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读着徐刚先生的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成长起来的。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份量的对生态高度忧思、极度关注、时刻警醒人们的一篇具有震撼力的作品。后来,我又读过李青松先生的好多生态文学作品,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写北京公园里的笼鸟文化的作品,题目是《鸟语落寞未成歌》,描写的是现在的水泥、楼厦之林里,寂寞的花开、落寞的鸟语。这些作品影响着我对林业的钟情、热爱,对生态的忧思,给了我很多思想上的积  相似文献   

2.
到美之前,《文化交流》杂志约我写一篇世界著名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的专访稿。因为马友友是我女儿吴蛮的老搭档,经常在一起排练和演出,彼此非常熟悉,我想这不会是太难的事。谁知到美国后向女儿提出此事,她顿时面有难色,说他忙得不得了,一般很难见到他  相似文献   

3.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冰冷地没有语言——/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地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这是冯至的诗《蛇》。《蛇》一直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品,但解放前没有人提起过这首诗。《蛇》是在解放后才获得崇高地位的。对这首诗第一次给了高度评价的是诗人何其芳。1959年何其芳在一篇后来收入《诗歌欣赏》的文章中提到冯至的两首诗《蛇》和《南方的夜》。他说,冯至的两本诗集《昨日之歌》和《北游》中不少是歌咏爱情的,其中《蛇》与《南方的夜》是比较出色的。《蛇》所表现的对于爱情的渴望,写得不落俗套,富有色彩等等。这是在中国有关《蛇》的第一篇评论文章。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2006,(3):9-10
一等奖(2篇)《老队长纪事》,散文,王嘉龙《守林世家》,长篇小说,阿娜尔古丽二等奖(12篇)《爹》,散文,李青松《唐僧、悟空游西安》,少儿故事,王姿瑾《看树》,散文,李振南《空枪》,中篇小说,宋华亭《染绿的散句》,散文诗,王秀竹《话说古树》,报告文学,陈贵《热带雨林》,诗歌,刘玉  相似文献   

5.
<正>跟大家在一起聊的机会不是太多。我今年3月份已经退休了,退休之后学校有活动我还是会回来的,包括听一听我们教研室几位老师的课,以后我还准备专门和我们的研究生在一起做几次对话,因为好多同学说到校后还没见过我,这也是我很惭愧的,实际上我在学校里几乎从没举办过这样的活动。先回答几个有意思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心中有女性偶像吗?这我得首先讲托尔斯泰的一个短篇小说,对我影响很深,是我在下乡之前读过的《午夜舞会》——青年托尔斯泰当时参军在边防城  相似文献   

6.
和“国际在线”总编辑马为公的谈话是从一本名为《遭遇热点》的书聊起的,这本书记述的都是驻外记者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其中收录了马为公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我做了七小时“战俘”》,另一篇是《翻越黎巴嫩雪山》……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散文诗《墓碣文》与索洛古勃的宗教神秘剧《对另一种存在的烦恼》的主旨都是用人的心灵分裂的方式,表现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探寻和此种探寻中的无量痛苦及无有穷期,陷于绝望与反抗绝望的无尽纠结。两作均呈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似的复调艺术形态。两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另一种存在的烦恼》呈现为"外在对白"的表相,《墓碣文》有着更为坚实的"内心对白"内核;两作的结尾很不相同,前者是主人公"我"的行将就刑,后者是"我"的逃离—新生,一有耶稣情结,一是战士情怀;在索洛古勃那里,对自身有所犹疑,对外在有所怀疑;而在鲁迅那里,虽然亦不乏类似的心态,却更显舍弃就我而前行的决心。两作还显现出两位作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与艺术关联。  相似文献   

8.
2012年6月18日,《中国日报》推出"我的中国梦"(My China Dream)系列报道,讲述在华外国人在中国实现梦想的故事,通过他们的不同经历,折射中国近几十年间逐渐开放,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又一"梦想之国"的过程。该系列采访了诸多在华颇有影响力的国际友人,通过他们的视角,积极有效地向海外传达了中国的正面形象,为我争取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新的平台。该系列报道推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和转载。《中国日报》记者周黎明采写的《戈发:我的脸谱人生》是该系列报道中的一篇,他应本刊邀请撰写了他采写这篇报道前后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我集的《中国与世界》专题邮集,伴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就是与《文化交流》杂志对上了号,并结了缘。这首先因为我遇到了一位知音—时任《文化交流》杂志总编的吴尧民。他知道我的专题具有一定的世界视野,在对外传播友谊、传播中华文明、推进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等方面,可以为刊物提供一些必要的稿件。这样就有我在《文化交流》话"交流"的话题,并由此与刊物有了十年翰墨情。编者巧用邮文贺万国邮联我的第一篇文字稿—《从外国  相似文献   

