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当今世界尤其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重大、最令人不安的问题之一,便是人口仍在超负荷、超极限地恶性膨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育控制,是当代进步人类的共识,也是我国的基本对策或政策.但实行生育控制,便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人的"生命价值"、"权利"和"幸福"等道德伦理问题.关于"生育控制与人的生命价值",我们已有专文论及  相似文献   

2.
社会实行控制人口增长,节制生育的政策,最终必然要落实到每一家、每一个生育者的身上,落实到为避免出生不适度的生命数量的具体控制的各个环节上。于是人的生命的价值问题就成了现代人口生产中一个必须回答的伦理问题。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控制生育,即通过人为地杜绝一些新生命的诞生,以减少“人的生命数量”,这在传统的人口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看来,是否定人的崇高存在,有损于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至于在生育的控制中,在胎儿具有可存活性以前人为地终止妊娠更是为传统的人口价值观、生命价值观和道德价  相似文献   

3.
社会实行控制人口增长,节制生育的政策,最终必然要落实到每一家、每一个生育者的身上,落实到为避免出生不适度的生命数量的具体控制的各个环节上.于是人的生命的价值问题就成了现代人口生产中一个必须回答的伦理问题.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控制生育,即通过人为地杜绝一些新生命的诞生,以减少"人的生命数量",这在传统的人口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看来,是否定人的崇高存在,有损于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至于在  相似文献   

4.
<正> 当代人类社会所进行的“生育控制”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生育人口数量的控制,二是生育人口质量的控制,即推行或实行“优生”。 实行“优生”,预防或避免有先天遗传性缺陷的后代的出生,以至积极地改善和增进人类的“遗传健康”,提高人口群体在体格和智力上的质量或素质,这不但是社会人口生产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生育上的追求和愿望。但在社会推行“优生”的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要引起或发生一系列来自个人和社会的不同侧面的价值冲突。如何调整这  相似文献   

5.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深情话语。尊严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只要是人,就有作为人而高于物、高于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道德地位。教育,作为最富有生命力的事业,理所当然就应具备教育尊严。而语文教学就是以呵护心灵、养护生命为主要目的,我们语文教师就更有责任、义务构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之生命价值理想状态的呈现,包含着道德与自由等意义关系。在传统伦理学框架中,对幸福的理解,主要是围绕'德福一致'展开的,它所认定的幸福就是最高的善,即一种依赖于德性的人性状态。启蒙运动以来,幸福逐渐被认为是基于人的内在需要和生命权利的追求,这种追求实际上体现了人之为'人'的价值特性,而且标志着人重返'人'自身...  相似文献   

7.
幸福一直是伦理学的重要问题。与古代不同,当代人对幸福的讨论是通过权利来进行的,权利是人获得幸福的前提和关键。罗尔斯等人通过“基本善”来阐述权利,其实是指明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幸福的基本物质条件。阿玛蒂亚•森把可行能力作为权利的关键概念,从而进一步地指出了幸福不能仅仅是外在条件的满足,更是个人能力的应用和展示。森对能力的表达借助了亚里士多德的功能说,功能与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功能从目的论意义上是人之为人的优秀性所在,因而能力与德性概念在价值意义上具有某些共性。从权利到能力最终到德性的论述说明,权利概念可以脱离现代规范伦理的抽象形式,回到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拷问,从而在德性维度下重新定义和理解幸福。  相似文献   

