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回族民俗学概论》是一部研究回族民俗的专著,虽然只有20多万字的篇幅,但在国内回族民俗学术研究方面却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有一定的开创性。这本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回族民俗,书中涉及的回族民俗有宗教信仰、礼仪、  相似文献   

2.
杨文笔 《文化遗产》2010,(1):117-124
本文以西北山区回族"都哇师"为研究对象,以宁夏南部山区回族社区为研究个案,通过人类学的田野作业,对宁南山区中的回族"都哇师"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访谈,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存在于宁南山区多元类型的回族"都哇师",并对其所特有的一套"诊断术"与"治疗术"做一"文化浅描",对"都哇师"多元的传承类型,及"都哇师"在山区回族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给关照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王巧玲  刘伟 《档案》2013,(4):35-39
回族建筑主要有清真寺、拱北、道堂、宗教学校、民居、石雕和砖雕等,其中以清真寺、拱北和砖雕为回族建筑文化的代表。回族建筑为研究不同时期的回族历史、社会状况、科学技术、文化素养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4.
回族的服饰既受到伊斯兰文化影响,也受到中国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有着历史的继承性.从不同历史时期回族服饰的表现形式来看,其变迁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蕃服时期和本土化时期. 一、唐宋元蕃服时期 由于唐宋元时期回回先民有阿拉伯人、波斯人,也包括突厥、回鹘等,因此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是外来多民族的混合体.不同国家、民族的外来蕃客侨居中原地区,民族意识一致或邻近的蕃客形成相对独立的蕃坊,各自结庐而居.  相似文献   

5.
正东白塔村,隶属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全村人口近2000,均是回族。东白塔清真寺位于东白塔村内,是大兴区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本有两座,分别坐落于东白塔村的西南端和西北端,村人时称"前寺"、"后寺"。外乡人称为"南寺"、"北寺"。这里说的清真寺,是当年的"前寺"。一、著名阿訇王静斋与东白塔清真寺1905年,中国现代四大名阿訇之一、伊斯兰教著名经学家、翻译家王静斋阿訇在河北安育村于勉翁阿訇门下学习,并得挂帐毕业,不久出任大兴县属东白塔村南寺  相似文献   

6.
《通典》卷三十五《职官十七》,载:"大唐凡京诸司各有公廨田:司农寺,(给二十六顷.)……内坊、左右内率府、率更府,(各二顷.)"①另外,《文献通考》卷六十五《职官考十九·禄秩》和《通志》卷五十七《禄秩第十五》也沿袭了《通典》这则史料,写做"率更府".但《唐六典》此处却写作"率更寺",《唐六典》载:"凡在京诸司有公廨田(司农寺二十六顷……内坊、左·右内率府、率更寺各二顷.其有管署、局、子府,各准官品、人数均配.)皆视其品命,而审其分给."  相似文献   

7.
建设特色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在泛在知识环境中巩固信息地位、为读者提供主动知识服务的一种有效手段。文章结合宁夏大学图书馆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实例,介绍了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和开发的流程和经验,阐述了应用方正DESI系统平台构建回族历史文化数据库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隋唐洛阳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城内里坊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该城历经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和北宋,加之其间洛河泛滥和变迁,各时期里坊的数量和部分里坊的位置发生变更,致使古代文献中对城内里坊名称、数量说法不一。弄清里坊的数量和历史变更关系,对研究隋唐洛阳城的最初规划思想和历代变更脉络具有重要意义。惠训、道术、道德三坊北临洛河,在古文献中屡次出现和引用。本文通过大量考古资料,结合古代文献对三坊的初设、位置、历史变更等进行论证,认为惠训坊为隋代初建东京城内之里,后在其北增设道术,唐代将两坊合称"道德",武周时曾改为"道训",后复为"道德",并延至宋。通过对惠训、道术、道德三坊变更脉络的梳理,可为确定隋唐城内洛河的走向、漕渠的入口及城内里坊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回族报刊研究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回族报刊,孕育在19世纪末中国内忧外患的困扰之中,崛起于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觉醒之时,它被当代回族学学者称为中国近现代回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长卷"和回族"百科全书"。深入考察这些报刊的发展历史,研究它所刊载的内容,对研究回族、伊斯兰教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亦对目前出版的回族报刊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日,长治市城区档案局积极探索档案工作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思路,在全市13个县市区中先行一步,大胆将业务指导工作延伸到相对神秘的宗教界,指导长治市清真中寺建立健全了档案工作。长治市清真中寺位于市区回族群众聚居的西大街天晚集北口,和新建的民族广场相邻。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730平方米,是长治市规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也是我省仅有的两家荣获“全国百家模范清真寺”荣誉称号的清真寺之一,国家和省、市、区领导及社会知名人士曾多次深入清真中寺检查、参观指导宗教工作,留下了大量翔实、珍…  相似文献   

