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后的遗言》是英国当代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第六部小说,其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借助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论原理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次心灵之旅。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在旅程中逐步撕破“人格面具”,展示内心;走出“阴影”,净化灵魂;最后找到“自我”的过程,探索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短篇小说的大师。他的短篇作品虽然数量不多,所提供的创作经验却是十分丰富的。这里仅就鲁迅小说的人物创造谈点认识。“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出关〉的“关”》),使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鲁迅曾这样谈自己写小说的经验:“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阿Q这个  相似文献   

3.
“情节”方面的内容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必考的一个板块。众所周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统一则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在小说中.情节。“它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  相似文献   

4.
一、几个基本的审美范畴 1、“扁平人物”和”园整人物”。 小说吸引我们主要是因为它写人。小说中的人我们称之为人物。在短篇小说中人物类型是内容的基本要素。 E·M·福斯特说短篇小说里的人物是“扁平”的而不是“圆整”的,因为他们是按明确规定的性格来描绘的。另一方面,没有一个作家能用几千字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  相似文献   

5.
小说中有着大量“次要人物”,他们绝不是情节安排中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有着鲜明个性的审美艺术形象,甚至与主角之间休戚相关。抽离这些“小人物”,小说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一、文本内部功能理解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价值,不但要从人物自身形象特征入手,更要看他们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联。即在文本语境中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志梅 《考试周刊》2009,(13):28-29
《归宿》是澳大利亚当代小说家伦道夫·斯托的第三部小说,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创造性使他成为一个早熟的作家。本文借助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论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寻找自我之旅。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在旅程中逐步撕破“人格面具”,展示内心;走出“阴影”,净化灵魂;最后找到“自我”的过程,探索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震云早期的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列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文学”皆可。作品体现出一种“消解英雄”的英雄情结。作品中的人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以柔性和韧性突围。作者擅长运用古今交融的手法演绎现代生活,体现根植人心的官本位文化。刘震云早期的小说创作受到其审美心理定势的制约,体现出作品内涵和风格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介绍“连环计”故事的史实依据的基础上,着重讨论这个故事在小说戏曲创作中的传承与演化,以及这些作品在审美趣味和对历史人物评价尺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其与传统思想文化的联系,也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9.
一巴金的小说《寒夜》写于1944年—1946年,是巴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压卷之作”,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赢得了重要地位。作品不仅强烈地抨击了旧的社会制度,宣告了“蒋介石国民党的统治已经彻底崩溃,不能再继续下去”,而且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尤其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曾树生这一多色性人物,更加丰富了巴金小说的人物画廊。随着《寒夜》的价值被重新发现,曾树生这个人物也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对这一人物形象的  相似文献   

10.
<正> 抒情散文写人,与小说、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不一样,有其自身的审美特点,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一、人物基本真实,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小说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人物。作者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使之典型化。散文的人物一般是真实的人物。如《范爱农》中的范爱农,《藤野先生》中的藤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一个是鲁迅先生的朋友、同学,一个是鲁迅留学日本,于仙台读书时的老师,阿长则是他幼年时的保姆,都是真名实姓。作者所写的人物的精神、气质、道德修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没有不侔之处,所写事情也是真实的。自然,抒情散文中的人物也要求有典型性,但这种典型要求是:在生活原型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情节故事,使之典型化,而不能象小说那样以一种原型为基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散文作者一般只在丰富广阔的生活中搜寻,捕捉一些基本成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描写,而不能移花接木,将其他人的品质、行为、事情加在原型人物身上。散文作者由于受到“纪实性”特点的限制,不能如小说那样自由地运用各种手法表现人物。散文作者的自由是在切近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自由。与小说等虚构的人物比较,散文中的人物的美主要在一个“真”字上。因其“真”,与读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课标”将中外文学作品的学习目标表述为,“注重审美体验,……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人教版分别在必修三和必修五设立两个小说单元,其学习内容分别是“人物与环境”“隋节与语言”。必修五的“单元说明”则强调本单元的学习要注意把握主题和情节,  相似文献   

