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对身体政治有着敏锐的认识。她非常擅长把身体概念与政治主题结合起来,尤其擅长刻画女性人物的身体感受,并以此来反映她的政治意图。在《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有着被白人价值观内化的身体诉求;在《宠儿》中,塞思和母亲等人进行着无奈的身体挑战;在《秀拉》中,秀拉开展着积极的身体抗争。这些都体现了莫里森对身体政治,尤其是对女性身体政治的关注和审视。  相似文献   

2.
焦春艳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5):122-123,131
托尼·莫里森是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经验,深入到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讲述她们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之下的身心重创,以至于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性。通过《最蓝的眼睛》《秀拉》和《宠儿》三部作品,作者描述了黑人女性主体从丧失、觉醒反抗到最终建构的艰辛过程。  相似文献   

3.
非裔黑人女性在白人种族歧视以及黑人群体内部父权制双重压迫下艰难生活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充分揭示了非裔黑人女性的两难境地,并号召黑人女性应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反思黑人传统文化底蕴,重塑黑人女性自我身份。小说中的"蓝色"意象完美展现了莫里森渴望在打破种族歧视的同时,重新构建女性自我身份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 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作品描写了白人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对黑人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抵 抗白人文化冲击、保留住黑人文化的途径。本文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认为莫里森关注黑人心灵 受白人文化侵染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这使她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仅超越了前辈黑人作家,也走在同时代人前面。  相似文献   

5.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痛斥了种族歧视的罪恶;同时,表现出莫里森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强烈的民族感情。文章从叙述结构上对该小说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心灵的异化。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现了一个黑人女孩为渴求一双白人所拥有的蓝眼睛而经历的悲惨遭遇。面对白人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象故事主人公一样的黑人女性迷失在白人编织的理想关的神话里而无法自拔。然而,莫里森并非仅仅着重刻画白人理想关神话下的负面响应,同时也积极探讨了如何打破神话,在白人文化中保持黑人本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托妮·莫里森早期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和《秀拉》表现出创作视角和技巧上的连贯性:同样着眼于黑人女性的体验,并把对这一体验的描写从孩童时代推进至成年。从怯懦自卑的佩科拉到坚毅果敢的秀拉,从无助的替罪羊到带刺的野玫瑰,本文将深入剖析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从痛苦祈求到挣扎觉醒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运用自然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体现了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黑人的精神困境,批判了种族歧视、文化殖民对黑人女性的戕害,揭示造成黑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消费主义已成为主流文化并与国家意识形态渐趋一致,身体也从文化的幕后走到前台,其重要性在消费社会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彰显。托妮.莫里森敏锐地捕捉到“身体热”这一消费文化的症候,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通过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从渴望并幻想得到蓝眼睛以致最终发疯的悲剧,揭示黑人女性身体在消费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尴尬困境,以及在消费价值观主导下黑人社区呈现出的荒原景象。  相似文献   

10.
Toni Morrison presents how the white culture crashed on the black people and changed their values in The Bluest Eye.The tragedy story of black girl Pecola reveals tha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white culture is the major reason for distorted and deformed values of black people.Besides exposing the astonishing reality of black people’s existence,Toni Morrison also explores the way to resist pressures from white culture and keep black people’s mental independence.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一直致力于弘扬黑人传统文化。在《最蓝的眼睛》中她传承了黑人口头文学的艺术形式,把黑人口头文学中常出现的自然、时间等手段成功地引入到小说创作当中,并且运用多视角叙述、“碎片化”语言及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手法,使古老的民间传说绽放出新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相同的肤色 不同的命运——《最蓝的眼睛》的主题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在讲述主人公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命运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小说的叙述者——另一个比佩科拉还小的黑人女孩克劳迪娅的健康人生。虽然两个女孩的肤色相同,但其命运截然不同,探究其根源,可以发现莫里森所关注的主题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宠儿》和《天堂》三部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营造和细节场面的描绘中,蕴含了厚重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彰显了美国黑人争取平等自由和公平正义的强烈愿望与思想价值取向,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强烈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在声讨种族主义、探讨黑人出路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多数黑人作家传统的做法,标志着黑人文学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揭示了白人种族文化观对黑人的残害,而黑人对自身的不幸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黑人的自我歧视埋下了更加痛苦的种子.所以,黑人自我态度的改变成了他们实现真正自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以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为例,揭示了美国主流社会白人种族主义的压迫给黑人身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白人文化霸权下的黑人慢慢地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他者",甚至将种族主义内在化了,自觉地以白人文化意识为标准,异化了黑人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摒弃了自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为范本,运用生态批评理论,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方面分析黑人民族,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存环境,揭示了黑人种族主义内化过程中的自我否定,并对自然、黑人、女性的出路进行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和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两人的处女作《大地》和《最蓝的眼睛》中都描述了女性的命运与土地息息相关,对土地的依恋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女性与自然在孕育生命的特征上是具有相似性的,男性对女性的压迫,黑人对白人的压迫,就像人类对自然的压迫。这种共通性从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两部作品通过描述女主人公阿兰和克劳迪娅的女性意识,刻画了自然生态意象"土地"。赛珍珠和莫里森共有的"土地情结"深刻反映出两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wo questions arc addressed. The first is whether there is sufficient evidence to demonstrat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experience of poverty amongst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second question is, if student poverty is a significant problem, then why hasn't it become an issue to which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people outside government pay serious attention? The article is confined to an exploration of two factors that appear influential. The first relates to the minimal political efficacy of students, which I suggest is linked to their general social status and to popular narratives that tertiary students are a privileged group. This also reinforces the widely held belief that student poverty is a positive ‘character building’ experience for young people. The second factor which helps explain the omission of tertiary student poverty from the policy agenda concerns the absence of ethnographic information on tertiary student poverty.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黑人的种族的历史出发,分析了《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杰拉尔丁、波琳、皮克拉对蓝眼睛的渴望的本质是自我憎恨意识,同时阐明他们自我憎恨意识形成的过程及其表现。这两代女性的悲剧命运揭示了黑人女性在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下被白人的价值观同化的现实。进一步阐明她们的自我憎恨意识是因为其价值观的错位和本民族文化和价值传统的丢失。  相似文献   

20.
In Toni Morrison’s novel The Bluest Eye and Sula, there are two pairs of antithetical characters, one is Pecola and Claudia, the other is Sula and Nel. Due to the lack of redeeming intelligence, family emotion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help, the protagonists Pecola and Sula gradually sink into destruction. In contrast, the less important characters Claudia and Nel manage to survive and gain some spiritual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