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洪生 《钓鱼》2005,(17):39-39
鱼类摄食欲念受水温影响比较大,水温越低越不开口,这就是10月以后全国广大水域上鱼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与水温的关系 各种鱼类都有其生存、生长的适宜温度。鲫鱼适宜生活的水温为15~20℃;草鱼、鲤鱼、团头鲂等属温水性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为25℃左右。在此温度范围内,摄食旺盛,是垂钓的好机会。温水性鱼类,当水温降到15~10℃时,摄食显著减少,水温降至4℃以下时,  相似文献   

3.
刘汉初 《钓鱼》2010,(1):30-30
入冬以后,气温一天比一天低,“敞着口”接触空气并不断地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河、塘、湖、库水温也一天比一天低。尽管水温下降的速度比气温慢,但当水温随着气温下降到接近多数温水性鱼类的起始摄食温度时,水温就成了影响鱼类进食吞钩的各种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我们不能在水温偏低的条件下找到水温相对高的钓位和钓点,冬钓就很难钓有所获。  相似文献   

4.
一、鱼类的营养:鱼类的营养基础是摄食,摄食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类的营养。研究鱼类的营养是从食物开始的,掌握不同鱼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摄食特点,以及环境条件与鱼类摄食的相互关系,揭示鱼类的生物学规律,在垂钓用饵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垂钓某种鱼类,首先要了解它的食性,了解其摄食强度和季节变化以及摄食时间和方  相似文献   

5.
早春钧鲫鱼     
高国祥 《垂钓》2011,(3):22-23
当寒冷的冬季过去,水中的鱼儿会随着温度的不断提升,逐渐从深水区游向温暖的浅水区寻觅食物。但是,在早春时节,鲤、草、青等大型鱼类,会因水温还未达到它们活动摄食的理想条件,仍然深居简出。因而在早春,我们都会以鲫鱼作为垂钓对象。  相似文献   

6.
张海燕 《中国钓鱼》2005,(11):12-13
深秋初冬随着气温的下降,水温也逐渐冷了下来,大多数鱼类归潜深水,进入冬眠状态,不再游动摄食;而鲫鱼是耐寒鱼类,水温在10℃左右时,照常觅饵摄食,只是活动范围小了,摄食动作小了,活动量小了,觅食不积极了。根据此种情况,深秋初冬钓鲫鱼的方法应有针对性地调整如下。  相似文献   

7.
赵巍 《钓鱼》2005,(9):27-27
天气变化对钓鱼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天气不同,气温、气压、湿度等诸多天气环境因素都会明显不同,从而对水温、水压,水中的溶氧量及水中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很大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天气环境下,鱼类不同的摄食习性和生存特征。  相似文献   

8.
钓鱼识天气     
《钓鱼》2007,(24)
天气变化对钓鱼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天气不同,气温、气压、湿度等诸多天气环境因素都会明显不同,从而对水温、水压,水中的溶氧量及水中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很大影响,形成不同的天气环境下,鱼类不同的摄食习性和生存特征。  相似文献   

9.
黄旺意 《钓鱼》2008,(1):30-31
皖南山区入冬以后,往往雨水稀少,进入枯水季节,水库、池塘水位下降较大。再加上天气一天一天渐趋寒冷,水温变凉,各种鱼类也逐渐远离岸边浅滩觅食。在隆冬时节,大多数鱼类也已停止摄食,只有鲫、鲤、鳊等鱼还在小范围内觅食活动。此时,钓获的多为鲫鱼,它们常常十几、二十几条一群聚集于深水区域避寒越冬。因此在稍大些的水面用手竿垂钓,  相似文献   

10.
郁文生 《钓鱼》2008,(20):38-39
秋天是各种植物收获的季节,也是钓鱼又迎来的第二个黄金期。实践证明,秋天虽是有利于垂钓的季节,但也要注意时节的转换会给鱼类摄食、游玩等活动规律带来变化的事实,加之一些不确定因素对垂钓的影响,有时就显得鱼比较难钓。要想有较好的鱼获,钓手必须做到随机应变,具体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钓不到鱼”,是钓鱼者最伤脑筋的话。为何“钓不到鱼”呢?这涉及比较广,由于篇幅所限,仅以“水”字作一探索。水温的重水要温环是境鱼条类件赖之以一生,是活影、生响各存种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水深在5米以上的湖泊、水库等,上下层即有水温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其中的饵料生物和鱼类的不同,各种鱼类和水生生物对水温都有一定的要求,若过高或过低均会对它们带来不利。鱼类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是随着水温的变化而改变。水温的变化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甚至于生存,就目前经常钓到的鱼类来讲,大多是温水性鱼类,…  相似文献   

12.
吴芜 《垂钓》2005,5(1):44-46
浮标的制作理念是强调个性,兼顾共性,或在共性的基础上凸显个性。但在一般钓鱼人的眼中,浮标只要有三类功能就可以了,这就是击底、打浮、钓动态。鱼的行为受水温、溶解氧、气象因素、水深、底形底质以及生物性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摄食习惯及其行为变化是既定的,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用浮标的共性去迎合鱼类的咬钩习惯、用浮标的个性去破解鱼类的特殊行为。  相似文献   

