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粉碎“四人邦”以后,老作家徐迟以一名“渗透着革命情绪、战斗意志的无畏的战士”姿态,“迅速地灵活地勇猛地出击”,①连续地发表了几篇引人注目的报告文学新作——《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流的涡旋中》、《生命之树常绿》。人们竟相争阅,交口称道,反响是很强烈的。这些作品如玉串珠联、熠熠生辉。它们是盛开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里的一丛科学文艺之花。  相似文献   

2.
书报之窗     
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作品?最近,作者在《北京文艺》第十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回答三个问题》的文章,对此文发表前后的一些史实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一、多读: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认真仔细地阅读不但能从中识字、解词、学会用词,而且还能学习其写作方法,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我的“长生果”》中,作者叶文玲的800字小说发表后,她高兴地说:“假如我不是读了那几百部小说,决不会有这800字。”《红楼梦》中香菱跟黛玉学写诗时,黛玉对她说:  相似文献   

5.
一涉笔成趣、幽默诙谐是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埃德加·斯诺在《鲁迅——白话大师》(见《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中说:“在鲁迅几乎所有作品中都突出地表现了他那‘笑’的天才”,他善于“把讥消、讽刺和微妙的幽默结合起来。”斯诺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这个特色在鲁迅的散文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大约由于鲁迅曾经激烈地批评过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的缘故,有人就以为鲁迅是不赞成幽默的。这是一种误解。林语堂办《论语》杂志提倡“幽默”之初,鲁迅曾亲自为其撰稿,以示支持,他那篇连标题也颇有滑稽感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便是发表在《论语》半月刊第十三期上的。这篇纵意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先生讲:“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这是他为自己的集子《谈文学》作的序中的一段话,朱光潜先生认为,到了这一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是完成了,如果不在这上面下工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谈文学》写于抗战后期,包括19篇文章,各篇均独立成文。但又有内在的联系,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文学观点。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咬文嚼字”一文就出自《谈文学》,这里再从中选出一篇,是从“声音”方面继续谈“咬文嚼字”的,让我们在阅读中去体会朱光潜先生“切实”的“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些这样的作家:他们进行文学活动的时间很短暂,几乎是“一闪即逝”,可是,他们这“一闪”却象夜空中出现的彗星,放射出异常明亮的光辉——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叶紫,就是这类作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一九三三年,叶紫在《无名文艺》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丰收》,当即引  相似文献   

8.
<正>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发表于1981年4月30日《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上。作品甫一见报,便因其独具的艺术魅力而受到极大的关注。老一代作家孙犁对于此作尤其欣赏,1981年4月30日当天便写下《读一篇散文》对此作予以高度评价:“这篇散文的内容和写法,现在看来也是很新鲜的。但我不愿意说,他在探索什么,或突破了什么。我只是说,此调不弹久矣,过去很多名家,是这样弹奏过的。它是心之声,也是意之向往。是散文的一种非常好的音响。”[1]  相似文献   

9.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和推崇。我国历史上,对于求知求学,进私塾叫读书的,一读就是几年、十几年乃至终生读下去。古人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足见鲁迅先生对“读”的看重。今人,著名的作家叶文玲在一九八五年《中学生阅读》发表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现已选登在中学课本第五册第九课。在写作上,强调“读”的重要。他说:“那是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800个字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被刊登在县级报纸上,她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那800个字。”可见“读”的重要,可见“读”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去年寒假,我们向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一个革命故事给我的教育》的作文,要求学生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写出读后感。一位女同学却去读了小说《“强盗”的女儿》,写这篇作品具有“深刻的革命意义”,给了她“极大的教育”。幸好,我曾经读过这篇小说,也注意到《解放军文艺》和《少年文艺》上对这篇坏作品的批判,心中有了数。于是,就及时指出了她这篇读后  相似文献   

11.
女作家张洁同志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在《北京文艺》一九七九年第十一期发表后,在评论界引起了不同意见的讨论: 黄秋耘同志在《关于张洁作品的所想》(见《文艺报》一九八○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这篇小说并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它所写的是人类在感情生活上一种难以弥补的缺陷,作者企图探讨和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二年冬,叶紫的处女作《丰收》在《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之后,立即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著名作家矛盾撰文推荐《丰收》,认为这是一篇精心结构的“杰作”,希望叶紫“继续努力”祈祝他“有很大的前途”。许多文艺刊物和报纸副刊都竞相  相似文献   