10.
俄国汉学史提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出访中,有位俄国友人一见面,就问我:“看了贵国的《世界汉学》,什么国家都介绍到了,连冰岛仅有一两位汉学家也有文章涉及,怎么讲俄国汉学的文章一篇也没有。”言外这意:一是提醒不要忽略汉学大国俄国。同时,恐怕还是明示我这个研究俄国汉学的人有没有尽责。这种诘问对我是个鞭策。本来我以为依次在写完《中国文学在俄苏》、《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以后,还可以按部就班写《中俄文化交流志》,之后才是《俄国汉学史》。这样安排虽然符合逐步扩展和深化的常理,但看来太慢了,不符合形势的要求。到此只得提前动笔进入后一个选题,拟出了历史分期…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所做的清算,虽仅有十一条,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极为丰富。对于这篇重要的论述,已然有众多解说,但针对第四条的解读尚较为缺乏。故本文特此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四条进行逐句分析。第四条是关于宗教的论述,共五句话,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肯定费尔巴哈以往工作的成绩——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出发点和结论是正确的;第二,揭露宗教产生的根源;第三,揭示消灭宗教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说起来,我已经见过孔祥楷先生三次了。第一次是在2010年的孔氏南宗家庙祭祀大典上,孔先生站在台上,深情且有力地颂唱《大同颂》。旁人告诉我,这是他亲自为《礼记大同篇》所谱的歌曲。那次以后,一个多才多艺、饱读群书的奉祀官留在我的印象里。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职业圈》2005,(4)
我对项目真实性的担心尊敬的编辑同志:我从今年一月份开始订阅《职业圈·好财路》杂志,第一次阅读就让我爱不释手,因为贵刊介绍的投资项目大多都很适合像我这样资金少的投资者。其中有一篇文章《手中巧克力淘金:你无法抗拒的千元加盟项目》就把我吸引住了。当时非常心动,第二天就打电话询问相关事宜。一星期后,我就收到了有关的加盟资料。可因资金不足,只好暂时搁置下来。很快,二月份的《职业圈·好财路》又准时送到了,我很激动、很期待地打开杂志,没想到这一期又有一篇《免费加盟国际品牌,开“莱威丝”手工巧克力店》,再次介绍了“莱威丝”…  相似文献   

14.
《大学》统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生态文学勃兴令人瞩目去年8月以来,塞罕坝突然成为社会公众和许多作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出现了一批反映塞罕坝林场建设卓越成就、表现生态文明主题的报告文学。李青松的短篇报告文学《塞罕坝时间》在创作完成后不到48小时即由《人民日报》于去年8月11日刊发,日前又被《新华文摘》转载,引起较大反响。在此前后,去年8月4日新华网发表了郭香玉的《塞罕坝,  相似文献   

16.
费孝通这个名字,说他闻名全国、蜚声世界,当不为过。已是望九之年的费孝通,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忘年至交。老朋友之间的新认识1956年,他在我国对外宣传的英文杂志(《人民中国》上发表过一篇很精彩的文章:《老朋友之间的新认识》,引起了强烈反响。费孝通的老友、英国极有影响的《新政治家与民族》周刊的主编金斯利·马丁,一年前来华访问,和  相似文献   

17.
太华竹海     
正最早是在艾煊先生的散文集《碧螺春汛》中读到关于太华山的描写的,有一篇《竹海新篁》,写春天雨后破土而出的新竹,给我的印象深刻极了。新篁的快速生长,正与一个寻找生活激情的青年的心理相吻合,所以,我才有了与自己的感情更加贴近的感觉。然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隐藏在文章背后的,许多年以后,我与艾煊先生相见,在南京文化巷的那座小楼上,我当面聆听关于《碧螺春汛》写作的经过,这才知道,艾煊受1957年"探求者"事件的牵连,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太  相似文献   

18.
<正>看着这份作业,我有些愕然。这是这个班的学生第一次做我布置的英语新闻评论课作业:就任何一个话题,用英文写一封读者来信。这位学生就美国在东亚驻军的问题写信给《中国日报》编辑,对他们刚刚刊登的一篇评论提出一些不同看法。我应邀在三所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研究生班开过英语新闻评论课。我上这门课,侧重于英语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和写作方法,同时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批判精神。但是这份作业批判精神的指向却是我没有想到的。  相似文献   

19.
1997年秋天,在那个果实累累的季节,我一口气读完长篇报告文学《三千孤儿和草原母亲》。我受到一种伟大情感的洗礼!从理性上讲,这个题材,反映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度里人和人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全新的关系。从情感上,却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国家从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身上所富有的人道、人性的优秀品格,以及同情、救助、无私、爱国等民族精神。我感到这个题材不仅重大,而且相当难得,作者马利是一名记者,文笔潇洒;因为她曾经  相似文献   

20.
宋庆龄“一生中最后一件事业”《今日中国》中文版是在宋庆龄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于1980年10月创刊的。本刊前副总编沈苏儒先生在《怀念与祝愿》这篇纪念本刊创刊10周年、缅怀宋庆龄逝世9周年的文章中曾写道:“我刊中文版的创刊是她光辉的一生中最后一件事业。由于家庭的、历史的原因,她对海外华人、华侨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