13.
鲫鱼与水温     
鲫鱼是淡水变温性鱼,栖息水域底层,体温随水域温度不同而变化。水温的高低,是直接影响鱼体新陈代谢强弱的重要因素。鲫鱼的活动、栖息、摄食、成长、繁殖诸方面,都与水温休戚相关。弄清这一问题,对选窝下钩具有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野钓选点     
一、按季节变换选择钓点。温水鱼类,水温8℃左右,鱼体开始游动,并表现出摄食欲望,水温25℃左右为摄食高峰。鱼儿栖息地也随温度而变化,钓点也应随四季不同温度而变动。“春钓浅,夏钓潭”,且“一日三迂”。即春钓时.早、晚钓深,近中午钓浅;夏钓时,早、晚钓浅.午钓深;秋钓阴;冬钓阳、钓深。也就是说,要随水温而改变钓点。  相似文献   

15.
一、选钓点,时间、气候、水温要适宜冬季气候不断变化,鲫鱼的活动规律也会随之而变,只有某些时间的气温和某些水域的水温比较适宜,成群栖息在那里的鲫鱼才会张口摄食。所以,冬季必须因时、因地制宜,按照气候的变化和水温选择好钓点。在"三九"寒冬时节,要选择鲫鱼群居的背风、向阳、水深的坑、塘。因为这里的水温与其他水域相对要偏高一些,有利垂钓。初冬时节,往往会出现多日晴天,气温只要超过8℃,鲫鱼就会游动觅食。此时的钓点,最好选择深、浅交界处或有水草的水域。"六九"冬末到春暖花开时节,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浅水的温度比深水回升较快,鲫鱼就会由深水域游入浅水域觅食,并准备产  相似文献   

16.
北方初春,虽然气候转暖,水温开始回升,但因冰刚融化水温还很低,尚不能达到所有鱼类都很活跃的温度,青、草、鲢、鳙等大型鱼类很少摄食,所钓鱼种多为鲫鱼等较小的品种,但它们还在深水区活动,咬钩动作轻。  相似文献   

17.
郭全刚 《钓鱼》2014,(1):46-47
进入初冬季节,天气变凉,各地的水温也逐渐变得低了起来。特别是进入冬季,水温进入一年中最低的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冰封,南方水温超过10℃的地区不多,部分鱼类进入休眠期,如肉食性鱼类鲶鱼、黑鱼等,但一部分非肉食性鱼类还是可以摄食的,如鲫鱼、鲤鱼、白鲦等。遇到好的天气,钓饵选择对路,收获还是很不错的。以笔者多年的垂钓经验来看,荤中带浓香型的钓饵较好,但最好的还是天然饵——红虫。  相似文献   

18.
气象,即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冷、热、干、湿、风、雨、霜、雾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统称。它对鱼类的活动与觅食影响极大,主要是:一、气象的变化直接影响气温、水温的变化。二、气象的变化牵连着气压的变化以及空气湿度的变化,从而使水中的溶氧量发生变化。三、气象的变化能改变水体的浑浊度。四、气象的变化往往给水体中带来新水和食物,如下雨或涨水。五、气象的变化可使温差出现明显的改变,如下露、下霜、下雪等现象。总之,气象的变化可以改变鱼类的活动规律和摄食习性,因为鱼类是一种冷血变温动物。所谓变温,是说它的体温不是恒定…  相似文献   

19.
罗非鱼,也有称非洲鲫鱼的,顾名思义是原产于非洲的一种鱼类。从外观上看,罗非鱼体侧扁,外形、大小似鲫鱼;背鳍硬棘较多,似鳜鱼。因其贪吃好钓,而普遍受到钓鱼爱好者的青睐,且有“初学钓者最佳入门鱼”之说。罗非鱼属杂食性鱼类,它可以广泛摄取生活在水体中的各种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其它一些鲜活饵料及植物碎屑,同样也摄取人工投喂的饼类、麸类和米糠类等商品饵料。钓罗非鱼,水温的高低是影响钓获量的直接因素。一般说水温超过37℃时活动量减小;低于10℃时可致其死亡。当水温在25~30℃时,罗非鱼的摄食最旺。选择钓点时,应根…  相似文献   

20.
冬季天寒地冻,鱼儿为了躲避寒冷,都本能地潜藏到较深的水里,大多数鱼类进入冬眠状态,不再游动摄食。而鲫鱼是耐寒鱼类,水温在10℃左右时,照常觅饵摄食,只是活动范围小了,摄食动作小了,活动量小了,觅食不积极了。因此说冬季用手竿在近岸边钓鲫鱼已很难有收获,手竿几乎失去了用武之地。而用抛竿串钩钓远钓深水,则能收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