13.
【阅读导航】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状况,最能代表巴尔扎克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创造的“人物再现法”——让一个人物不只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还在以后的作品中连续不断地出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物性格形成的各个不同阶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人间喜剧》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 ,意象单纯 ,主题明朗 ,语言优美 ,似乎特别适合青少年阅读 ,因此从 3 0年代以来的 70年间 ,始终是初中语文课本的必选篇目 ,因此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 ,看似晶莹剔透 ,一目了然 ,但它却像一杯淳酒一般 ,蕴含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 ,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 ,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 ,表现了作者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 92 7年之后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从小学起就开始发表作品。那时候喜欢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杂志,读多了就想写,于是试着给报纸投稿。1986年10月,我在《少年智力开发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童话《聪明  相似文献   

16.
我是在网络上认识李晓艳的,那时她是个高三学生,偶尔在一个叫童话世界的版块露面。因为职业原因,通常当我出现在网络上时,我都觉得自己像一头警觉而敏感的猎犬, 细心地嗅闻着哪儿冒出天分与灵性的气味。当我发现李晓艳的童话时,很难相信这出自一位中学生之手,我立刻给她发了消息:“《少年文艺》想采用你的童话《小耗子阿蘅与小洞的故事》,可以吗?”从此就认识了晓艳。在这之前,她从来没有发表过作品,但从一开始我就认定,这位只有18岁的女孩会崭露头角,会“写出来”的。因为,童话对于她来说是生命最内在的需要。她把自己的经历、希望与创痛,都写在了童话中。在最天马行空的想像中,有着生命最真实的底蕴。如今,《小耗子阿蘅与小洞的故事》已被选入由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编选的《2003年度最佳童话》中。本期我们发表的是她的第二篇童话,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此外我们还请李晓艳写了一篇小小的自传《童话——天使的翅膀》,想必读者朋友会从中看到一个女孩成长的心路历程,那是一个破茧为蝶的过程。从2004年开始,我们每期将挑出一篇精彩稿件,在刊出之前先邀请一些读者“先睹为快”本期我们邀请了启东中学南京分校的同学参与这个活动,他们诚恳真挚的感受附于文后愿意加入《少年文艺》“先睹为快”行列的读者朋友、班级、学校请与我们联系,《少年文艺》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期主持:章红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自从问世以来,受到广泛的欢迎.日本的许多文学杂志纷纷转载,小说的单印本被抢购一空,电视台还多次播放作者“口演”这篇小说的情景,学生也非常爱读这篇作品.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读者喜欢、热爱这篇小说,除了小说的通俗易懂、故事性强以外,还因为它的内涵的深刻丰富,是一曲人情美的赞歌.……  相似文献   

18.
我校中文系教师杨思仲(陈涌)一九六二年在《甘肃文艺》五月号上,发表了一篇《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几个问题》,宣扬了一整套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一九六四年科学讨论会中文系语文分会,曾提出两篇论文:《文艺的“个性”与真实性》(支克坚),《对陈涌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几个问题的意见》(李文瑞、陈剑虹),进行了初步的批判。会后,中文系师生又举行了专门的座谈,进行了严肃的讨论。这里发表的是讨论会纪要。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18,(2):47-48
孙智正(浙江嵊州人,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日食》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选《杂物间内》这篇.这期的三篇里,我更喜欢这篇表达的“世界观”——揭示了“世界”本来的样子,既没有拔高,也没有压低.真实的世界,不像电影里有那么多的奇事、奇观.杂物间里没有藏着陨石,没有藏着宝物,也不是时空隧道的入口,仅仅是放着杂物.这是对平凡世界的认识,也是对我们真实生活的认识.在作文中能够表达真正的“真实”,实属难得.(选《杂物间内》)  相似文献   

20.
段惠民,中等个子,气质温厚。他语言淳朴,总是说“咱一个乡村教师”。他这个乡村教师可不简单,发表教学论文120多篇,两次荣获河南省青年物理教师优质课一等奖,2005年被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授予“师德标兵”称号,同年被评为濮阳市优秀教师。在《中国教师》杂志社、《辅导员》杂志社和北京成之路文化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最佳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中,他光荣地被评为全国十佳班主任。扭转班风,他有自己的一套妙策段惠民1987年毕业于商丘师范专科学校,从1989年开始当班主任。中原油田的初中是四年制,从初三开始有物理课,所以,他基本上是从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