们对北京的好奇、热爱心情,他们的不同性格、作风给笔者留下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印象。遵纪守时的“良民”本届研讨会的正式代表和公务人员近30人。用餐时,10人一桌。哪桌人到齐,哪桌先开饭。日本和新加坡客人总是准时来餐厅,先吃完先走人。而其他国家的记者,包括中方人员,则是陆陆续续,来得晚吃得也晚,有时后面的事也都拖拉了。对比之下,笔者对日本、新加坡记者由衷佩服。不时向他们伸出大姆  相似文献   

2.
照片上的高云岗、王迎晖和王国辰三人,不同之处很少,相同之处很多。他们同在一片青春园,都是男性,读了17年书之后得到了两个学士学位,去年大学毕业,都分配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当记者。又同去站了三个月柜台,在工厂当了三个月的“机器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而他们的世界,竞有那么多的相交点。大约是在今年初,《经济参考》报上新开了个栏目,叫《新记者站柜台》,陆续登些署名为“本报实习记者××”的文章。这个栏目,不知不觉地给我们留下了清新独特的印象。《新记者站柜台》的刊头上画着个秤,后来,这个栏目又变成了《新记者进车间》,刊头上便又画了个车床。稿子却仍是先前的风  相似文献   

3.
维罗尼卡·格林是一个七岁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个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女记者,她用手中的笔与爱尔兰的毒袅们进行着一场“战争”,最终她被黑势力无情地吞噬了。去年6月28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葬礼,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悼念被暴徒杀害的女记者维罗尼卡·格林。格林死后的那几天,都柏林一直沉浸在悲愤的气氛之中。许多普通百姓都到爱尔兰议会大厦和格林生前所在的《星期日独立报湖灵堂里签名悼念格林。一个叫杰拉尔丁·赫伯特的人写道:“对于格林之死我感觉异常担忧,爱尔兰的法律和正义将不复存在。”在议会大厦外面,…  相似文献   

4.
<正> 双学位制图书馆学专业,就是在已取得某一专业学士学位后再学习图书馆学专业而取得该专业学士学位.其毕业生成为有两个学士学位的图书馆学专门人才.举办双学位制图书馆学专业,是丰富图书馆学教育层次,为图书馆输送中高级人才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5.
【前记】在父亲赵家璧收藏的书信中,有范用先生的不少亲笔信。在这些信中我读到了范用先生对一个比自己年长十五六岁的老编辑的尊重与敬佩。他们两人虽然成长的时代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两人都是从少年时期,就对从文字到书籍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书籍是自己的朋友,并且开始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要编书;  相似文献   

6.
在多数成年人的记忆里.童话几乎等同于安徒生和格林;在中国,凡出版过儿童读物的出版社,都出版过“安徒生童话”。他的作品在世界被翻译成150多种语言。在他之后的一个多世纪.每天都有人读他的童话;而在一年中某一天,人们会想起这个制造童话的人。  相似文献   

7.
早在一九二八年,杜定友先生就发表了图书馆“就是社会上一切人的记忆,实际上就是社会上一切人的公共脑子”的著名论断。时至今年,这一理论一直闪烁着真知灼见的光彩,对后人的研究发挥着深远的影响。杜定友先生,字础云,1898年生于广东省南阳县,1921年获得菲律宾大学图书馆学士、教育学学士学位。回国后热衷于传播现代图书馆学思想,曾在广东省图书馆、上海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图书馆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儿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有两位学者不可忽略,他们分别开创了我国儿童图书馆史上的两个“第一”:蔡文森先生第一个将近代儿童图书馆理论和思想介绍到中国;王柏年先生则是近代该领域著述最为丰富的学者,也是他率先对我国儿童图书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对二人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儿童图书馆领域的学术成就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9.
吴稌年 《晋图学刊》2006,(4):1-5,11
自1876年格林提出参考咨询倡议后,1891年正式出现“参考工作”这一专业术语。中国近现代的参考咨询是由康有为倡导的,在“新图书馆运动”中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起步。我国最早开展参考咨询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在理论研讨上,刘国钧先生、李钟履先生和李小缘先生可说是代表。  相似文献   

