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侃 《文化交流》2016,(2):42-44
正海峡文化同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交流中彼此加深了解的两岸文学。洛夫(1928—)是台湾著名诗人,被誉为"中国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洛夫自称"诗魔",既指创作手法新颖独特,也指对诗歌创作极度热爱,至今,已出版了37种诗集。龙彼德是位在浙江乃至全国颇具声望的诗人和评论家。他把洛夫当成诗学研究的对象,30年来孜孜不倦,结出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初期英国文学刊物对济慈诗歌的态度迥异。主流刊物《布莱克伍德》和《评论季刊》持保守立场,猛烈攻击济慈,称之为"伦敦佬派"诗人,使得"济慈死于评论"的神话逐渐形成并流传于世。《观察者》《胜利者》《指示者》等进步刊物积极为济慈辩护,书写其"真正的诗人"形象。依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攻击济慈与为之辩护的声音构成对话,引发读者对济慈的关注,这是其作家形象发展的起点。不论积极塑造济慈作家形象的赞誉之词,还是无情贬斥诗人的冷漠话语,都已经汇入文学公共领域的历史长河。对济慈作家形象与19世纪英国文学报刊之间复杂关系加以分析,能够从一个角度诠释济慈跻身经典诗人行列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自然的心迹     
已故艺术史论家、评论家穆孝天先生曾 在数年前为李定华所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强者的心迹》中这样评论李定华和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诸如《银色的夜、灰色的梦》、《少年漫话》、《夜游太虚》、《黄山岗之恋》、《高原情话》等,无不寄托了他的少年时代、当年在淮北农村插队的回忆和对贫瘠黄土地的感慨。其间,虽然痛苦多于甜美,甚至毫无甜美可言,但毕竟还是在时代的激流中,始终如一地贯穿着他的  相似文献   

4.
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女诗人,她的诗作多涉及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在作品中,她直视死亡,将其作为诗歌母题延伸,形成具有诗性的"死亡观"。这种死亡观不但凝聚着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也展现出诗人在诗歌书写技巧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郑敏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诗人与死》,从"诗人"身份、死亡定义和形成原因归纳郑敏的死亡观,力求发掘其蕴藏的文字价值。  相似文献   

5.
痖弦是《创世纪》诗刊的主力军,其诗歌创作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以往的评论多着眼于痖弦诗歌的戏剧因素等方面,本文将从镜头、剪辑、影人、电影流派等多重角度对痖弦诗歌进行赏析。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跨学科研究,以诗歌内容为中心点、以各种电影理论为多条射线,形成一个互涉、开放的研究平面。借由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使诗歌达到向其他学科延展的效果,为其他诗人、诗歌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许宁 《文化学刊》2009,(4):183-183
2009年4月19日,由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诗潮》杂志社、《中国诗人》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牟心海诗歌创作研讨会在辽宁社会科学院如期召开。会议邀集了30多位专家、领导、诗人共同研讨牟心海先生50年来的诗歌创作成就。会议由省文联副主席洪兆惠主持。省文联主席王秀杰、省作协主席刘兆林、《中国诗人》主编罗继仁、《诗潮》主编李秀珊等到会祝贺并发表精辟评论。  相似文献   

7.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文辞优美,并且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其中《橘颂》"或可视为中国文学传世作品中今见第一篇比较典型的咏物之作"。对于诗歌批评理论而言,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的一大创举,其理论主要针对诗歌,旨在对诗歌文本本身进行批评。利用英美新批评理论,可以对《橘颂》从能指和所指两方面进行更深入地阐释与解读,诠释《橘颂》不同于《楚辞》之外其他作品的文学性,挖掘《橘颂》所蕴含的隐喻、张力和非个人化传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燃烧的渴望》是韩国爱国主义诗人金芝河于1975年发表的作品,它歌颂了在韩国20世纪70年代军事独裁的强压统治下诗人对民主的强烈渴望。诗中反复用"你的名字"来指代"民主",具有特殊的意义。"你的名字"暗示了"民主"的隐秘性,表现了诗人对"民主"的亲密感,同时,增强了诗人的感情、美化了诗语。  相似文献   

9.
杨执中是《儒林外史》中一个性格鲜明且有颇多争议的重要人物,通过出身、经历、科名、家境、癖好、性情等各个方面的比对可以看到,当时在士林中交游广阔且在诗坛颇具声名的诗人王藻应当就是《儒林外史》中杨执中的原型。吴敬梓将王藻诸多方面的个人信息都带入小说并附着在杨执中的身上,同时又在某些方面作出了根本性的改变,最关键的便是对于诗人身份的遮蔽和瓦解。诗人身份的消磨使得杨执中只能徒具名士之表而内里却是一片真空,因此他只能通过种种方式对之进行遮掩,这也带来了人物性格更为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并进一步增加了这一人物在矛盾而混乱的身份中的困窘与尴尬。  相似文献   

10.
于亚男 《文化学刊》2008,(1):111-114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伟大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史上最杰出的演奏家之一。幼年即学琴,后去热那亚和帕尔马学习,9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13岁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他的演奏使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巅峰,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他的弹奏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小提琴是最难驾驭的乐器之一,帕格尼尼的技艺使他被称为"小提琴之王"或"提琴魔王",很多人都认为帕格尼尼的秘密在于他那只奇妙得不但指头能够朝上翻到不寻常的程度,而且能"像一片树叶那样优雅飘动"的手上。《无穷动》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代表作品之一。在本曲中,右手的快速连顿弓、连跳弓、自然跳弓、人工跳弓、波音等技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抄本行款、避讳方式、抄写时代等外证,从文本内证入手辨证吴晓铃旧藏道光人戬谷手抄之《红楼梦》戬本,既不属于脂抄本系列,又不同于程高本,而是属于《红楼梦》嘉庆十六年东观阁本系列;从破立两方面着手,论证戬抄本之底本当为东观阁本。否证了刘世德所谓"我更相信,戬本的底本(或其底本之底本)的年代是在乾隆年间,在程甲本问世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之前"之观点。  相似文献   

