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唐书》卷40《地理志》云:“瓜州,下都督府,隋敦煌郡之常乐县。武德五年置瓜州,仍立总管府,管西、沙、肃三州。八年罢都督、贞观中复为都督府。天宝元年为晋昌郡。乾元元年复为瓜州。”唐代瓜州(晋昌郡)治所位于何处?学界对此历来看法不一。向达(《两关杂考》)、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记》)、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和吴祁骧、余尧(《汉代的敦煌郡》)等先生主张其位于今安西县桥子乡南8公里的锁阳城废墟。《明一统志》卷37、《大清一统志》卷213、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卷5、王仲荦先生《北周地理志》卷2等则谓其位于安西县东,《甘肃通志》卷23、《重修肃州新志》、《安西采访录》等则认为其位于安西县城西南,王北辰先生(《甘肃锁阳城的历史演变》)则又指认安西县南的桥子乡所在地可当于唐瓜州城址。诸说各有其见,言人人殊。近年,孙修身先生又撰文《唐代瓜州晋昌郡郡治及其有关问题考》(载《敦煌研究》  相似文献   

2.
《尚书·舜典》追记我国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舜曾经“窜三苗于三危”。“三危”究竟为今之何地,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古今学者对“三危”地望有以下十余种说法: 1、认为三危为今甘肃省敦煌县东南的三危山。持此说者最众。西晋杜预说:“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左传》昭公九年注)其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又记载:“三危山在敦煌县南”;唐代李泰的《括地志》也说:“三危山在沙州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名”;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说得更为清楚,“三  相似文献   

3.
西晋学者皇甫谧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其史学代表作《帝王世纪》对于几个重要地望的判断,往往出于主观臆测。该书曾首创四种禹都新说,皆被后世学者认为不可靠;该书首倡的契始封于“上洛商”说没有任何依据;该书所主张的汤都南亳及西亳“首阳亭”说也被考古学界所否定。他的《帝王世纪》并非“博而有据,足资考稽”之作。  相似文献   

4.
在元代史籍中,曲尤一名多次出现.既是河西走廊西端重要的居民点,又是甘肃行省军粮屯储地,地位相当重要。但其具体地望迄今无人能指出。按曲尤常与瓜州、沙州并举,无疑在今敦煌、安西一带,其确切位置则应为今安西县东南约40公里之锁阳城遗址,理由如下:锁阳城明代称苦峪城,曲尤、苦峪乃同音异译,如元代称今新疆库车为曲先、苦叉即是此例。地望相合。元泰定帝三年,甘肃行省认为赤斤储粟,军  相似文献   

5.
王羲之出生之际,正是西晋王朝亡国之时。其时,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王氏家族与司马家族新亭对泣、仓皇辞庙,退守江东。史称“永嘉南渡、衣冠过江”。王氏家族南迁后,他们的居住地问题,一般都用“西晋末年移居江南”一说来一笔带过。经考,王氏家族西晋末年移居地为晋陵(今江苏常州)。王羲之生年,学界有5种推定,《辞海》选的是“公元321年-379年说”,依此说,王羲之应生于晋陵。《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选的是“公元303年-361年说”。依此说,王羲之长于晋陵。  相似文献   

6.
安西、敦煌交界处的芦草沟古绿洲北部残存一座神秘的古城址 ,老乡们俗称“巴州城” ,多少年来鲜有人晓知其详。笔者与李正宇先生和安西县有关同志实地反复勘寻 ,终于找到该城 ,摸清其基本面貌。笔者考得该城即魏晋时期于敦煌郡北界寄理的伊吾县城  相似文献   

7.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为《唐朝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课教材的一小节,通过叙述唐朝时候中央和西域地区的联系,着重说明唐王朝对西域的管辖情况。这既是本课教材的重点之一,又是本课教材的难点所在。西域之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指我国甘肃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包括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教材在《西汉的强盛》一  相似文献   

8.
王祥,字休征,西晋琅琊(今临沂)人,历汉、魏、西晋三代。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书圣”王羲之曾祖父王览的同父异母兄。《晋书》里,王祥的名字排在晋朝众臣列传第一,可见他地位的崇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景山”地望诸说进行梳理 ,认为《诗经·商颂·殷武》中的殷人立庙祀武丁的地点在殷都 (今安阳 ) ,其取材则在今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一带 ,前人的考证多为牵强。文章还对《商颂·殷武》诗歌的性质作了探证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位于蜀郡的湔氐道是一个记载较少的秦汉政区,其地望问题在近代以来引起了争议,迄今为止共存在"茂州说""松潘说""灌县说"三种主要观点。本文认为,秦汉时期湔氐道所在的核心区域应该始终位于湔山、湔水等诸湔地附近,而在今都江堰市一带的可能性最大,其具体辖域在先秦时期应该较为广阔,尤其北境或可抵达今汶川、茂县、理县等地,至两汉时期则大幅缩小。湔氐道是秦汉道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折射出了秦汉道制的兴衰。而《汉书·地理志》关于湔氐道的记载,则还涉及秦汉时期的华夷分界与江源地理知识问题。  相似文献   

11.
晋始祖唐叔名虞,分封于唐(其子燮徙居晋水傍而始称晋侯)的时间史籍无明确的记载。今本《竹书纪年》虽然载有唐叔受封之年,但那是不可靠的。(详下文)《史记·周本纪》:“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后成王戏言授封叔虞而史佚请实现“诺言”,“于是遂封叔虞于唐”。灭唐和封叔虞于唐的时间均不详。  相似文献   

