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成语“蓬筚生辉”的“筚”,又写作“荜”,许多词典没有对此作出规范。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成语使用的第4题用了后一种写法。我认为这种写法是不规范的,因为在这条成语里“筚”是本字,“荜”是借字。筚,《说文》:“藩落也,从竹毕声。《春秋传》曰:筚门圭窬”;《辞源》:“荆条竹木之属,可以编成篱落或简陋的门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义与《辞源》基本相同。荜,《说文》未载。上引其他三部词典和字典,均释为:(1)荜拨,草名;(2)同“筚”。可见“荜”是借字,而且仅是一个“字”,连语素…  相似文献   

2.
“借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副连兼类词,其源结构是上古汉语中的“借1/藉1N以V”,其中“借1N以V”中“借1”表示从他方借某物,“以”表目的关系,而“藉1N以V”中“藉1”表示“藉助、凭借”义动词,“以”表修饰关系。“借1/藉1N以V”中动词“借1/藉1”虚化为介词,成“借2/藉2N以V”,介词“借2/藉2”宾语N进一步脱落,随着V复杂化,“借以”在近代汉语中凝固为副词,并进一步发展为连词。“藉以”表凭借意味强,在近现代汉语中,以“所藉以”形式出现,“所”脱落则形成连词用法。现代汉语中由于汉字简化,“借以”合并了“藉以”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是“籍贯”还是“藉贯”,许多人模糊不清,常常写错。其实,关键还是对“藉”与“籍”两字辨别不清。那么,这两个字到底有何区别呢?我们先从造字法上来考察一下两字的本义:《说文解字》上明确指出:藉,形声字,“从 ,耤(jí)声”,本义  相似文献   

4.
这两个字形体相近,很容易弄错。分析一下,它们的意思完全不同。用错了,则句意扭曲或完全无法解释。藉是杂乱的意思,常用词是狼藉,可解作乱七八糟。比如,杯盘狼藉是形容吃饭之后,酒杯碗筷和吃剩的东西乱七八糟摆放的样子。声名狼藉是形容人的名声极坏,名誉扫地,乱七八糟。藉字还可同借通用,解作借。不过,千万注意,尽管已将藉简化成借字了,也不可将声名  相似文献   

5.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6.
课文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作为故事的起因,围绕一个“借”字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借箭的原因、准备、经过及结果。因此,导读本课应紧扣“借”字。在读写训练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和有胆略。一、扣“借”字揭题,整体感知明确题意是利用草船去借箭,中心词是“借”,文章内容都是围绕“借”字来写的。读课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谁借箭?向谁借?为什么要借箭?怎样借箭?结果怎样? 二、循“借”字识中心,深化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使用妙计,借箭成功了,周瑜对此是什么态度?划出并讨论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  相似文献   

7.
与朋友在校园漫步,偶见一学生食堂门口上赫然写着:“第一厅”。我说,“”字不规范,应写规范字。朋友说,“”比“餐”简便易写,无妨。我说,“”属于不规范汉字,尤其不该出现在校园。朋友说,那请问:究竟什么是规范汉字?什么又是不规范汉字?规范汉字的使用范围有多大?不规范汉字还有没有生存的空间?好家伙,四问如同连珠炮。朋友的连问,涉及到如下几个话题:一是规范汉字的概念;二是规范汉字的使用范围;三是不规范汉字的表现形式;四是部分不规范汉字在一定范围的使用。什么是规范汉字?据国内专家、学者讲:“规范汉字是指经…  相似文献   

8.
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个小问题很有意思—“草船借箭”中的“借”字用得不当。因为“借”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而作者在这里用“借”似乎不很恰当,固为诸葛亮的做法明明白白的是“骗取”而不是“借”呀。为什么不说是“草船骗箭”?况且,有“借”必有“还”,  相似文献   

9.
西周统治者举行的“藉田礼”是西周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周天子以亲耕为表率,宣扬“民之大事在农”、“王室唯农是务”,意在表示对农事的关切和重视。这种“藉田礼”的实施,统治者虽美称为“借民力治之”,然而真实意图是要无偿征用农夫的全部劳动力,图例史农夫终年耕作于“籍田”之一。“籍田”上的收获名义上要用于祭祀、尝新、救济,实则是以此方式掩盖统治者的剥削行为。  相似文献   

