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四、反客为主的争先式无论是兑子、对捉还是弃子,开个玩笑,都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子"上着眼落墨的。本节与前不同,纯属抢先,赤裸裸的抢先,通过抢攻反客为主,在进攻中自然而然地解决大子被捉的问题。不仅如此,它在解决被捉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先手和优势,经常是得寸进尺,不知厌足。在手法上,它总是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定之规,可谓千奇百怪。让我们通过几个各有特色的战例,从不同侧面来认识它。先看图1。  相似文献   

2.
走子兼具多种作用,最常见的是同兵种的兑献兼捉,它们是棋例裁决中的一个难点.其难点有二:一是凡属兑兼捉及同兵种的献兼捉的着法,既符合兑、献的术语解释,又符合捉的术语解释,究竟是兑、献,还是捉?令人心存疑惑.二是依据接续再走说的方法,届时应该由行棋方接续再走呢?还是换由行棋方的对方走棋?更叫人举棋不定.  相似文献   

3.
凡走子后能够造成在下一着(包括从下一着开始运用连续照将或连续交换的手段)吃掉对方某个无根子者,称为“捉”。这是规则给捉下的基本定义,对于它规则还做了一些其它详细的规定。捉是象棋第三种攻击手段,走子步步为捉称“长捉”,单方长捉属禁止着法。捉与长捉在棋例案例中最复杂,问题也较多,常常发生争议,因此对它要特别注意,并要深入细致地加以学习和研究。捉的基本形式,如按捉的棋子分类可分为:动子本身 捉子;相关子造成捉 子;动子和相关子联 合捉子。如按捉子方 式分类有:预计直接 吃子;预计抽吃子或 连将抽吃子;预计交…  相似文献   

4.
《象棋竞赛规则2011》(以下简称《11规则》)有关捉的术语解释中,提及通过完整的互吃交换后吃掉对方子且得子,为捉的其中一种形式.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掌握“完整的互吃交换过程”呢? 所谓“捉的片段论”,即为完整的互吃交换的过程.捉的片段从吃子或将军起,只能交替地由将军、应将及吃子三种形式混合出现.一旦其中有一方停止了这三种形式,该片段即为结束.然后再以片段内是否得子为依据,判断其走棋性质是“捉”还是“闲”.  相似文献   

5.
三、走至片段结点判断是否“隔一步” 如图1,红方仕四退五,退仕助兵将死黑方,判“杀”.黑方车3平6将军,是“将”.红方仕五进四应将后,虽然也有杀,但黑方属于“自毙”,判“闲”.黑方车6平3,尽管能够进车吃炮,然红方落仕后,形成“铁门栓”绝杀.于是裁友们形成两种观点,判“捉”、判“闲”众说不一.那么究竟是“捉”还是“闲”呢?预计车3进3,仕四退五,走至片段结点,红方并没有立即把黑方将死,方知是“隔一步”成杀,所以车6平3为“捉”.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9,(4):53-61
老鹰捉小鸡作为一个老少皆宜的"小游戏",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有着国际范围的普遍认同价值。以这一小游戏为研究对象,对它的起源、传播规律和启示进行理论分析与归纳总结,凝练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架构。研究认为:1)"老鹰捉小鸡"起源于"尸毗救鸽"故事,是佛教在本土化传播过程中文化变迁的结果,这一推论比日本的"比比丘女"游戏提前了至少500年;2)它的传播是其文化特质被分离借取,在人类心理一致性的作用下被创新、再解释的过程。游戏过程的仪式化将隐喻内容融入其中,进一步促进了喻体的行为变迁,文化变迁得以成为自然的过程;3)"麻雀个体"理论是基于"老鹰捉小鸡"传播规律的理论升华,在人类的共性文化中必然还有着类似这一小游戏的文化特质,以"麻雀个体"的四要素为切入点,创新或寻找新的文化特质,必然对文化的跨区域传播或"一带一路"的民心工程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凡是用作为根的棋子去捉对方的棋子,即使预计吃子 后,己方被这个根所保 护的棋子失掉了,也不 予考虑,仍然判捉。这 是1999年规则在子力 交换问题上做出的一 个特殊规定。 图1是1999年规 则所举的一个图例。红 方两步动车捉黑方过 河卒,但预计吃卒后, 己方的马会立即被黑 车吃掉,因为红车是红 马之根,马的损失不予 考虑,仍然判红方为长 捉,而黑方避卒则为长 闲。 栽定:双方为长捉对长闲,长捉的红方必须变着,不变作负。 图2也是一个作根子捉子的实例。红方首着车三退一,尽管预计吃马丢马,因属‘作根子捉子”,仍然判…  相似文献   

