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模糊语言对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翻译造成障碍,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翻译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了模糊语言在语音、词义、语法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即不精确性或“亦此亦彼”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在人类语言中,语音、语调、词、语义、语法、跨文化交际等诸方面都存在着模糊性。翻译过程中上述诸种模糊因素往往会导致译文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表达”,因此研究模糊语言的翻译也是客观必要的。目前,模糊语言与翻译的研究者有,万来声《模糊理论  相似文献   

3.
人类使用语言是模糊的,模糊是绝对的,精确是相对的。根据词义模糊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对应、变通、增补和省略等翻译策略来转换源语言以便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的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从认知角度研究模糊语言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语言模糊性是一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模糊语言在语言表达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不仅能表达模糊概念,有时也能表达精确概念。语言模糊性源自人类的认知心理。把模糊语言放到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去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某些机制,同时也可以揭示模糊语言的认知特点。这项研究的结果在人工智能、词典编纂、外语教学以及文学翻译等学科上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翻译学中的语言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语言的模糊性必然会给翻译带来许多问题,包括翻译标准本身、理解源出词和用译入语表达。语言模糊性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在文章结尾,作者着重讲述了经贸翻译的模糊信息及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6.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语言的模糊性必然会给翻译带来许多问题,包括翻译标准本身、源出词的理解和译入语的表达。精确的翻译只能是相对而言。文章分析了语言模糊性的具体表现,《荷塘月色》两译本中模糊语言翻译的局限性和可能性,希望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作品的价值,对后来研究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可译性的限度及其翻译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旭清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1):129-131,138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探讨了模糊语言可译性的限度,同时提出了翻译补偿的一些方法,即对等保留模糊信息,以实对虚化,模糊为精确,以实对虚以及重新释义等方法,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等效翻译。  相似文献   

8.
英语新闻中的模糊性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属性,并且广泛存在于各种文体语言中.在对英语新闻报道中模糊词存在根源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英语报刊实例和报刊英语文体特点,总结出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模糊现象具有三大作用:符合新闻报道的特性、增强新闻报道可信度以及促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同时通过对余富斌从虚实论角度对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的关系研究,提出在英语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英汉翻译应该采取模糊对模糊.精确对模糊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理论为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英汉数字在民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模糊语义,重在表义、言情、显势。本文从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出发,结合毛泽东诗词中“万”字的翻译探讨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寄望于对模糊语言研究和模糊语义数字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存在的.本文通过对张培基先生两辑<英译现代中国散文>中的个案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模糊语言的三种翻译策略:从模糊到模糊、从模糊到半模糊半明晰、从模糊到明晰.同时,还提出了对于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方法:增译、减译、阐译和变译四种,旨在探讨汉英语言翻译中的对于模糊语言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模糊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是现实生活中,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模糊语言在具体运用中主要体现出三个交际特征:含蓄性、包容性、概括性。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会极大地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本出于保密、观望、礼貌等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较于普通文本更频繁地使用模糊语言。本文结合实例,借用法国塞莱斯科维奇创立的翻译释意理论,探索政治文本中的模糊现象及翻译方法,指出译者的认知在原文模糊语言理解中有重要作用,政治文本模糊语翻译的标准是追求意义对等而非表面上的语言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方法。本研究有助于提高政治文本翻译的质量,也有利于加深对释意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应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的内涵,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还是以“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4.
翻译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其他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国内外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模糊性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模糊语言学和翻译学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模糊翻译理论。分析了国内模糊翻译研究的现有成果,讨论了模糊语言现象的构成特点及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主体认知机制的局限性决定了模糊概念的客观存在性。受所指概念模糊性的影响,原语模糊词与其译语对应体(精确词或模糊词)无法实现完全对应的转换关系。双语所指概念应用区域不能完全重舍是造成模糊词语际转换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汉英翻译的最大遗憾莫过于面对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而难有作为,追根溯源,这种遗憾源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美学生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即: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感应,是一种意境性语言,而英语则追求条分缕析,讲究逻辑,借助形合,漠视所谓的整体感应。英汉翻译中,译者常常遇到文化差异引起的模糊语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模糊语的功能,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关于人物描写的模糊语言比比皆是。通过分析其语用隐含来论证在模糊语言翻译中、尤其是模糊语言文学翻译中获得语用隐含的对等是达到人们所期望的“对等”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