12.
英国小说研究者德斯特在分析小说人物时,说过一句值得深思的话:“小说家的功能就在表现内心最深处的内在生活。诸如“一些纯粹之热情,如梦想、喜乐、悲伤和一些不便出口或羞于出口的内省活动”,表达此一浪漫或神秘的人物面也是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实际上这也是对“文学即人学”这个命题和对人的性格是一个复杂系统原理的某一方面的具体化,福楼拜在评论乔治·桑作品时曾说到,“书里的人物个个好,但是没有差异,没有弱点,读者同样会丢开了的,他看出这个不合乎人性,我相信艺术,这种叙述故事的特殊艺术,只由于性格对立而有价值……。”(《福楼拜和乔治·桑的文学争论书信》)小说家因触及人物  相似文献   

13.
人物与环境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展现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使读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教益的叙事性的学体裁。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沙汀语)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  相似文献   

14.
章着眼于新写实小说的流派特征,从其代表作家池莉的创作入手,展示了她作品中人物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方式并剖析了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特色,从而探讨了90年代以来“新写实小说”创作的审美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张欣作品的分析,认为张欣作品对人的审美定位是主体性的,突出人的审美价值,以体现人的主体性质,所以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人以典型的审美类型出现,小说的主要人物被赋予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诗性情怀,是其理想人文风格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姑妄言》乃是清朝初年所出现的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世情小说,其评语亦与小说本身互为犄角,相互照应,对作品的指导思想和建构方法等皆有揭示和阐释,其中关于小说人物塑造的观点尤其值得关注和研究。评点者对于小说人物的评论切合其自身在小说文本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同时也揭示了人物在作者依据自身信仰和审美需求所实行的操控之下的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莹 《现代语文》2007,(4):75-77
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的《伪币制造者》是当时少有的一部在小说中谈论小说自身的作品。它比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出现的在小说内部探讨小说理论、并对叙述本身进行评论的元小说要早30多年。《伪币制造者》通过介入叙述的议论,探讨一种新的小说观和“纯小说”概念,具有相当程度的元小说性。首先,小说通过对人物或作品的评价,传达了作者的小说价值观;其次,以爱德华日记和人物间谈话的方式谈论他的“纯小说”。谈论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他赞同的一些传统创作方法;二是他主张的“纯小说”;三是《伪币制造者》的创作论。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许多作品都借助了“因果”之说的模式。并且,在这一类小说中对于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刻画上,许多作品里都表现出了人物的命运主导性这一特点。我国明清时期小说中这一类依托“因果”之说、反映命运主导性特点的作品,表现了我国古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9.
结构是作品内容的组合构造,艺术的结构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成果。它能引起读者审美的关注、审美的激动和审美的思考,使作品意蕴得到最好的发挥,因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摭拾数例见于小学课文的结构艺术,加以简析。 1.转侧看花式。这种结构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致、人物。在你眼前呈现一层比一层更美的景致,越来越丰富的人物风采,所以又称为“长卷展示式”。《梅雨潭》先写在山边观赏梅雨瀑。那瀑发出“哗哗哗哗”的声音招惹人去注视她,再写抬头看见的“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这瀑布  相似文献   

20.
在《一件小事》的教学中,不少教师还认为车夫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其根据大概是:车夫是小说正面人笔的形象;这样可以表明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歌颂,来提高小说的思想价值。但从作者当时的思想情况及作品中形象的塑造和矛盾冲突的展开来看,小说的主人翁应是“我”,而不是车夫。现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求教于广大教育界同仁。 作者在作品中着力塑造了“我”的形象。“我”谈过?“子曰涛云”,尽管身穿皮袍,以车代步,然而“为生计关系”,又不得不冒着大风,清早出门。这都说明“我”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时,作品也写出了“我”的思想性格的两重性:一方面,“我”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怀不满,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文治武力”和“吃人”的孔孟之道表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