8.
王淼 《中国钓鱼》2020,(4):88-89
外婆家住湖南新晃侗族山寨,那里有许多山间小溪小河,小的时候,我最爱和表弟去小溪里“捉玩”。侗族人到外面去玩,习惯叫做“捉玩”,想必这“玩”是要有“捉”的技巧。去溪里捉玩,自然是捕鱼。20世纪80年代之前,山溪小河没有污染,水流清澈明净。当时民间捕鱼也没有现在先进,用的都是土办法,一般是在秋收后,鱼肥且多,大家也有农闲,就以生产队之名集体捕鱼。  相似文献   

9.
二、针锋相对的对捉式对捉,是以牙还牙的还击方式。让它和兑子式挨在一起,是因为有相近的地方。你看,你捉他一子,他反过来也捉你一子,两子价值大体相等,如果你吃掉他也吃掉,那不还是兑子吗?事实上,采取对捉的一方,往往在行动中  相似文献   

10.
二、捉的片段务必走至结点 对实战中出现的待判局面进行棋例裁决时,有时也会发生片段还没有到达结点就提前对某一着棋定性的误判.裁判界元老刘国斌先生曾提到,完整的互吃交换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算一,只要连续不断,总要计算解拆下去. 如图1,红方帅五平四,造成车五退二吃炮,倘若据此判“捉”就麻烦了.因为完整的互吃交换的过程并未结束,没有到达结点,还有车4平6,车五平四,车6进3,红方只得弃还一车,得不偿失,为“闲”.黑方车4平6将军为“将”.红方帅四平五应将为“闲”.黑方车6平4捉仕为“捉”.  相似文献   

11.
附带捉士象     
一方因防守需要而占据防守要点,并且立即形成简明和棋局面,在附合上述条件下,其附带产生的捉士象仅是假象,应按“闲”着处理,否则接“捉”处理。  相似文献   

12.
李文彬  杨维 《武当》2001,(5):25-28
鹰捉的涵义和作用:桩功三体式被视为形意拳特有的静功筑基功夫。而鹰捉则是桩功三体式诸多技法的运用,是形意拳动功筑基功夫,也是对形意拳的动作要领、基本技法的体验和掌握过程,是为了练形意拳打好基础的一趟拳。经云:“起手鹰捉。”正说明锻炼形意的各种拳法都要从它开始,所以人们称为形意之母拳。说“三体式是母式”,“鹰捉是母拳”,两者是开启形意奥秘之门的钥匙,实不为过。  相似文献   

13.
王冬文 《精武》2005,(8):16-16
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根本,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上都是采用三体式的腿劲和步型,故练形意拳的人都以三体式桩功为主要桩功,尚派形意拳亦不例外。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母式,而鹰捉则被称为形意拳的母拳。练形意拳的人都非常重视这两项功夫的训练。李文彬先生在其著作《尚式形意拳械抉微》中曾将三体式桩功和鹰捉合称为尚派形意拳的筑基功夫。  相似文献   