12.
大型组合根雕《梁山一百零八将》最近在民间艺术之乡一一浙江嵊州问世。作品取材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主创者是我国著名根雕艺术家郑剑夫。  相似文献   

13.
<正>涉藏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的重要领域。《纽约时报》评论版(Review Desk)是该报向西方受众推荐书籍、电影、表演和展览的重要窗口,由其推荐的文化产品受到社会公众关注的几率会大为增加。本文通过分析1979-2014年《纽约时报》涉藏评论的历时性变化和所推荐文化产品的来源构成,提出了中国涉藏文化产品对外传播的路径。1979-2014年《纽约时报》共刊登涉藏评论137篇,  相似文献   

14.
正余秋雨先生作为一位著名作家和学者,当红之始是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仍长盛不衰。他最擅长的文体是中长篇的散文随笔,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文笔优雅而文史底蕴丰厚,读之感觉到他的作品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余秋雨1946年8月出生于浙江余姚(现慈溪)。我在拜读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霜冷长河》等集子之余,曾企望他有缘机能写写海宁的人文胜迹或人事流风。  相似文献   

15.
为雪域画魂     
藏族画家尼玛泽仁的笔似乎注定是用于描绘雪域高原的,但从他的作品中,很少见到纯自然风光——他笔下的雪山永远是充分展示人类生命力的场所。《灵异图》中,一位先民正穿云破雾追逐着几只狂奔于崇山峻岭间的牦牛;《雪域》中桀驁不驯的牦牛已被先民抓住了一只角;而在《黑白之间》,牧人和他的一群牦牛正喷着白气在暴风雪中挺进;在《创世纪》中,原始人在追捕强悍的野兽,野兽又在捕食弱小的动物,而两只佛眼正静观着生存竞争中进化着的人类;《最后的净土》则表现了生活在西藏这片冰雪世界上的人们的冰雪一样纯净的内心。  相似文献   

16.
希尼的诗集《北方》在为诗人带来好评如潮的赞誉同时,也受到了不少评论家的质疑,认为他的成功纯属运气,更批评他在政治上的逃离。本文试图结合《北方》中最为突出的沼泽诗进行文本分析,对有关这本诗集的一些争论进行梳理辨析,从中得出希尼在《北方》里表面上看似回避北爱尔兰的现实暴力冲突,却绝不是所谓的"政治退缩"。事实上,《北方》的成功恰恰在于其通过挖掘沼泽意象迂回地进行历史暴力的艺术回溯,从而得以在广袤的层面上以更冷静客观的笔触观察、书写和反思人类文明史上的暴力循环。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利比里亚等一些西非国家因为受到埃博拉病毒的严重影响而获得世界普遍关注,许多国际性新闻媒体纷纷对疫情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在美国,以《纽约时报》为首的新闻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地对这场疫情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报道及分析点评。《纽约时报》历史数据显示,仅在2014年之中,其对埃博拉疫情的新闻报道及局势评论竟逾500篇,供稿的重量级记者、专家、学者等接连亮相。《纽约时报》驻中西非新闻站还因为对埃博拉  相似文献   

18.
在“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今天能够来参加郭老诞辰百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感到无限喜悦和荣幸! 郭老不管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学术研究上,都是我的前辈。他在文学和学术上影响了好几代人,我是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所受影响就更大。我今年90岁了,能够来参加这个会议,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郭老是一位具有显著成就的文学创作家,特别是他的新诗。新文学运动早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两年,即于1917年兴起,最早刊行的一本新诗集即胡适的《尝试集》问世后,受到当时广大青年的欢迎。但不久,郭老那光芒四射的《女神》一出版,胡适的《尝试集》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女神》当时吸引了千千万万爱好文学的读者,特别是青年,我就是其中的陶醉者。《女神》奠定了郭沫若文学创作的基础。因为仅仅是理论上的提倡和一些尝试的作品,还不能够使新文学成为大气候,只有既有理论又有较成功的作品,才能促成强大有力的新文学运动。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郭老创作的出现,对于新文学运动可算是“一锤定音”。《女神》一问世,就带动了新文学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壮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声势。  相似文献   

19.
在王翼奇先生的大著《绿痕庐诗话·绿痕庐吟稿》中,收有"诗人喜为偶对"一文,说的是胡铨贬朱崖,行临高道中,知有‘买愁村’古未有对,因以‘闻喜县’对之,于马上口占一绝云:"北望长思闻喜县,南来怕入买愁村。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王翼奇先生评论说:"喜为偶对,诗人幼学所养积习也。仆仆风尘中犹不禁技痒,愁  相似文献   

20.
傅璇琮与周建国先生合撰了一部《李德裕文集校笺》,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一问世 ,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阅读之后 ,觉得该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尤其是书中昭示的学术研究的途径、规范与方法 ,对于目前的古籍整理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一傅璇琮与周建国先生研究李德裕以及牛李党争 ,已经有 2 0年的历史。 2 0世纪 80年代初 ,他们就有重要的论著问世。傅先生有《李德裕年谱》(齐鲁书社 1 984)、《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文学评论》1 982年第 3期 )、《牛李党争与唐代文学研究》(《文史知识》1 983年第 2期 ) ;周先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