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力的概念是中学力学的基础,是贯穿整个力学的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所以,正确、全面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中学力学的基础。 一、正确理解力的物质性 中学物理教材中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句话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说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存在必须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物体间相互作用才有力,相互作用消失,力同时消失;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虽然学生对这些内容都能从表面上理解,但在遇到  相似文献   

2.
“力和运动”一章是学习了最简单的运动规律,在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将这些知识综合研究,从而初步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章涉及的概念有:惯性、摩擦力和二力平衡;要求掌握的基本规律有: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本章是初中力学的重点内容,也是继续学习力学的基础.本文拟对“力和运动”一章的重点进行分析、研究.一、考查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  相似文献   

3.
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重要概念,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必须注意它的“四性”,即力的物质性、力的相互性、力的方向性和力的独立性.1.力的物质性.力的物质性是指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任何力都发生在  相似文献   

4.
按照《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安排,初二物理第三章的内容,是介绍“力”的初步知识.它是物理知识的基础,所以是重点;而且由于它不很具体,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细致地讲好.一、力的概念教材的第一节“力”是分四个步骤介绍力的概念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把力与肌肉紧张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材首先从这里写起.但这还不是科学的概念,我们必须从“肌肉紧张”解放出来,从大量的物体与物体间的关系的例子,引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科学概念.这里,要强调“离开了物体,就不会有什么力的作用”.这是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正> 力的传递概念,在力学中曾经广泛地使用着。例如,用一根绳子系在物体上,人拉绳子,物体也随着受着一个拉力。按照力的传递概念,通过绳子的传递,将人的作用力,传递到物体上。 我们认为,力的传递的概念,是一个不太确切的概念。 第一,力的传递概念与力的定义不相符合。力的定义是:任何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别的物体作用叫做力。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没有物体,没有物体的相互作用,是谈不上什么“力”的。因此,谈到力时,必须紧扣“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这一点。人与物体,既然没有直接的作用,那么又怎么能说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6.
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同学们常用头脑中的概念看待力和运动的问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举例辨析如下.例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物体运动,在物体上不一定有力的作用B.物体静止,在物体上可能有力的作用C.在物体上有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不一定有力对它作用猪解选人辨析本题考查要点是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郎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就要停止.”这种观点被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  相似文献   

7.
一、填空题 1.力不是____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_____物体在没有受到____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状态或____状态.  相似文献   

8.
知识梳理   运动是物体的属性,并不是由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形式由两个因素决定:物体的速度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  相似文献   

9.
一、概念的建立(一 )相互作用的二力在初二物理第八章的第一节“什么是力”中引出了相互作用的二力的概念 ,并从生产和劳动中形象概括出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定义的内容深入剖析 ,不难得到 :1 .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捡、提、吊、压、吸引、排斥等具体形式的抽象。这些具体的动作是判断是否产生力的第一依据。2 .发生力的作用时 ,一定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 )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 ,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3.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 ,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前者叫做这个力的受力物体 ,后者叫做这个力的施力…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的教学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和二力平衡的应用两部分组成。在这节之前,学生学习了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具体实例的受力分析,理解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知识梳理运动是物体的属性,并不是由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形式由两个因素决定,即物体的速度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在分析时应全面地从这两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2.
物理中考成败的关键有两点:第一,基本概念是否理解深透;第二,物理过程能否正确分析。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为此,同学们在复习迎考时,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一、强调概念定义。例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又有“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哪一个是定义?  相似文献   

13.
谭程 《广东教育》2014,(10):45-47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运动学问题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在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动力学问题时应明确以下要点:要点一、明确力与运动的关系.【要点归纳】在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应明确以下两个要点:1.建立惯性的概念,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2.对力的概念更应明确.: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受力分析不仅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平衡的前提,亦是检查我们对力学基本概念及公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的有效途径。本文就静力学平衡问题中的受力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个人的认识。知识是先导学习受力分析或作受力图必须以一些基础知识作先导。静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公理、约束等知识是静力学受力分析的基础,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对学好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极为重要。首先要掌握好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它不单阐明了力是什么,也表明了力和物体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力”是“相互”的,所以物体之间的…  相似文献   

15.
物体受力分析刍议吴青山物体的受力分析是解决物理学特别是力学问题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全面正确把物体的受力做出分析呢?第一,从力的概念去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确定研究对象,紧紧抓住"受"字。分析物体"受"了哪些力...  相似文献   

16.
邹翔 《广东教育》2006,(7):75-77
运动是物体的属性,并不是由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形式由两个因素决定:物体的速度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相似文献   

17.
知识梳理运动是物体的属性,并不是由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形式由两个因素决定:物体的速度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1.几种常见运动形式中的运动与力的关系(1)若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则物体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即物体  相似文献   

18.
1 问题提出不同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对二力平衡概念的叙述有所不同。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将二力平衡概念定义为“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接着,通过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应该指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反映的是物理规律。又如四年制初级中学课本《物理》(试用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也提出了二力平衡概念和二力平衡的条件这一物理规律。虽然对二力平衡概念的  相似文献   

19.
力是物理学中较重要的概念之一,与它相关的章节较多,应用也较广泛.但由于它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正确理解、掌握,这就为以后的学习设置了障碍.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并掌握它呢? 第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力总是发生在两物体之间,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单个物体谈不上力的作用.而  相似文献   

20.
1教材分析牛顿的三个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而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1)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