10.
在南京师范大学11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批著名教育家和名师学者,他们为南师的创建和发展壮大建立了卓越功勋,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陈鹤琴先生就是其中一员. 《从拓荒奠基到幼教之父一一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主人公陈鹤琴先生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南京师范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南京师大有山有水,古色古香,依山而建,雕梁画栋,是东方最美丽的校园,殊不知,这里面洒满了陈鹤琴先生的心血和汗水,浸透了他的风格和思想.有人称赞陈鹤琴先生是一个"不失赤子之心"的老人.这是一颗对儿童、对生活、对事业、对人生的赤子之心.有着这样一颗赤子之心,故能紧跟时代前进,他在旧中国不免郁郁于心,到了新中国,他的理想则得到了全面、深入的实践.陈鹤琴先生是南师大历史长河中的精英,是广大老师的杰出代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忠诚不渝的爱国热情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体现了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张秀梅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1):I0001-I0001
黄仁字先生认为中国人不懂得数目字管理之道,胡适先生则认为中国人习惯于差不多。两位老先生虽然都是出于对祖国“爱之深而责之切”的情感因素与理性批判,但我认为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中国人的天地宇宙哲学观: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蝇营狗苟,务求与天地宇宙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的民族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君子之道在于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2.
黄立华 《中国出版》2014,(19):50-52
熟悉、了解徽州和徽州文化的人都知道新安江对徽州的重要性,古徽州的一府六县,绝大部分属于新安江流域面积以内。把新安江称作徽州的母亲河以及徽州文化的摇篮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过分。近年来在许多徽州文化的研究者和作家、诗人的笔下,都在千年流淌的新安江水中寻找着徽州的魂魄。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两位长年研究徽州文化的学者的关于新安江的散文体著作,一本是历史学教授王振忠先生的《新安江》、另一本是媒体人赵焰的《行走新安江》。前者重在挖掘历史故实、还原古代徽州经济社会文化形态;而后者则突出穿越历史时空、站在当代角度实现与历史徽州的思想对话。如果说,王振忠面对新安江,常常表现出处处留恋、不忍离去的驻足;那么,赵焰沿着新安江,则更多体现为思绪激扬、遐想联翩的行走。驻足者体现了更多历史学家的精细与缜密,行走者则更多体现了文学家的飘逸与冲灵,他们指向的却同样都是古代徽州的魂魄。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到达重庆的当天晚上,蒋介石举办了一个小型欢迎宴会。毛泽东与蒋介石见面了。他们至少有十几年没有见过面了。上一次见面可能是在广州,那时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的统帅,毛泽东则以国民党员的身份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一年后,随着国共两党的决裂,两个人从此成为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对手,他们率领各自的武装力量所进行的较量,每一刻都关乎各自的生死存亡。因此,即使毛泽东来到蒋介石面前,国共双方的高级官员们还是感到他们握手的那一瞬间有点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都在干着泥瓦匠的活,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在垒墙,第二个说在挣钱,第三个说在建楼。他们虽然干的是同一种工作.却有着不同的动机.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从业观。仔细想来,认为是在“垒墙”和“挣钱”的两虽略有差别.但基本上都属于把工作仅仅当成生存的手段来对待的一类:而持“建楼”态度则是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去做。  相似文献   

15.
2001年是美国文学创作的丰收年,它给当代美国文坛带来了三位主要偶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绍尔·贝罗和两位潜在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菲利浦·洛思和约翰·厄普代克。然而,尽管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创作上的奇异构思得到了大量的好评,其中却只有一部挤进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而目在榜上仅仅呆了一个星期。你可以想像,现在的作家都需要各种宣传媒体的支持,每一部小说都乐于被报纸、杂志、广播电台和网络杂志作为重大的文化事件而进行追踪报道。厄普代克先生的新作《阁楚德和克劳迪奥斯》(克诺福出版社出版),读起  相似文献   

16.
对于所有的人来说,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投身到一项伟大的事业,人的生命会随着整个事业的延续而得到永生。对参与编写工作的所有成员而言,《北京志·期刊志》可以说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见证,是他们人生历程的一个骄傲。《北京志·期刊志》不仅凝聚了他们十五年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也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高鑫先生曾举过一个特别恰当而有趣的例子。他说:“100个人阅读《红楼梦》,他们心中就会有100个不同形象的林黛玉,而1000个人同时看一场《红楼梦》的电影,他们心中装的却只有一个林黛玉的形象。”这就是文学语言和视觉形象的  相似文献   

18.
在韩国历史上,金九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他从1894年起就参加反日活动,为实现祖国的独立奋斗了一生。金日成曾对金九执后辈礼,尊称其为“抗日的老前辈”。韩国总统卢武铉曾说:“在韩国人中,我最尊敬的是金九先生。金九先生是韩国国民最尊敬的人。金九先生到死都坚定不移地为民族的独立和统一而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19.
爱,首先是两个人之间共同的一种经历。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相关的两个人的经历是相似的。其中,一方是施爱者,另一方则是被爱者。他们两个来自不同的世界。通常,被爱者只是一个刺激因素,激发起施爱者长期隐藏在心底的爱。而每一位施爱者都明白这一点。在灵魂的深处,他感到  相似文献   

20.
新一代人可能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但那是很遥远的事情了;而老一代人,则感到对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当年称呼的"伟大革命导师",陌生的是,已经很多年没有摸过他们的书了。那么,真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样子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