12.
汉至西晋,蜀郡江原县地,居成都广都临邛郫县之中。东北限于大江,西傍青城山脉,延并鹤鸣,与蕃地为界,南因斜江,东迳武阳抵江。辖今灌县之南,温江之西,至双流以西,及新津大邑北境,纵逾百五十里,横约二百里,境域广袤。取证唐宋域内山川,四至尤明,《元和志》蜀州:晋原县鹤鸣山、斜江水,青城县青城山、大江(流江)经县北二里,唐兴县(寿阝)江(岷江)一名皂江,经县东二里。永嘉中,李雄据蜀,始以县为郡。东晋因之,且置侨县,宋齐梁相承增损。西魏更为侨郡,周隋废郡并县,仍统于蜀郡。  相似文献   

13.
屈赋《涉江》中的“辰阳”和“溆浦”,历来注家皆云是在今湖南沅水上流的辰溪县和溆浦县。细加考究,此二地地望颇有疑窦;从不少资料看,真正的“辰阳”和“溆浦”当另有所在。一、“朝发枉渚,夕宿辰阳”的可疑古今屈赋注家,在注到《涉江》中“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一句里的“枉渚”和“辰阳”两地时,皆据《水经注·沅水》所云:沅水过临沅(今湖南常德)之后,“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  相似文献   

14.
太康是晋武帝年号,自公元280年至289年,共10年,钟嵘把西晋的这一文学。《诗品序》说:“迄于晋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后来相沿成习,文学史上称作“太康文学”。这个说法不甚准确,因为西晋诗人的活动时间主要在元康年间(291—299),略早于钟嵘的沈约就取元康的名称(见《宋书·谢灵运传论》)。但是,文学史的划分自不必同于历史,“太康文学”的名称已得到历代学者文人的公认,所以本文仍然采用这一名称对西晋文学思想进行广泛的叙述。太康文学是唯美的文学,我们这样说,决非“顺理成章”地把它推到形式主义的结论上。多少年来,我们批评的指导思想,往往把“美”字作为形式主义的标志,而“唯美”更是  相似文献   

15.
答: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109页(人教社版)写道:“265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夺取魏的政权,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历史上叫做西晋。”一般历史书也说西晋建立于公元265年。如果细查历表,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三国志·少帝纪》记载:魏元帝咸熙二年“十二月壬戌,天禄永终,历数在晋。诏群公卿士具仪设坛于南郡,使使者奉皇帝玺绶册,禅位于晋嗣王,如汉魏故事。”《晋书·武帝纪》记载:“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炎皮奉皇运……升坛受禅’”。《资治通鉴》泰始元年:“十二月壬戌,魏帝  相似文献   

16.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送人赴边从军的诗,题为《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送别》。情景交融,诗味醇厚,堪称千古绝唱。沈德潜说:“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此意须微参。”前人论唐诗“压卷之作”,也特别推崇《阳关曲》:如李沧溟(攀龙)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王凤洲(世  相似文献   

17.
南宋始有上海镇,元代始置上海县,这是上海作为政区名称的由来。但上海县实从华亭析出,而华亭北境又从古娄县析出。华、娄两邑奄有不止今上海市全区的幅员,按此范围上溯,古代上海历史悠远。远古时代的上海海岸线,曾长时期稳定在今中部偏西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  相似文献   

18.
今甘肃大片地区,在夏、商、周三代,为我国西部的古老民族羌戎的居地。春秋时称为西戎。秦霸西戎,沿着渭水向西开拓。“秦献公立(公元前384年),兵临渭首,灭狄、(豸原)戎。”(《后汉书·西羌传》)今定西县地始入秦国版图。至昭襄王(简称昭王)立,秦国连续向泾水以北的义渠戎进攻。据《后汉书·西羌传》:“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昭王之母)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按:周赧王四十三年为昭襄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秦陇西郡包括陇山以西大片地区,郡治在今临洮,定西县地遂属陇西郡。又: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二·洮水注》云“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昭王二十八年为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灭义渠戎置陇西郡的年代有此两种不同的记  相似文献   

19.
一、孙膑故里在廪丘所谓“故里”,就是指人的“故乡”或“生地”。关于孙膑的生地,汉太史令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记载:“膑生阿鄄之间”。廪丘之地,在今郓城城西,地处阿鄄之间。据《山东省郓城县地名志》141页载:“廪丘,地名悠久,春秋战国即有廪丘邑,汉置廪丘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其夏,齐乌余以廪丘奔晋。”《辞海》载:“廪丘: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郓城西。齐大夫乌余以廪丘奔晋,即此。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郓城西。”《山东省郓城县地名志》第123页载:“廪丘坡南至梁店,……北至梁垓,西至龚岗,东至唐庄。面积为9.6平方公里。”古代黄河无定道泛滥频繁,廪丘地  相似文献   

20.
答: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辞海·历史分册》“大学士”条释曰:“官名。唐天宝初于崇玄署置大学士一人,由宰相兼领。至德时,于集贤殿书院置大学士。贞元时并罢。五代后梁,曾置金鉴殿大学士,北宋时设置渐广,多系优礼大臣的官衔”。按此说,“大学士”这种职官始置于唐玄宗天宝(742—755)初年。查《旧唐书·百官志》“修文馆”目下称:(中宗) 景龙二年(708年)始置大学士四人,以象四时;学士八人,以象八节;直学士十二人,以象十二时。《资治通鉴·唐纪》也载:“中宗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