14.
图1中的黑方车炮联合暗藏要抽吃子。我们知道,将(帅)士(仕)不能出九宫,象(相)不能过河,因此它们的战斗力相对较弱,但当它们成为打的相关子的时候,其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请看双方循环着法: 红方车九退一是捉炮,车九进一是照将,两步为一将 一捉。黑方第一着士4 进5,在解捉炮的同时 还成为炮架造成炮捉 车,为一打。第二着士 5退4,表面上看是解 将,实质上暗藏杀机: 伏下一步车3平5,若 帅五平四,四路仕立 即被抽吃掉;若帅五 平六,炮6平4,仕六 退五,车5平4,仕五 进六,车4平1,帅六 平五,车1退4,红兵…  相似文献   

15.
刘再贵 《体育教学》2008,(12):54-54
“捉尾巴”游戏是在小学阶段深受中低年级学生青睐的激兴游戏之一。常规的“捉尾巴”游戏是学生存奔跑、躲闪过程中采用“摸、抓”等形式,攻守双方在行进中快速灵活的用手提列系在对方腰后的跳绳或布条(尾巴),同时采取相应防守措施的一种激兴游戏,能较好地发展学生速度素喷和灵敏素质。下面,我们对单纯的以奔跑、躲闪、追逐为主的“捉尾巴”游戏进行一下改编,看看还会有其它的效果吗?  相似文献   

16.
王孔兴 《棋牌世界》2004,(8):40-40,39
凡在献子的同时还存在着捉子,即走子兼具“捉”与“献”两种作用时,仍从重按“捉”处理。  相似文献   

17.
图1中双方的捉子情况都比较复杂,需要仔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请看循环着法。 红方首着棋炮九 平八,造成下一步炮 八进七吃马,象5退 3,炮七进七杀,应判 为一打。第二着棋炮 八平九,预计下一步: 炮九进二去卒,车7 进1,帅四进一,炮1 进2,炮七退一,车7 退2得马或车7平4 得仕。红方用仕换过 河卒不算捉,但黑马 是属“作根子”炮离线 吃卒造成的,不予计 算子力价值,仍算 捉。两种情况择其重 者仍判为捉,这样本 步棋也为一打。 黑方首着棋炮2平1,预计下一步车7进1,帅四进一,炮1进2,炮七退一,车7平4…  相似文献   

18.
图1,是联合要抽吃子的例子,也存在着新的捉子行为,请看双方循环着法。红车长捉黑方无根炮,为长打。黑方两步动炮则性质不同:炮1平2后,从原来的车炮联合要抽吃炮又增加了一个要抽吃的对象———车,这是新的捉子行为,必须判打。炮2平1后,要抽吃炮的局面没有变化,应判闲  相似文献   

19.
2.走动其他子走动其他子,邀兑子对被邀兑方其他子产生捉,按“捉”处理。如图1,选自苏州棋友朱永明收集整理常熟棋手番棋赛对弈时形成的一则待判局面。红方车五退一,牵制黑方车马,判“闲”。黑方马3进2,黑车邀兑红车,符合兑的术语解释。同时,朱永明棋友敏锐地发现走子前车1退1吃兵会丢马,走子后造成被保护的马以兑的形式摆脱牵制,原做根子车可以放心净吃过河兵,吃子的结果发生了变化,这是走动其他子,邀兑子对被邀兑方其他子产生捉,兑兼捉,从重判“捉”。  相似文献   

20.
儿时捉鳖记     
在我小的时候,奶奶患有哮喘病。一日,父亲不知从哪里得到一个民间秘方——吃不放盐煮的鳖肉能治哮喘病。为了让奶奶早日好起来,我们全家开始了捉鳖行动。那时经济条件很差,大人们整日为吃喝而劳作。我因年幼,无法帮大人们干活,就成了为奶奶捉鳖的主要人选。记得那时我捉鳖主要有三种方式:用钩钓、用网逮、用锹挖。先说用钩钓。我找来母亲缝衣的绣花针做成鱼钩,用纳鞋用的粗线把钩固定牢,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