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琴挑”富豪千金卓文君的故事作为有史可证的才子佳人的最早版本而流播至今,司马相如超越世俗礼法的行为非但不受历代士大夫的指责,反而被誉为千古风流之事。文君夜奔之事载于《史记》、《汉书》司马相如本传,后经《西京杂记》渲染而可富于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2.
丰家骅 《寻根》2010,(1):81-83
<正>读《史记》、《汉书》,常看到官员的俸禄有"秩万石"、"秩二千石"、"秩八百石",对这个"石"字,有不少《史》、《汉》注本比较轻忽,一般都不加注。《辞源》里的"石"字有多种义项,作量词用时,一是容  相似文献   

3.
近读张玉春先生《史记版本研究》,发现其引用《玉海》一则材料时,没有正确理解所引内容.误以为材料中的“七史”包括《史记》在内,实则是指“嘉祐七史”。众所周知,“嘉祐七史”指《宋书》一百卷、《南齐书》五十九卷、《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魏书》一百一十四卷、《后周书》五十卷、《北齐书》五十卷.与《史记》毫无瓜葛。由此可见.引用古籍不可不慎。  相似文献   

4.
陈寿的《三国志》是中国史学界的鸿篇巨制,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二十四史”之“前四史”,是现存的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原始资料之一。由于陈寿亲身经历了蜀汉和西晋的更迭,是三国时期的“过来人”,所以他撰写的《三国志》事件翔实,内容精准,  相似文献   

5.
"前四史"现一般皆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部史书。其实这样的统称并非一蹴而就。"三史"的概念诞生更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史"指《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书;唐代起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进入"三史"。南宋以后,《三国志》渐趋流行。至清代,《三国志》大热,"(前)四史"概念被进一步接受。在"前四史"之形成过程及确立后,对其中史书的比较研究贯穿其间,此亦为这一流变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有巢、燧人、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都属于远古传说,现载他们的文献都是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期问世的,比如诸子和其他史志传记等。这些传说性史料是中华远古史的宝贵遗产。西汉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摘汇编,撰成《五帝本纪》。从此,有关中华原始氏族异说纷呈的各种传说有了一个统一的体系,黄帝成为共祖。司马迁受今存于《大戴礼记》中的《五帝德》、《帝系》的影响,将黄帝列为五帝之始。  相似文献   

7.
高强 《华夏文化》2014,(2):30-31,34
正中国人素有记史、传史、治史、重史的优良传统,史学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当谈及史学作用时,国人必说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蒙学读物。所谓蒙学,指的是学业的启蒙阶段,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学读物就是学业初始阶段学童们使用的课本。中国的蒙学读物是从字书发端的,早在周代就有了供学童识字、习字用的字书。据《汉书·艺文志》载:"《史籀  相似文献   

8.
汉景帝刘启共有十四位皇子,除汉武帝刘彻继承皇位外,其余十三子皆受封为诸侯王,分别为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于、鲁共王刘馀、江都易王刘非、长沙定王刘发、赵敬肃王刘彭祖、胶西于王刘端、中山靖王刘胜、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景十三王事迹在史书中有相关记载,从体例来说《史记》按其生母排列展开,因"而母五人,同母者为宗亲"(《史记·五宗世家》),《汉书》则按十三王顺序各自阐述;从内容来说《汉书》较《史记》记载更为详实,且个别诸侯王姓名有差,临江哀王在《史记》中为刘阏于,《汉书》则为刘阏;鲁共王刘馀谥号共读恭,在《汉书》中被转换使用.受制于主客观因素,十三王在景武之际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汉武帝实现大一统以及后世治国理政等具有鉴戒意义.  相似文献   

9.
枸酱为蜀之珍味 ,史籍多有记载 ,然每有歧议。近世以来学者对此少有专门讨论。枸酱 ,又作酱 ,枸、二字为同音异写 ,《史记》、《汉书》并作枸酱 ,字则晚出。酱别称扶留 ,见于多种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0.
宋玉《九辩》以及汉初拟骚作品提供的屈原、楚辞作品的信息,可以弥补先秦文献记载的缺失.印证《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可以认识楚辞在战国、文、景、武帝不同时代的流传的篇目,结合《淮南子》书中有关楚辞诗句的化用和刘安作《离骚传》,招致宾客著书的学术文化背景,可以推论楚辞由单篇流传形式,发展到刘安辑集《楚辞》成为第一个传本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散史》,仅就体例而言,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似乎与传统的学史并无二致。但细味其形式与底蕴,其体例神似司马迁《史记》,其笔法深得鲁迅韵致。通观全书,尤能见出先生的学养、识见和功力。兹以先生所叙清初学变迁而论列之。  相似文献   

12.
來新夏 《中国文化》2012,(2):109-115
少好读史,《史记》为读史第一种。中学时代,谢国捷老师命读前四史,并告以读《史记》当先读《自序》,得其大要,然後读纪、传、书、表。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负笈京华,就读辅仁大学,受业於新会陈援庵老师,又命读《史记》,并告以先读《自序》,  相似文献   

13.
杂赋的名称见于《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大概传承自刘歆《七略》。  相似文献   

14.
《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占筮的书。《易经》的作者,以及成书时代,至今尚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的说法,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在羑里坐牢时推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为《易经》作传(《易传》)以解经。《易传》又称"十翼"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序卦》和《杂卦》。战国时期,人们将《易经》和《易传》合订成册,成为今天的《周易》。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焚《周易》。到了汉代,《周易》地位上升,成为"群经之首"。此后,《周易》的地位没有动摇。"群经之首"不是因为它能算命,主要是它的阴阳变易思维给人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  相似文献   

16.
操宇晴 《寻根》2023,(1):18-21
<正>中国是史学大国,有悠久的修史传统。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反映了周王朝及各封国的史官的分工。晋之董狐、齐之太史,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史官,受到后世的敬仰。进入封建社会后,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对史学的影响甚大。秦始皇时,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司马迁《史记》也是到汉宣帝时始“遂宣布焉”;而班固得以修成《汉书》,也是受到汉明帝之诏才得以实现;继而,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撰《汉纪》;  相似文献   

17.
公孙季功即公孙弘,季功乃公孙弘之字。刘敞所见本《史记.平津侯列传》载公孙弘之字当作"季功",后世之本乃转写去"功"字。与公孙季功连称之"董生",就是指董仲舒。公孙弘、董仲舒与夏无且的交游,当在文帝后元二年至七年这数年之间,最迟亦当在景帝初期,不大可能会延及景帝中元之后。周桂钿先生对董仲舒生年的推断是比较可信的。"太史公曰"明确指出了《史记.刺客列传》所载荆轲刺秦王始末的材料来源,乃是出于公孙季功、董生转述夏无且之说。现传《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章》乃割取《史记.刺客列传》而成。《史记.刺客列传》全篇都应该出自司马谈手笔。  相似文献   

18.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赋作,《汉书·艺文志》记为29篇,但流传至今而且公认为可靠的只有《史记》、《汉书》本传中所载的三篇,即《天子游猎赋》(后人将其分割为《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哀二世赋》和《大人赋》。而对于《文选》收录的《长门赋》,现代出版的文...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之不得“圣人级待遇”,并非因为他是“刑余之人”,而是《史记》本身的原因。《史记》在汉代就曾遭禁锢,受到官方的公开指责、严厉批评和内容删削。汉代及汉代以后,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不仅仅是司马迁个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高荣伟 《寻根》2014,(4):139-142
<正>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西汉末年,一批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南北朝时,五胡乱中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