11.
毛时亮 《兰台世界》2016,(3):148-151
黄岩鸿福寺历史悠久,脉络清晰;高僧辈出,影响深远;政教互动,鸿福天下;遗迹丰富,文化深厚,是黄岩乃至台州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存。但由于历史等原因,鸿福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被淹没。因此,加快挖掘、整理、研究鸿福寺文化对于保存台州历史文化,提升文化品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在广泛的散杂居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认同。婚姻仪礼是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回族婚俗也是当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詹姆斯·凯瑞首倡的传播仪式观的理论视角,分析散居回族在民族婚俗逐渐失落后,如何使用象征符号和外在表征丰富婚姻仪礼,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的复杂的文化认同。并探讨回族婚姻仪礼现场的文化共享,如何影响了当地回族社群的内部秩序和回族仪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芳  曹馨月 《当代传播》2012,(4):74-76,84
本文以甘肃省庆阳市五顷塬回族自治乡龙咀子村的回族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儿童日常交纵融合的家庭生活、宗教生活、学校生活和媒体接触四个场景的"深描",研究了儿童在文化孤岛背景之下民族文化传承现状。研究发现:宗教生活和家庭生活交错形成的传统观念与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教育体系传达的现代观念在当地回族儿童心目中成为共生共存的图景;但明确而又相对成体系的传统观念在实际生活中主宰着回族儿童评价外界的标准和行为规范准则,现代观念则呈现出碎片化和模糊化,影响了儿童对外界的认识和想象,但对其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影响暂时似乎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回族古籍文献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数据库建设不仅是回族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具有科学价值的系统工程,它对回族学学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回族古籍资源的文献价值与数据库建设,回族古籍文献的内涵、类型与特点,回族古籍文献资源建设的路径选择、建设步骤及关键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上海回族商人所办社团改变了以往孤立的商业个人和分散的群体,商人们相互协调、配合,统一从事大规模的社会活动,逐步形成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回族商人社团的势力和影响力层层渗透、扩展到上海回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反抗斗争、教务整顿、文化复兴、慈善救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俗研究     
《全国新书目》2013,(5):35-38
传承与固守--当代散杂居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沈再新著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0552.00ISBN:9787510047299本书共包括九章内容,主要内容是论述中国及湖北回族散杂居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梳理沔城回族的源流和民族关系史;讨论回族散杂居格局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回族的发展的意义。介绍了沔城回族镇的区位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物产、历史沿革;通过分析当地民族、宗教、传统文化和基本社会情况,彰显沔城回族镇的多元文化特征等等。东南民族研究(第2集)蒋炳钊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0158.00ISBN:9787561545201  相似文献   

17.
第五节 回族文化对散居回族经济发展的导引 文化是国家、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国家、民族生机与活力的强大精神内核,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回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近千年的生存和发展中.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培育和丰富.对回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散居回族,虽然散居在祖国各地.但是共同的民族文化却使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习惯代代相传.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国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大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回族、伊斯兰文化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也提上了建议日程。本文分析了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意义及背景,提出了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和建设方案,以及在建库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阅读可以影响或能决定一个人的志向、才智、品格、情趣,大力倡导阅读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共识,也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民族阅读为特定研究目标的学术研究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宁夏固原地区回族青少年阅读文化状况调查,研究当地青少年阅读现象,了解和掌握他们的阅读倾向,可以为做好少数民族阅读文化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清代,在回族聚居地之一的新疆天山以北地区,回族所固有的传统饮食习惯在积极吸收周边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元素的同时,大量引入并采用中国内地各大菜系的料理手法与技艺。这种变化的出现与长期存在于本质上既是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与框架在清朝时期正式形成,又成因于从元至清近四百年间回族文化不断融入中华文化的"本土化选择"。这一过程最终使得回族的饮食习惯更加多样化、合理化,并与回族在中国境内呈现出广泛分布、同各民族杂居的实际情况相映照,更加具有地域上与文化上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