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理论史反思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理论学术史的研究,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三十年来,我国文学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总体上讲,是一步一步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形态迈进.这是可以从多方面得到证明的结论.目前,新时期文学理论"学术史"或"理论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太过主观和片面性的倾向,用自己的理论去"化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以及过分张扬"审美化"的倾向.这是不符合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科学性"诉求的.  相似文献   

2.
近三十年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政治以不同的存在形式始终在场。政治以“参照物”的身份参与了新时期文学理论人性论、主体论的第一次转型,以“蕴藏物”的身份存在于“语言论”转向过程中,以“价值物”的身份彰显于“文化论”转向中。从政治维度考察三十年文学理论的转型,可以清晰地发现政治或从外部,或从内部纠缠、影响着文学理论的形态变迁。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三峡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协办的"'文学理论三十年--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四届代表会"于2007年6月23日至25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4.
文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大问题。新时期文学理论在指导思想的选择问题上是存在分歧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也相一致。学界有种意见,认为当今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应以"‘现代性’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现代性文学理论"为目标,这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张是很不一样的。"现代性"是个多义的、模糊的、理解分歧的概念。以"现代性"来指导文学理论建设,其根本缺陷是丢弃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丢弃了文学理论价值系统的先进性质。  相似文献   

5.
对新时期三十多年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探讨、研究文学意境论问题的概况,意境说的提出和发展作了较具体的述评。涉论教材45部。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学理论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表面看,其最大特点是不停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主体部分,却一直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行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学的轨道上.新时期文学理论取得很大成绩,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在指导思想、历史继承、理论布局、创新支点、途径模式等方面的基本经验,是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理论存在的学科合法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在这种语境之下,文学理论的教学面临着令人难堪的困境。导致困境的原因体现在教材"失效"、学生主体"贫血"和教学互动的尴尬三个主要方面。要尽快摆脱困境应做好三件事:解决教材"失效"问题,大力抓好教材建设;双方主动参与,开展教学互动;打破僵化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界应以积极的心态探寻文学理论教学摆脱困境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三峡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协办的“‘文学理论三十年———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四届代表会”于2007年6月23日至25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外文所和部分学术刊物中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共20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从新时期到新世纪,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30年,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有过彷徨和探索,也有过红火和沉寂,经历了社会转型期…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研究离不开对文学理论科学性的理解.文学理论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其研究对象的独特性、方法与对象的洽适性、学科知识的可检验性、理论逻辑的系统性和话语范畴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0.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学理论走过了30年的路程。经历了一个以主体性话语和审美主义话语为底蕴的理想主义言说,到文学知识的地方性、历史性建构,文学理论作为人文学科如何可能的追问,再到元理论与反思性成为普遍的文化症候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对文学理论合法性的诉求。而文学理论也在回应时代的"急难"中发出了应有的声音。透过纷繁的现象表层,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理论30年从文学观念的拓展、思维方式的变革,到研究领域的深化、研究资源的丰富,特别是知识讲述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事实上,文学活着,理论依然精彩。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基础课,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正面临来自社会、文学、学生的诸多挑战,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相应的,文学理论教学在现实性、讲授重点、学生参与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以突破,正确地对待教材、思想性与知识性并重、关注现实将是课堂教学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学理论课程具有实践性的品性,而现行文学理论教材与具体教学却存在着实践性的缺失.具体表现为:文学理论教材与当下文学实践的脱节;文学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实际脱节.开展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解决文学理论脱离实践、文学理论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的有效路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现实要求我们开展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关注教材特别是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有助于我们进行当下和将来的文学理论教材及学科建设。限于篇幅,本文从教材编写的方法论、框架体系、话语方式、内容流变、理论资源等方面,截取新时期以来二十年内出现的几部颇具代表性的教材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30年文学理论的两种解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期30年,中国文学理论经历了两次解放:第一次是以去政治化为起点,使文学理论获得了独立的学术身份;第二次是以跨学科化为标志,解除学科束缚,扩展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建立了文学理论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的广泛联系。当前,文学理论在反思学术体制与人文知识之关系的基础上,力图寻找新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系统传播期和发展成熟期,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继承革新"、"形象"、"典型"、"创作方法"、"文学语言"、"文学体裁"、"文学风格"等概念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范畴系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典型性成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学本质论、创作论、构成论、接受论,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思想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蔡仪的《新艺术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重要创新,对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董学文、金永兵等著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一书是近年来一部总结和反思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力作,它以科学的精神探究文学理论的发展,以科学的理念探究文学理论当代形态的逻辑,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7.
社会功利论和艺术审美理论,概括了二十世纪近80年中国文学理论思想的发展轨迹。它为新时期文学新的理论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些历史的参量。从历史角度看,今天的文学理论重建正是对80年来的文学观念的新的综合改造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文艺学学科的发展中,文学理论教材作为文艺学思想转化及传播的文本形式,在中国大约有近百年的历史,并在文艺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教材是经过反复研究的历史积淀,是普遍达成共识的学科的精华,代表着学科的主流。新时期之初,指“新时期”的第一个阶段(1978年-1984年),即,从“文革”十年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六年时间,这期间的文学理论教材的发展体现出如下时代特色:第一,由于“解放思想”的渗透,抛开了对政治话语的依附,在文学理论界关于人性、人道主义异化问题开始复苏,使得新时期文学理论的教材建设中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得到真正关注。第二,在思想开放的新时期,经过文学理论界对“文艺与政治关系”、“典型”、“形象思维”和“共同美”等问题的热烈讨论,反映在文论教材的编写上,主要是从狭隘的、机械的反映论走向能动的、审美的反映论。第三,对西方文论思想的借鉴也大有收获,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结构框架上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但不可否认,这一时期的教材建设本身带有浓重的过渡时期的色彩,与新时期开放的文学语境不大和谐。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后期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范式掀起了一场"话语"转向,传统形而上学的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受到了强烈的挑战。"话语"转向也对我国文艺学的教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落实到教学层面,具体表现在文学理论提问方式、文学理论话语方式及文学理论课程的定位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学理论聚焦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以"美人之美"为宗旨,以跨学科的、开放的、动态的视野挑战普适性文学理论,注重多元性、差异性和不可规约性。进一步阐述民族文学理论的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既把握各民族文学的共性,也注重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异。认为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是其主要出发点;同时,民族文学理论是跨学科的,要求研究者立足于文学学科,以宏阔的视野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