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健《〈呐喊〉自序》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日。但该序不仅是一篇导读《呐喊》的书序,也是一幅描绘鲁迅早期人生生活的画卷,更是一个解读鲁迅思想轨迹的最直接、最原味、最可靠的文本注解,从中可透视鲁迅人生的选择和思想的抉择。  相似文献   

2.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品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感情充沛,反复咏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屈原列传》,其表现手法主要是议论抒情,几乎占了作品篇幅的一半。如写屈原因愤而作《离骚》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呐喊>自序》,还是第一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对于这篇生疏的课文,有的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现以如下几点肤浅的理解谨供参考,并请批评指正。一、学习本文有什么意义? 鲁迅写这篇《自序》,是为了说明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为此,他在本文中自叙了创作《呐喊》前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这对于我们了解鲁迅早期的生活和思想,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呐喊》以鲁迅第一个创作的结集问世,作者是需要向广大读者作一番自我介绍的。同时为了说明这个小说集取名“呐喊”的原因,亦即自己怎样脱离了“寂寞”和“悲哀”而发出战斗“呐喊”的缘由,又不能不对自己走过的一段生活道路及思想演变的历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因此,这篇《自序》就成为鲁迅的第一篇,也是较为详尽的一篇自叙传略。  相似文献   

4.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史记》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在史学界的地位极其重要。今天,我们从史学史的角度来认识一下这部著作。一、一部作者用生命谱写的不朽史作《史记》的原名叫《太史公书》,称作"史记"开始于东汉桓帝之时。其实,"史记"在该书的正文中出现过多次。如《太史公自序》中就有:"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史记"就是对历史的记载。用"史记"称谓这部著作是很贴切的。《史记》共130篇,每篇一卷,也就是130卷。《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从《太  相似文献   

6.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呐喊》里的许多篇章,都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也成为中学课文中的范文,孔乙己、闰土、杨二嫂等成了世界现代文学画廊里的典型人物。所以研究鲁迅,少不了《呐喊》,更少不了《(呐喊)自序》。读《自序》,不只让人感受到一个时代的变迁之痛,更让人领悟出一位伟大作家的崇高品德,  相似文献   

7.
《药》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的一个重要的短篇,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前夕——1919年4月25日。《默》(1900)是俄国著名作家安特莱夫(1871—1919)的短篇小说,鲁迅把它译成中文。鲁迅在《<中国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指出,在《药》的结尾留有“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本文试从时空结构、象征印象主义和“灵肉一致”三方面对这两篇小说作一比较,来认识“阴冷”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说“序”     
序就是写在书籍或文章前边的文字。其主要内容是叙述作者的写作缘起、写作目的、写作经过以及书的体例等。序一般都是作者自作,也有请人作的。晋代的左思可能是请人作序的第一人。他的《三都赋》写成后,自以为很好,希望受到当时文人的重视,于是向当时的著名学者皇甫谧请教。皇甫谧读后十分赞赏,就为他写了一篇序。后人多学左思,为抬高自己的著作,请名人作序。序的写法没有定则,大多因人而异。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偏于记叙,柳宗元的《愚溪诗序》重于抒情,而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则以议论为主。有的序也称“引”,这大约从唐朝开始。唐…  相似文献   

9.
正《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还是一部文学名著。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许多学生看《史记》时,只注意到它的史学内容而忽视了它的文学价值,这是很可惜的。因此我以《鸿门宴》一文为例,简要分析一下《史记》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细腻之处,以使大家在今后的文言文阅读中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知识。2.汲取信息,明确《呐喊》创作的缘由及《呐喊》的创作经过。3.学习鲁迅反抗绝望,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对鲁迅《呐喊》中的作品做大致观照。二、重点及难点:重点: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个别句子的理解。难点:作者的社会观和创作态度的理解。三、学法引导:1.课前预习。(序言两大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呐喊”;我眼中的鲁迅。)2.理解文意时,结合鲁迅小说、散文、杂文,鲁迅研究的相关评论等加以说明。3.课后阅读鲁迅作品及读本中的相关内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它不仅对中国的传记文学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在韩国史书里也显示着深远的力量。如对高丽王朝金富轼所著韩国民族第一部纪传体正史《三国史记》便是一个突出例证。《三国史记》在写作体例、表现乎法、创作态度、评价人物方式等多方面都全面吸收了《史记》的特点和长处。另外,《史记》做为第一部传记文学在世界上同样具有巨大影响和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谈到司马迁的《史记》时说:“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语虽不多,却对《史记》作了准确的评介。司马迁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出类拔萃,超乎流俗的大胆精神写出了他的富于批判性和独创性的辉煌著作《史记》,打破了当时由于“内多欲而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可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传记文学名著,《史记》记录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给人深刻印象的有一百多人,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代表了社会上的某一类人,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有的达到了一定的典型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逝世时。社会各界送了许多挽联,其中有两副别具一格。①举世如野草彷徨,南腔北调,三闲二心,尽是可怜阿Q相;独身向热风呐喊,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总求不使死魂灵。②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两副挽联都是通过巧嵌鲁迅的作品名(含译作及主编的刊物),表达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和对先生逝世的悲痛之情。第一副对联嵌的鲁迅作品有:《野草》《彷徨》《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阿Q正传》《热风》《呐喊》《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死魂灵》。第二副对联嵌的鲁迅作品有:《莽原》《…  相似文献   

16.
孟子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这七篇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最为重要经典文本之一。孟轲(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史记·孟荀列传》“: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从上述记载来看,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7.
华晔 《班主任》2011,(2):57-58
记得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们曾将四年大学生活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作了注释——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四《伤逝》。今天我也要借鲁迅先生的四部作品对我这一年多来的工作做一次小结,那就是《彷徨》《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第一章彷徨前年8月,我走进这所小学的大门,满以为当好英语老师就行了,却不料等待我的将是角色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可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传记文学名著,《史记》记录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给人深刻印象的有一百  相似文献   

19.
每读《呐喊》《彷徨》,总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鲁迅在两部小说中的情感恰如书名所示——《呐喊》中多的是激奋,是难以按捺的内心冲动,外部的沉郁掩饰不住内在情感“如地火一般奔突”;而在《彷徨》中多的是冷静凝重,作自身似乎已退居极次要的位置,客观冷静再现的特征日益明显。换言之,《呐喊》如青年的狂歌与哀哭,《彷徨》则如中年的冷峻与沉思。  相似文献   

20.
在呐喊声中探索道路——论《呐喊》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呐喊》是鲁迅先生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现代学和现代现实主义的坚实的奠基石,收集了从1918年的《狂人日记》到1922年的《社戏》等十四篇小说。从小说反映的内容看,《呐喊》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社会和农民思想的真实面貌,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现实,是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一面镜子;但从小说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看,《呐喊》实际上刻划了鲁迅先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民族解放道路的轨迹,是鲁迅先生追求梦想的形象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