10.
“籍”与“藉”是两个形近字,学生难以把握,在组词时经常混淆。以往的教法,是把这两个字相关的词找出来,让学生抄写10来遍,又编在试卷中,反复测试订正,可效果仍然不佳。学生累,老师累,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1.
说“寒蝉”     
每次读到柳永《雨霖铃》的开头几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我心里就犯嘀咕:深秋时节,哪来蝉鸣?“寒蝉”是何意?“蝉”前冠一“寒”字,是说蝉觉得寒冷而鸣声凄切吗?古诗词写到蝉的很多。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生性高洁的蝉表达了对  相似文献   

12.
这两个字形体相近,很容易弄错。分析一下,它们的意思完全不同。用错了,则句意扭曲或完全无法解释。藉是杂乱的意思,常用词是狼藉,可解作乱七八糟。比如,杯盘狼藉是形容吃饭之后,酒杯碗筷和吃剩的东西乱七八糟摆放的样子。声名狼藉是形容人的名声极坏,名誉扫地,乱七八糟。藉字还可同借通用,解作借。不过,千万注意,就算在现代  相似文献   

13.
周玮 《教师博览》2004,(6):20-2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编纂辞书的国家,西汉时期的《尔雅》和东汉末的《说》,便是规范汉语言字这条绵长河流的滥觞。但时至今日,语言字在使用中产生的混乱与不规范现象却俯拾皆是,比如“莫名其妙”与“莫明奇妙”混用,将“橘”字错误地简写为“桔”等。除了这些,还出现了一些新鲜的词汇,如“鼠标”、“作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性质是对战国时期文字使用的混乱情况和不规范局面进行的文字整理和规范工作。经过对秦文字和六国文字的整理与规范,汉字的使用有了更明确的标准,因此这一政策顺应了汉字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利于汉字的规范使用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早期白话中最口语化的莫过于诸宫调和元杂剧等戏曲剧本.剧本中的口语词俯拾皆是,丰富多彩.这里所说的口语词,主要是指那些有音无字的北方话中的“土”词儿.戏曲作家们为了记写这种“土”词儿,主要采取了三种办法.其一是借音不借义.如:“一科小桃树”的“科”,其义为“棵”,与“科”字原有的品类、等级、学科等意义无任何联系,只借“科”字之音.元曲中那些千恣百态的摹声词和形容词的叠音后缀是典型的借音不借义的成果.其二是借形而变其音.如:“曲弯弯的半折来大弓鞋”的“折”,其意为张开姆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音zh(?),跟“折”字原来的读音zh(?)相比,韵母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一句话:“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其中的“藉”字,初中语文课本未标出它的读音,有的教师讲课时随口念成了“j픓藉”的意思是“以……为垫”,“相藉”即“相互垫压着”,而平常所记之“藉”并无此义。心存疑窦,遂翻辞书以解其惑。  相似文献   

17.
东巴文研究中首先使用借形字的概念,意音文字大多经历过“借形”阶段.本文通过借形字名与实的讨论,借形字与假借字、同源字(词)、同义换读字等相关术语的比较,提出广义借形字,并试总结判定借形字的基本方法.同时就借形字的分类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18.
假借是通过音同音近替代而产生字义的孳乳,一“字”而生数“义”,本义和假借义都依附在同一个汉字上;通假则是放着现成的正字不用而借用音同音近的别字,其本质特征是依声借字。假借字在表意文字中引入了表音的因素,节省了文字数量,但影响了汉字的因形解义,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通假字则纯粹是先秦两汉人不规范用字造成的,它掩盖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易造成书面混乱,影响文字交际功能。但其求简性和引导文字以音会意的历史功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9.
聂玮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86-87,102
古代文献中“班白、斑白、颁白”是“须发半白”、“头发花白”之义,常用来借指老年人。班白、斑白、颁白,实同一词。此词的本字,历来多认为是“斑”。根据段玉裁的观点,“颦”为本字。考虑到使用的实际情况,把“斑”称为俗本字。  相似文献   

20.
陈望道先生说,“谐音析字”乃是谐合字音的“析字”,细分有三式:(1) 借音,(2) 切脚,(3) 双反(详见《修辞学发凡》1979年版150页)。对于其中的“切脚式”、“双反式”,修辞学界看法比较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而“借音”,即“借音析字”这一辞格能否成立,则至今尚有争议,前不久有篇题为《“谐音析字”辨析》(以下简称为《辨析》)的文章说:“借音的客观基础是两个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不存在声音分析的问题。它的语言特殊格式是A(音)=B(音)。显然,把借音作为析字来认识是不够妥当的。”(《修辞学研究》第二辑342页)按照这种看法,“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