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光温资源与气候生产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光合作用是农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影响光合作用过程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植物本身的光能利用率,另一方面则是植物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四个基本因子:光、温、水、气(CO_2)。提高农业生产从本质上说就是改善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和充分利用光、温、水、气等自然气候资源。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对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探讨。本文侧重从光能利用的角度探讨我国光温资源及其制约的生产潜力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2.
于沪宁 《资源科学》1981,3(4):39-44
光合作用,作为农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其唯一的能量来源是光。除土壤环境因子外,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植物本身的光能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则是植物所处生活环境的光、温、水、气(CO_2)四个基本气候因子。因此,提高作物产量,从本质上说,就是提高植  相似文献   

3.
李继由 《资源科学》1980,2(1):58-62
太阳辐射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生物学产量(包括根、茎、叶、果实、种子等)的90~95%是作物利用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的有机物,根吸收的无机元素所占比例很小。可见,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首先决定于太阳辐射,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则取决于固定太阳辐射能的数量。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从太阳辐射能利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作物产量,越来越重视太阳辐射能资源和光合生产力的研究。 目前,我国耕地年平均太阳辐射能利用率(以下简称为光能利用率)很低,以粮食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气候生产潜力区划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明荣 《资源科学》1984,6(3):72-79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光合潜力的研究进展较快,黄秉维和龙斯玉首先分析我国光合潜在产量,引起了有关学科研究者的重视,陆续有著作发表,这对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起了良好的开端。 农作物生产潜力可以根据个别自然环境因素或综合诸环境因素进行研究。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而气候又以太阳辐射、温度、水分等要素为基本。各基本气候要素对产量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因而可以分析单要素的生产潜力,如光能生产潜力;也可以把各基本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降水变化对主要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淮河流域粮食主产区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粮食作物生产能力的问题,本文基于淮河流域171站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及121站作物历年生育期资料,采用气候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模型计算了冬小麦、夏玉米和一季稻的气候生产潜力,着重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变化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淮河流域三种主要农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以一季稻最高,其次是夏玉米,冬小麦最低;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年际间变异系数均超过10%,其中冬小麦超过20%,但三种作物均无显著的时间变化趋势。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占光温生产潜力的比例(简称气候比)以冬小麦最低,多年平均值仅为49.7%,且变异系数达到25.4%;夏玉米和一季稻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67.3%和66.4%,变异系数仅为12.9%和16.3%。降水变化对三种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限制以冬小麦最大,其次是夏玉米,一季稻最小。冬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严重不足,且降水变异系数大,构成了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双重限制作用;夏玉米生长季内降水量的偏多偏少和变异系数均是限制夏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一季稻的气候比则仅与生长季降水量相关显著,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降水量多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我们并不陌生:通过叶绿体,吸收并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受光合作用启发,科学家们正在着手研制一种与叶绿体原理部分相似的新型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它可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实现真正零排放。  相似文献   

7.
应用Thornthwaite Mernoriae模型,计算西藏主要农区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温度、降水变化对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并进行了未来气温、降水变化情景下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气温、降水的变化对不同的气候区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所产生的效应有所不同,总体而言若未来气候变化趋于暖湿型,则对西藏农作物生产有利。  相似文献   

8.
提高中国三北地区气候资源利用率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首先对估算气候生产潜力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作物生长动态统计方法”和“作物生长动力方法”。采用这两种方法计算的气候生产潜力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和生物学意义。在此基础上用线性规划方法给出了不同年型下获得高产、高效的作物种植最优方案。最后提出了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达到高产稳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准确估算和适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根据山东省禹城市实际状况,确定了模型输入参数,计算了研究区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光合、光温、气候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采用作物结构订正计算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考虑粮食生产中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从准则层和因子层两个层面构建了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目标值和权重,对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①山东省禹城市光合生产潜力52 784kg/hm2,光温生产潜力11 023kg/hm2,气候生产潜力8 377kg/hm2,气候-土壤生产潜力6 450kg/hm2,对这3种作物的实际产量进行结构订正得到该市1999年~2001年粮食平均现实生产能力为6 244kg/hm2,禹城市粮食生产潜力较大; ②制约粮食生产稳产、高产主要自然因子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劳动生产率、化肥利用率和产投比的低下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限制因子。根据不同的限制性因子,本文提出了单项资源利用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热力四射的太阳太阳的直径约为139万千米,主要由氢气和氦气构成,表面温度达6000℃。地球上几乎所有能源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太阳。阳光让地球变得温暖、造成风的流动和水的循环,植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并提供给其他生物食物。取用不完的太阳能即使是埋藏在地下的化石燃料,其实也是古代生物遗留下来的光合作用的产物。而太阳能也可以用来发电,好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坏处是在阴雨天气和夜晚无法有效运用,发电量比较不稳定。太阳能光电池能收集光能并转换成电能储存,许多光电池可以组成一片太阳能板。不过光电池将光能转为电能的效率并不高,大约5%~15%,装置成本比较昂贵。目前,太阳能仍是人造卫星主要的电力来源。  相似文献   

