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军  李春荣 《承德师专学报》1999,19(3):94-94,F003
奖励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对受教育者的肯定,具有激励作用。在应用中要注意方法。要坚持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掌握好奖励的尺度和准确度,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实事求是地确定奖励,做到公平、准确、适度;要注意奖励的时效性,掌握好时机和场所,做到及时有利以收到良好教育效果。使用奖励这种手段,能在学生中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
人的许多行为受激励而产生 ,奖励比惩罚更能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 ,提高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是搞活企业、增加企业活力的源泉。要充分地发挥奖励的作用 ,以下几点不可忽视 :1 .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要相融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不能偏颇 ,不能一提到奖励就与金钱、物质相联系 ;恰恰相反 ,精神奖励有时比物质奖励的作用更大 ,效果更明显。心理学家发现 ,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 ,对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 ,而重要的是工作中的精神满足 ,这对我们不无启发。物质奖励和精神…  相似文献   

3.
奖励是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奖励可以使下属的积极表现得到肯定的评价,从而起到激励作用。在我国,传统上把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大类。物质奖励一般指奖金、奖品、物质待遇等;精神奖励则指各种形式的表扬、荣誊称号、荣誊待遇及职务升迁等。现代西方管理学界对奖励的分类与我们有所不同,他们提出了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的理论。内部奖励通常指给人创设、提供符合其兴趣、专长,能发挥其潜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对学生施以奖励。不管是学习和某种习惯有改观,还是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以矫正,都可能会从物质或是精神方面给予鼓励。当然,更多是以精神奖励为主,但也免不了一些物质的奖励。但是,物质奖励不可泛滥,否则,便会失去激励作用,同时,物质奖励也必须把握好时机。  相似文献   

5.
正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激励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解决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薄弱、管理职能失效导致的人力资源流失及发展滞后的有效途径之一。1.丰富激励机制的手段。(1)精神和物质激励法。首先,物质奖励依旧是激励的重要方式。依照教师的工作量和绩效考核,给予合理公正的经济奖励,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其次,精神奖励是高层次需求在激励机制中的体现。精神奖励方式有荣誉授予、遣派进修、通报  相似文献   

6.
每到学期末,学校都要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这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好方法,效果良好,长用不衰。一般情况下,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相似文献   

7.
教师采用多种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牲,提高学习效率。奖励的方式可分为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两种。精神奖励一般用于年龄较大的高年级学生;物质奖励则多用于心理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学生。小学生更多地采用物质奖励为主。物质奖励被更多的  相似文献   

8.
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去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是所有单位和社会组织都在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奖励,作为一种对人的良好行为的积极肯定,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和方法.这早已并正在不断被人们重视和运用.为了搞好奖励工作,有必要弄清有关奖励的几种辩证关系.1 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是指给奖受者一定的实物和金钱.精神奖励是指对受奖者的行为加以充分肯定,并以一定方式对其进行宣传.一般情况下,受到物质奖励,精神上必然会受到鼓舞;受到精神奖励,也会给物质奖励赋予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企业管理者越来越懂得如何通过先进的激励手段来满足职工的多方面需求,以此激发企业职工在工作中的劳动积极性,从而达到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而在小学管理中,同样也可以建立先进的激励机制,实行有效的人员激励模式:一是要求既要对教职工进行物质奖励,又要进行精神奖励,二是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奖励机制,三是坚持奖惩结合,从真正意义上发挥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评选先进要科学桂波在一些学校,教师评选先进工作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奖励的单一性,减弱了评选先进的激励作用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多种层次。有些学校评选之所以缺乏吸引力,其中重要一点是只注重精神奖励,不重视物质奖励,没有把评选...  相似文献   

11.
作为教育学生常用的两种手段——奖励和惩罚,怎样运用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一、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所谓精神奖励,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和思想上所取得的进步给予及时、充分、恰当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有一种荣誉感,以此推动学生不断进步。尽管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往往是口头的、形式上的,但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却是积极、长远和持久的。有的成年人认为精神奖励不实在,没有物质奖励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兴兴 《教师》2022,(9):114-116
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实践中,奖励通常被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比于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多为学者所推崇,但教师在使用它时依然会遇到各种难题.基于此,文章通过调查小学教师在使用精神奖励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发现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对奖励方式本身的迷茫、对精神奖励的使用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13.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而也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表扬奖励。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在数学教学上如何做到恰当地评价学生,要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正确公正地评价学生,讲究语言艺术,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并学会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4.
学校管理总是希望能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最大效能,用各种措施及手段激发、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最为基本的任务之一。但是过于重视奖励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过于重视物质奖励,淡化教师的精神需要,领导和教师之间缺少沟通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物质基础,就如初生婴儿也需要奶水和温暖一样。可是,现在有的学校在激励制度上却淡化了教师的精神需要,一味地加大物质的奖励力度,增加奖罚面,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备课、作业、下班辅导,按数量来计算工作量;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按分数的高低定奖金;中…  相似文献   

15.
每到逢年过节,作为学校领导总要为老师们发放一些物质奖励,但许多学校往往忽视了教师的精神需求。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单靠物质上的奖励,很难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奖“金”容易,奖“情”难。现在学校管理都提倡“以人为本”,把对教师的精神奖励做到实处,才能体现一所学校的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国有企业人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部分企业领导关于职工主人翁的观念淡薄,激励手段过分偏重使用物质奖励,企业文化形式化,劳动者自身主人翁意识淡薄,人力资源浪费严重。据此,国有企业应加强人本管理,具体对策有:为企业职工个体行为的优化创造条件,实行民主参与制,完善民主管理;培养团结精神,发挥职工群众力是,优化企业人本管理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评先奖优工作应注意八个问题,在标准上,要坚持成绩与效益结合;在内容上,要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在途径上,要坚持政府奖励与社会奖励结合;在方法上,要坚持自荐与群众评议的结合;在形式上,要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在规模上,坚持重奖和分层次奖;在时限上,采用长奖和即时竞现奖;在目的效果上,注重扶持骨干和培植新人的结合,以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表扬的一个最本质目的是为使孩子确立起一种内部激励机制,即当孩子做了好事、完成某项任务时,不需要外部表扬就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孩子成年后从事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对孩子的“表扬”“奖励”是为了今后不必再进行针对具体事件的强化,是为了“不表扬”。正确恰当地对孩子进行表扬一般来说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父母在奖励和表扬时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将二者巧妙配合,灵活运用。1.三岁以前的孩子,经验很少,他们对某些精神奖励方式缺乏体验,而更看重他们所熟悉的某些物质奖励,比如好吃的糖果、玩具等,…  相似文献   

19.
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高校奖学金制度激励作用为出发点,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加强教育与宣传、完善奖学金层次结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严格奖学金评比、与其他奖惩制度相配和五个方面着手,优化高校奖学金制度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学生奖助工作是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生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奖助工作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对学校设置的奖助项目了解不够;学生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奖项的设置未能充分体现时代性;各系奖助条件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奖助的措施和办法;突出奖助的精神激励作用;增设"创新创业奖"和"进步奖学金"等特别奖;根据各系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细化奖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