8.
作为幸福教育的实施主体,教师是学生走向幸福人生的重要引领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从精神层面看,教师职业幸福是教师自我生命价值与教育价值的统一,是享受与发展的统一,是教师主观努力与客观存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生育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既是公法层面的人权范畴,同时也是私法层面的民事权利。自然生育时期、义务生育时期以及权利生育时期生育发展状况的明示,展现了生育权由萌芽到最终确立的纵向历史演变进程。西方国家个人主义、人文主义、幸福主义和多元主义的生育价值表达,我国由古至今向"个人主义"的生育价值转换以及综合域内外生育价值的共性特质,体现了生育权多样价值维度的横向呈现。以哲学的视角综合阐释纵向层面的生育权历史演变进程及横向层面的生育权价值维度呈现,是法学领域生育权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今后生育权主体权益的保障、生育权立法规制的有理、执法实施的有序、司法裁判的有据提供了宏观指导与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0.
刘璐 《中国教师》2014,(9):54-56
<正>幸福是一个人生命最美好的存在状态,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每个人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千百年来,追求幸福早已成为人们不懈奋斗的动力之源。我国研究者从1985年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涉及伦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诸多方面。人们谈论或者研究更多的是"老年  相似文献   

11.
功利主义伦理学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原则,密尔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幸福是功利主义眼里人生的唯一目的,密尔在其论证中论述了有关“什么是幸福”、“什么人可以获得幸福”、“怎样获得幸福”以及“个人幸福与全体幸福的关系”等问题。功利主义体系自身的矛盾在密尔“幸福”的思想里特别突出地表现出来。然而这种世俗化的幸福观却深刻地影响着今天人们的观念,应给以很好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潮汕地区人口超生问题严重,人们普遍具有追求“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渴望,以至于形成了难以克服的痼疾。是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原因的综合作用,共同酿就了潮汕地区的超生现象。政府解决人口超生问题的策略应是:思想观念上重视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的意义,行政干预不可放松;行政执行上必须依法行政,对超生行为实行法律约束;制度安排上提倡创新思路,完善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老有所养的保障机制;文化建设上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实现人口生育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恰安教授精辟地概括:人本管理就是“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对人的研究,尊重人,相信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发挥人的积极性,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丁钢 《现代教学》2013,(10):79-79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生物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生物性生命是人作为“自然之子”所具有的与其他生物没有差异的生理性存在,是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精神性生命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是人超越动物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价值性生命是人对生命终极目标的追问,是对“为何而活着”的无限探寻。人不能只是停留在生物性和精神性存在上,更应该追求价值的实现。只有在追寻自身价值的历程中,人的生命才能感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与幸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惬意。教学是一种价值活动,作为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教师通过智力劳动来实现自身价值,不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铺就道路。有效教学只有立足于人的生命价值,彰显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够从根本上体现教学“人为”的活动特征和“为人”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面对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社会矛盾及现实的冲突与压力,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惧等心理问题,进而出现““无聊”、“空虚”或“无意义”等精神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关分析,并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认知、情感、动机三个视角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引领大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激发生命欲望,提升生命的质量,帮助大学生建构正确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拥有幸福健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作为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穆勒的道德学说影响深广,尤其是他将有质和量的差别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作为道德原则,为功利主义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伦理的设计目标和最终标准果然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吗?从对幸福的界定、快乐的质和量的关系、美德与幸福的关系、道德判断的标准以及道德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角度对穆勒的道德观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从而对于“什么是幸福”这个永恒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幸福,可以说是人类必然选择的终极的价值目的,也是人这为人的最根本的确证,对幸福的解理和对人生命的理解实际上是同一问题.教育作为一种"成人"的活动,同样也关注对生命的理解,因而幸福教育是教育的应用之义.本文从人文主义视角,在对幸福做出生命诠释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走向幸福.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生育水平的决定》发表之后,人口理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引发了新时期人口理论问题的争鸣。特别是对稳定低生育水平认识之争、控制人口数量之争,异常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9.
教学活动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是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生命活动.“为了幸福而教“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不仅符合教师的生命需要、生命本性,也是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还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变革的基本趋势.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追寻的幸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结果幸福与过程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利他幸福与利己幸福等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生命意识”和“森林”、“原野”等文化意象为视角,对戏剧《原野》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它表现了封建势力极其伦理道德对人的生命的吞噬与戕害,展现了人类为了维护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所进行的抗争,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的思考,具有丰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