11.
旱地是红壤区利用最差、肥力和生产力低下、障碍因子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率不高、作物种植类型复杂、退化严重的一类农业用地,但其作物种植类型多、面积占所在区域耕地面积的50%以上。在当前稻田产量相对较高、生产潜力已得到较充分发掘的前提下,高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旱地,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已成为南方红壤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主产区生产潜力对气候波动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荣青  郑度  戴尔阜  吴绍洪  赵明华 《资源科学》2014,36(12):2611-2623
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且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本文对逐级递减的机制法模型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修正计算太阳辐射的系数a和b,并划分不同土壤有效系数指标区来构建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1995年和2005年的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等4个逐级递减层次的生产潜力,并分析1995-2005气候变化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四个层次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区域的作物有效生育期增加,并且有效生育期初日时间逐渐提前,而终日时间相应推迟;同时生育期时段内的日照时数增加;而作物有效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总体减少,且大部分地区降水多集中在有效生育期内。降水减少是整个研究区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各气象因子的变化整体上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增长。气候波动使得光合、光温、土地3个层次的生产潜力增长,使得气候生产潜力降低。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4个层次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从对水田和旱地的影响看,气候波动导致水田光合生产潜力比旱地的增加更多;而气候波动使旱地的光温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增加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气候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减少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增加,但水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少。  相似文献   

13.
科信 《内江科技》2002,(3):37-37
稀土微肥,可以促进光合作用,增强植株抗逆性,提高秧苗对棚内低温、高温、弱光等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蔬菜的优质、早熟和高产。不同作物应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氢代碳,让天空更明净我们人类目前消耗的绝大部分能源,包括石油、煤炭、木材和天然气都是首先来自于植物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植物通过吸收太阳光子,利用光能来生产生物物质,这就是维持地球绝大多数生命的伟大光合作用。在生物系统中,光合作用是一套非常复杂的过  相似文献   

15.
吴让  周秉荣 《青海科技》2011,18(1):34-38
本文利用1961~2006年青海省农业主产区14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6a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利用作物生产潜力模式,计算了当前青海省粮食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并根据未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情景,估算了2030年、2050年青海省粮食气候生产潜力,在保持当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按高、中、低三种人口增长方案测算了青海省2030年、2050年粮食缺口状况。分析结果表明:未来青海省粮食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到2030年、2050年全省粮食缺口分别高达76.2~136.6万t和28.8~128.0万t。  相似文献   

16.
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模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DEM构建了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的模型,并且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作物水分耗散和放牧因子校正的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和盆地草地的光温生产潜力15.3 t/hm2,光温生产潜力约为光合生产潜力的53%,而且在山区约为44%,滩地约为54%,河谷约为58%,所以在共和盆地温度应当是限制牧草生产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并且在山区温度对牧草的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大;②共和盆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约6.6t/hm2,气候生产潜力是光温生产潜力的43%,是光合生产潜力的23%;而且河谷、滩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分别约为光温生产潜力的34%和41%,山地约为69%,水分对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影响在河谷和滩地要大于山地,尤其是草原化荒漠和荒漠化草原气候生产力相对较低;共和盆地的实际草地生产力是气候生产力的1/5~1/12;经过作物水分需求和放牧的校正,草地生产力平均2.2t/hm2,与实际生产力很接近.所以牧草水分需求和放牧强度对草地生产力影响很大,尤其反映出草地放牧已成为草地生产力降低,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大众科技》2008,(6):2-2
植物体内神奇的光合作用,有望帮助人类实现清洁能源的梦想。近期从上海市科委获悉,华东师范大学科研人员利用纳米材料在实验室中成功“再造叶绿体”,以极其低廉的成本实现光能发电。  相似文献   

18.
近40年中国东部地区夏秋粮作物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温度和降水特征发生相应变化。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析热水条件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潜在变化,对于未来粮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东部地区129个气象站1955年-1990年逐年气象资料,计算了夏秋粮作用逐年和多年平均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气候条件下的气候生产潜力不足以反映我国气候资源的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气候资源的年际变率大,优势年景夏秋粮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相差可达2.8倍-7.4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对我国东部地区夏粮作物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年际间的波动,但对秋粮作物有明显影响:一是空间变化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作物潜力增加,而其他地区减少,但有些年份整个东部地区秋粮作物潜力都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9.
光是太阳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光能是经济林木生命活动的初始能源。光对经济林木的生理生态作用,是通过光谱特性、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三个因素来实现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存在、繁荣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光除了光合作用外,还引起若干其他反应,如向光性、耐阴性、短日性,这些反应大大地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的进程以及植物的最终外貌。  相似文献   

20.
甘蔗作为生物能源作物的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目前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现状,本文分析了甘蔗在中国作为可再生生物质能源作物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甘蔗是C4作物,其光能转换效率、光合速率、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显著高于其它作物,并具有高净能比,适应性广,耐旱,产量潜力大,用甘蔗加工生产酒精成本低,而且巴西利用甘蔗大规模生产能源酒精取代汽油已相当成功,因此认为甘蔗是中国最有潜力的生物能源作物。中国需要重视能源甘蔗品种的选育,加强甘蔗能源酒精生产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并相适应的展开酒精汽油燃料动力机械的研制。可以展望,利用甘蔗发展能源酒精生产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